() 第七章钻空子
为了吸引大明的官员和军队来到新华省任职,全氏大明朝廷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首先是军人方面,只要愿意在新华省、北疆省、天山省、瀚海省这样的新纳之地服役,军饷是可以拿到一点二、一点五、甚至两倍不等。
同时,部队中可以得到优先提拔的机会,比如说,上军校进修,普通部队的比例在三十比一,但是外军驻军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这样以来,可以晋升的机会也大大提高。
大明军队想要升职,越来越难,所以这种海外新纳之地,反而吸引了一些想要建功立业的军官和士兵过来。
可是同样,想要成为大明内阁官员,任职履历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边境任职的经历,而且必须拥有不错的工作成绩。当然,一个官员如果没有边州任职的经历,就算再怎么出色,可以升为政务院直属的各部工作,但是却没有可以成为首相的机会。
这一点看似不公平,已经是最大的公平了。比如说工业设施和经济发展最好的其实是辽阳省,无论哪个官员调入辽阳省,只要自己脑袋不犯抽,都可以做出一定的成绩。
可是像河南、陕西、包括四川、湖广这样的省份,官员想要做出成绩的难度就会非常大。
当然,这样内陆省份的老百姓,相当比较保守,也更加容易管理,即使想要做出成绩来,也是有可能的,至少说,官员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问题。
也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待遇,像现在的沈陆,这名沈陆县的县令,他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般,按说在工业党党校毕业,只能进入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见习。他选择的机会好,直接报名去吕宋。
跟着李信进入吕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了为丰州出色的官员之一,被推荐到京城工业党党校进修,这种短期进修班毕业以后,他就可以正式成为正县级官员。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肯定会挑选一个比较富庶的县去任职,可是沈陆的野心很大,他在听说朝廷成立了新华省,就第一个报名,前来新华。
正所谓,先到先得,他抵达新华省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现这里原来的拉普拉塔平原,如此广袤的平原,居然没有名字,他就拿着毛笔,在一块木板上,歪歪扭扭写下沈陆县三个大字。
他得到的第一件好处就是获得了命名权,这个命名肯定会被写进将来的县志,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沈陆县改成什么名字,他,沈陆都会留在历史上。
在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修史的原则,中国的历史,无论是编年体,或者纪传体,其实围绕的都是帝王将相,只要出现在史书上的名字,哪怕只有一句话,这都是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人杰。
比如老罗在三国中杜撰的上将潘凤,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有名的段子,即使在三国演义中,潘凤出场也仅仅四十余字,正史未见记载。然而一个名字,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
姓潘名凤,在三国那个时代,取名单字者,皆出身不凡,那个时期是东汉世族豪强的天下,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虽然说像严文驯、路振飞、路泽浦等人都是罪囚,需要用他们的劳改为自己赎罪,可沈陆却没有把他们当作罪犯,而是非常友好的带着这些人参观了附近的居住环境。
平心而论,这里虽然是大明的新纳之地,事实上仍旧是一片荒芜,几乎什么都没有。
“这地方你们别看荒凉,其实都是上好的地!”
说着,沈陆蹲下身子,伸手抓了一把泥土,握在手心里,展开手心,望着众人道:“这里的土都带着油,种什么就收什么,我们将要在这里开垦土地,种植小麦、棉花、白菜、萝卜、玉米大豆,甘蔗、甜菜等作物,先保证自给自足之后再继续向内陆扩张,最后将这片大陆全部变成大明的乐园!”
严文驯有些不安的道:“可是……可是我没种过地啊!”
“没有种过地?”
沈陆看着严文驯细皮嫩肉的样子,淡淡地笑道:“你可以学!”
新来的驻军则开始构建自己的营地,在距离海岸线不远处,莫约十几公里的样子,就是一大片的原始森林。
那里有着取之不尽的木材,旁边还有一条不知名的河,河宽约二三百米的样子。
驻军为首的一名少校,一脸兴奋地道:“沈大人,向你借调点人!”
“陈少校,您需要多少人?”
“先来三千人吧!”
沈陆点点头道:“可以!”
随即,他伸手一指,将严文驯等人就调给了陈少校,陈少校本名陈立秋,因为他是立秋的这一天生的,就取了这个名字。
听他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陈立秋家境肯定不好。事实上陈立秋的父亲早在他出生后就死了,他根本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跟着寡妇母亲长大。
不过,他的运气好。因为他的母亲成了陈应的小妾,于是,他就成了陈应的养子。陈立秋其实也是传统的男人,并不希望他的母亲改嫁成陈应,所以,在参军以后,一直求战欲望非常强烈,一直愿意到最危险的地方,好想死了一了百了。
结果就是,他越是越死,越是死不了。反而多次立功,短短几年之内从一个小兵,升成少校团长。
这次新华省成立,他就自告奋勇,请求来到新华省。
严文驯看着那一颗颗比他的腰还要粗的大树:“我们流放到这里,就是为了干这点活?”
“你说呢?”
陈立秋没好气地道:“当然!难不成你们认为我们不远万里把你们送到这里来是请你们来旅游度假的?还是以为,让你过来继续当你的公子哥?”
“老子不干,凭什么?”
陈立秋懒得理会严文驯,扭头告诉身边的士兵:“盯着他,完不成任务,今天不给饭吃!”
机会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只要看能不能抓住。
就像路振飞,毕竟是做过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的大佬。他自知自己家的事情,如果让他干活,他肯定不如一个年轻人。
毕竟,他现在都四十多岁,快要五十岁了,在明朝已经算是老人家了。他看着沈陆亲笔题写的沈陆县这三个字,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拍着沈陆的马屁,然后不着痕迹地说,这字太差,有些丢人。
沈陆也是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他与路振飞不一样,路振飞是传统私塾出身,字是门面,写字决定能不能考上秀才和举人。
但是,全氏那边却不要求,毕竟,他们这些全氏学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字,只要写得工整既可,好不好,有没有风格,有没有艺术性并不重要。
在与沈陆的交流中,路振飞用他的博学多才,轻易就征服了沈陆,沈陆也看出这个小老头应该是当过大官的人。
路振飞也没有隐瞒,只需要沈陆来调查他的资料,他的履历和资料都掌握在沈陆手中,他坦诚得承认:“老夫做过御史,总督过漕运……”
沈陆肃然起敬。
当过太子太师和吏部尚书的人,没有被处斩,还有机会流放,这说明这货肯定有过人之处,整个南明小朝廷,被全旭赦免的人并不算多。
路振飞就地被沈陆任命为沈陆县丞,但是路振飞决定让沈陆继续钻大明律法的新空子。
沈陆县为什么不能成为新华省的沈州?
大明虽然是省、府(州)、县、镇、保、甲六级行政建制,可府已经取消上上府、中府和下府,就近的府会合并,但是州和府的区别,大体是四级市和三级市区别。
衡量州的批标,包括人口、经济、教育和百姓收入问题,在路振飞看来,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沈陆县,拥有着成为沈州的一切地理条件,这里有一座码头,也是新华省与大明联系的枢纽,怎么可能只是一个县呢?
光海运运输这一块的利益,足以让沈陆县快速富裕起来。
在路振飞的提醒下,沈陆感觉有道理。
说干,那就开始干。
城池规化马上扩充,目前规划的县城区域,全部扔给了港口区域,城市选址继续向内陆迁徙,首先要保证,这个沈州城不被海军的舰炮袭击到。
于是,向西北方向挪动了十五公里,那里正好是森林的边缘。虽然在那里建造城市比较困难,毕竟,十五公里也就是三十里的距离,会让接受物资更加困难。
不过,他们还有一条天然的河流,这条河被陈少将抢先标准为陈河。
好吧,这都是先期移民的条件。
你可以命名这条河,我可以命名这个地方,甚至刚刚探索出来的地方,有一座莫约一百多米的土质山,也就是丘陵。
则为一名百姓命名为馒头山。
新的沈州城,则是沈陆的指挥下,开始动工修建,修建沈州城的同时,陈河岸河也建造了一座简单的码头,这个码头可以通过水路联系沈陆县的港口。
总之,移民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不适应又能怎么办呢?他们也游不回大明。
为了吸引大明的官员和军队来到新华省任职,全氏大明朝廷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首先是军人方面,只要愿意在新华省、北疆省、天山省、瀚海省这样的新纳之地服役,军饷是可以拿到一点二、一点五、甚至两倍不等。
同时,部队中可以得到优先提拔的机会,比如说,上军校进修,普通部队的比例在三十比一,但是外军驻军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这样以来,可以晋升的机会也大大提高。
大明军队想要升职,越来越难,所以这种海外新纳之地,反而吸引了一些想要建功立业的军官和士兵过来。
可是同样,想要成为大明内阁官员,任职履历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边境任职的经历,而且必须拥有不错的工作成绩。当然,一个官员如果没有边州任职的经历,就算再怎么出色,可以升为政务院直属的各部工作,但是却没有可以成为首相的机会。
这一点看似不公平,已经是最大的公平了。比如说工业设施和经济发展最好的其实是辽阳省,无论哪个官员调入辽阳省,只要自己脑袋不犯抽,都可以做出一定的成绩。
可是像河南、陕西、包括四川、湖广这样的省份,官员想要做出成绩的难度就会非常大。
当然,这样内陆省份的老百姓,相当比较保守,也更加容易管理,即使想要做出成绩来,也是有可能的,至少说,官员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问题。
也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待遇,像现在的沈陆,这名沈陆县的县令,他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般,按说在工业党党校毕业,只能进入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见习。他选择的机会好,直接报名去吕宋。
跟着李信进入吕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了为丰州出色的官员之一,被推荐到京城工业党党校进修,这种短期进修班毕业以后,他就可以正式成为正县级官员。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肯定会挑选一个比较富庶的县去任职,可是沈陆的野心很大,他在听说朝廷成立了新华省,就第一个报名,前来新华。
正所谓,先到先得,他抵达新华省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现这里原来的拉普拉塔平原,如此广袤的平原,居然没有名字,他就拿着毛笔,在一块木板上,歪歪扭扭写下沈陆县三个大字。
他得到的第一件好处就是获得了命名权,这个命名肯定会被写进将来的县志,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沈陆县改成什么名字,他,沈陆都会留在历史上。
在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修史的原则,中国的历史,无论是编年体,或者纪传体,其实围绕的都是帝王将相,只要出现在史书上的名字,哪怕只有一句话,这都是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人杰。
比如老罗在三国中杜撰的上将潘凤,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有名的段子,即使在三国演义中,潘凤出场也仅仅四十余字,正史未见记载。然而一个名字,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
姓潘名凤,在三国那个时代,取名单字者,皆出身不凡,那个时期是东汉世族豪强的天下,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虽然说像严文驯、路振飞、路泽浦等人都是罪囚,需要用他们的劳改为自己赎罪,可沈陆却没有把他们当作罪犯,而是非常友好的带着这些人参观了附近的居住环境。
平心而论,这里虽然是大明的新纳之地,事实上仍旧是一片荒芜,几乎什么都没有。
“这地方你们别看荒凉,其实都是上好的地!”
说着,沈陆蹲下身子,伸手抓了一把泥土,握在手心里,展开手心,望着众人道:“这里的土都带着油,种什么就收什么,我们将要在这里开垦土地,种植小麦、棉花、白菜、萝卜、玉米大豆,甘蔗、甜菜等作物,先保证自给自足之后再继续向内陆扩张,最后将这片大陆全部变成大明的乐园!”
严文驯有些不安的道:“可是……可是我没种过地啊!”
“没有种过地?”
沈陆看着严文驯细皮嫩肉的样子,淡淡地笑道:“你可以学!”
新来的驻军则开始构建自己的营地,在距离海岸线不远处,莫约十几公里的样子,就是一大片的原始森林。
那里有着取之不尽的木材,旁边还有一条不知名的河,河宽约二三百米的样子。
驻军为首的一名少校,一脸兴奋地道:“沈大人,向你借调点人!”
“陈少校,您需要多少人?”
“先来三千人吧!”
沈陆点点头道:“可以!”
随即,他伸手一指,将严文驯等人就调给了陈少校,陈少校本名陈立秋,因为他是立秋的这一天生的,就取了这个名字。
听他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陈立秋家境肯定不好。事实上陈立秋的父亲早在他出生后就死了,他根本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跟着寡妇母亲长大。
不过,他的运气好。因为他的母亲成了陈应的小妾,于是,他就成了陈应的养子。陈立秋其实也是传统的男人,并不希望他的母亲改嫁成陈应,所以,在参军以后,一直求战欲望非常强烈,一直愿意到最危险的地方,好想死了一了百了。
结果就是,他越是越死,越是死不了。反而多次立功,短短几年之内从一个小兵,升成少校团长。
这次新华省成立,他就自告奋勇,请求来到新华省。
严文驯看着那一颗颗比他的腰还要粗的大树:“我们流放到这里,就是为了干这点活?”
“你说呢?”
陈立秋没好气地道:“当然!难不成你们认为我们不远万里把你们送到这里来是请你们来旅游度假的?还是以为,让你过来继续当你的公子哥?”
“老子不干,凭什么?”
陈立秋懒得理会严文驯,扭头告诉身边的士兵:“盯着他,完不成任务,今天不给饭吃!”
机会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只要看能不能抓住。
就像路振飞,毕竟是做过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的大佬。他自知自己家的事情,如果让他干活,他肯定不如一个年轻人。
毕竟,他现在都四十多岁,快要五十岁了,在明朝已经算是老人家了。他看着沈陆亲笔题写的沈陆县这三个字,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拍着沈陆的马屁,然后不着痕迹地说,这字太差,有些丢人。
沈陆也是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他与路振飞不一样,路振飞是传统私塾出身,字是门面,写字决定能不能考上秀才和举人。
但是,全氏那边却不要求,毕竟,他们这些全氏学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字,只要写得工整既可,好不好,有没有风格,有没有艺术性并不重要。
在与沈陆的交流中,路振飞用他的博学多才,轻易就征服了沈陆,沈陆也看出这个小老头应该是当过大官的人。
路振飞也没有隐瞒,只需要沈陆来调查他的资料,他的履历和资料都掌握在沈陆手中,他坦诚得承认:“老夫做过御史,总督过漕运……”
沈陆肃然起敬。
当过太子太师和吏部尚书的人,没有被处斩,还有机会流放,这说明这货肯定有过人之处,整个南明小朝廷,被全旭赦免的人并不算多。
路振飞就地被沈陆任命为沈陆县丞,但是路振飞决定让沈陆继续钻大明律法的新空子。
沈陆县为什么不能成为新华省的沈州?
大明虽然是省、府(州)、县、镇、保、甲六级行政建制,可府已经取消上上府、中府和下府,就近的府会合并,但是州和府的区别,大体是四级市和三级市区别。
衡量州的批标,包括人口、经济、教育和百姓收入问题,在路振飞看来,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沈陆县,拥有着成为沈州的一切地理条件,这里有一座码头,也是新华省与大明联系的枢纽,怎么可能只是一个县呢?
光海运运输这一块的利益,足以让沈陆县快速富裕起来。
在路振飞的提醒下,沈陆感觉有道理。
说干,那就开始干。
城池规化马上扩充,目前规划的县城区域,全部扔给了港口区域,城市选址继续向内陆迁徙,首先要保证,这个沈州城不被海军的舰炮袭击到。
于是,向西北方向挪动了十五公里,那里正好是森林的边缘。虽然在那里建造城市比较困难,毕竟,十五公里也就是三十里的距离,会让接受物资更加困难。
不过,他们还有一条天然的河流,这条河被陈少将抢先标准为陈河。
好吧,这都是先期移民的条件。
你可以命名这条河,我可以命名这个地方,甚至刚刚探索出来的地方,有一座莫约一百多米的土质山,也就是丘陵。
则为一名百姓命名为馒头山。
新的沈州城,则是沈陆的指挥下,开始动工修建,修建沈州城的同时,陈河岸河也建造了一座简单的码头,这个码头可以通过水路联系沈陆县的港口。
总之,移民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不适应又能怎么办呢?他们也游不回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