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亲的事自由佘太君和柴郡主操持,骆天明就不用管了,在家吃吃喝喝,恢复了以前公子哥儿的做派。
骆天明现在有正是的军职了,本不该整天在家,可他借口自己伤势未愈,赖在家里不去履职,表现的相当惫懒。
他的伤势如何,根本瞒不过有心人,可皇帝却默许了他的做法,任由他在家当公子哥儿。
文官们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弹劾他的。
佘太君、杨延昭都明白这是为什么,也都叹息无语。
宋朝自宋太宗赵匡义开始,就对武将极其防备,文官们则是他们的最大助力。
杨家身为将门,对这种情况岂能不知?只是无力改变而已。
要想减少皇帝和文官对他们的忌惮,最好的办法就是表现的毫无野心,甚至是自污。
骆天明现在的做法就非常符合皇帝和文官的心意,他越是不去履职,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军队的想法,自然让皇帝和文官放心。
但武将若是不掌握军队,利益从哪来?
众所周知,军队自古以来就是吞金兽,军饷、粮草、器械、装具等等等等,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作为掌握了军队的武将,可以抠钱的地方太多了,随便什么地方缩减一些,都能捞到大笔的好处。
倒不是武将全都喜欢钱财,只是他们要维持自身的地位,不得不想办法搞钱。
因为皇帝和文官对武将的打压,武将要想自保,要想维持富贵的生活,就必须想办法让皇帝和文官不敢随便动他们。
如何让人不敢动他们?比较通用的办法是,维持一支对自己唯命是从的队伍。
只有手里有这支队伍,皇帝和文官要是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真敢造反,或者投敌。
不管那条路,都会给大宋造成不小的动荡和损失,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皇帝和文官也就不敢做的太过分。
可是要让手下的队伍唯命是从,光靠口号可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要让手下吃饱饭,这就需要大量的钱粮。
作为只会打仗的武将,从哪里搞到钱粮?
没奈何,他们就只有尽量掌握更多的军队,然后克扣粮饷、喝兵血、谎报损耗,弄到钱粮后,专供一支精锐,以此收拢军心。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武将掌控的军队越多,皇帝和文官就越忌惮;皇帝和文官越忌惮,武将就要掌握更多的军队,才能自保。
这其中的微妙平衡点,相当难以掌握,到了北宋末年,还剩下的将门就只有种家和折家了,其他将门要么被灭了,要么转为纯粹的勋贵,要么干脆转为文官。
杨家在杨延昭这一代,走的时候掌权的路子,到了骆天明这里,他就不想再走这样的路了,一是平衡点很难把握,二是要常驻边疆,日子过得太苦。
所以,骆天明一开始是想钻进文臣队列,后来被强行塞进武将堆里,他干脆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表示对军权不感兴趣。
这当然是皇帝和文臣最想看到的,他手里没有军权,就好拿捏了。
可骆天明是那种把自己送到别人刀下,任由拿捏的人吗?他自有自己的自保方法。
他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出名!
别人想走这条路很难,想出名的人多了,有几个成功的?凭什么你能成功?
而骆天明不一样,他的诗词还有大把没掏出来,此外还有小说、文章等等,别说他自己成名了,就算再捧十个八个,都不是问题。
就算骆天明是武将的身份,可只要有足够的文名,别人想动他就得思量思量。
并非所有的文人都只看武人的身份,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一个人的才华。
骆天明的诗词比所有文人都写得好,凭什么还鄙视他武人的身份?你们的诗词写不过人家,就只能拿身份来说事了吗?太狭隘了,羞与尔等为伍,丢不起那人!
所以,有了足够的文名,是可以当护身符使用的。
佘太君、杨延昭也都知道骆天明有这个本事,因而也不强求他走掌权的路子。
只是骆天明的本事无法复制,他自己可以靠文名来护身,那下一代怎么办?重新走掌权的路子,还是干脆转修文事?
好在这个问题还不着急,让骆天明先折腾着看吧,说不定到时候就车到山前必有路了。
于是,杨延昭在家里住了半个月,就返回边界坐镇了,骆天明则留在家里优哉游哉。
杨延昭在家里住半个月,已经是难得的假期了,还是托骆天明的福。
因为去向穆家提亲的人,用了半个月才回来。
穆桂英的老家在穆柯寨,而穆柯寨实际上就是穆家当家做主,寨中的百姓都是穆家的属下,算得上是一方豪强了。
而且因为穆柯寨位于宋辽边界,时常有散兵、流寇、马贼之类出没,所以穆柯寨用来自保的兵力也不少,实力相当强悍。
好在穆柯寨的寨主穆羽是个明白人,没有因为穆柯寨的实力不小就狂妄自大,对前来求亲的杨家人,相当的气。
毕竟杨家是如今天下有数的名将,以武立寨的穆柯寨岂能不知?自然不敢慢待。
不过气归气,结亲的事,还要慎重考虑。
关键是穆桂英外出学艺后,穆羽就没见过她,不知道穆桂英的意思,穆羽就不敢自己做主,必须要见过穆桂英之后,听听她的意见再说。
由此可见,穆羽真的很宠爱穆桂英,否则他这个当父亲的,完全可以一言而决。
既然穆羽都这么说了,杨家的使者也不好强迫,只能先回来。
杨延昭本想听到骆天明定亲的消息后再走,没想到等来这么个消息,因此走的时候就不太满意。
他不满意也没办法,谁知道穆羽竟然宠女儿宠到这个份儿上。
骆天明只好给穆桂英写了封信,让她给穆羽写信,两家先定亲,等穆桂英学成下山,两人再完婚。
信送走之后不久,门房来报,曹珣来访。
骆天明一听说是他来了,就知道又有显摆自己诗才的机会了,立即说道:“让他等会儿,我这就来。”
骆天明现在有正是的军职了,本不该整天在家,可他借口自己伤势未愈,赖在家里不去履职,表现的相当惫懒。
他的伤势如何,根本瞒不过有心人,可皇帝却默许了他的做法,任由他在家当公子哥儿。
文官们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弹劾他的。
佘太君、杨延昭都明白这是为什么,也都叹息无语。
宋朝自宋太宗赵匡义开始,就对武将极其防备,文官们则是他们的最大助力。
杨家身为将门,对这种情况岂能不知?只是无力改变而已。
要想减少皇帝和文官对他们的忌惮,最好的办法就是表现的毫无野心,甚至是自污。
骆天明现在的做法就非常符合皇帝和文官的心意,他越是不去履职,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军队的想法,自然让皇帝和文官放心。
但武将若是不掌握军队,利益从哪来?
众所周知,军队自古以来就是吞金兽,军饷、粮草、器械、装具等等等等,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作为掌握了军队的武将,可以抠钱的地方太多了,随便什么地方缩减一些,都能捞到大笔的好处。
倒不是武将全都喜欢钱财,只是他们要维持自身的地位,不得不想办法搞钱。
因为皇帝和文官对武将的打压,武将要想自保,要想维持富贵的生活,就必须想办法让皇帝和文官不敢随便动他们。
如何让人不敢动他们?比较通用的办法是,维持一支对自己唯命是从的队伍。
只有手里有这支队伍,皇帝和文官要是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真敢造反,或者投敌。
不管那条路,都会给大宋造成不小的动荡和损失,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皇帝和文官也就不敢做的太过分。
可是要让手下的队伍唯命是从,光靠口号可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要让手下吃饱饭,这就需要大量的钱粮。
作为只会打仗的武将,从哪里搞到钱粮?
没奈何,他们就只有尽量掌握更多的军队,然后克扣粮饷、喝兵血、谎报损耗,弄到钱粮后,专供一支精锐,以此收拢军心。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武将掌控的军队越多,皇帝和文官就越忌惮;皇帝和文官越忌惮,武将就要掌握更多的军队,才能自保。
这其中的微妙平衡点,相当难以掌握,到了北宋末年,还剩下的将门就只有种家和折家了,其他将门要么被灭了,要么转为纯粹的勋贵,要么干脆转为文官。
杨家在杨延昭这一代,走的时候掌权的路子,到了骆天明这里,他就不想再走这样的路了,一是平衡点很难把握,二是要常驻边疆,日子过得太苦。
所以,骆天明一开始是想钻进文臣队列,后来被强行塞进武将堆里,他干脆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表示对军权不感兴趣。
这当然是皇帝和文臣最想看到的,他手里没有军权,就好拿捏了。
可骆天明是那种把自己送到别人刀下,任由拿捏的人吗?他自有自己的自保方法。
他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出名!
别人想走这条路很难,想出名的人多了,有几个成功的?凭什么你能成功?
而骆天明不一样,他的诗词还有大把没掏出来,此外还有小说、文章等等,别说他自己成名了,就算再捧十个八个,都不是问题。
就算骆天明是武将的身份,可只要有足够的文名,别人想动他就得思量思量。
并非所有的文人都只看武人的身份,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一个人的才华。
骆天明的诗词比所有文人都写得好,凭什么还鄙视他武人的身份?你们的诗词写不过人家,就只能拿身份来说事了吗?太狭隘了,羞与尔等为伍,丢不起那人!
所以,有了足够的文名,是可以当护身符使用的。
佘太君、杨延昭也都知道骆天明有这个本事,因而也不强求他走掌权的路子。
只是骆天明的本事无法复制,他自己可以靠文名来护身,那下一代怎么办?重新走掌权的路子,还是干脆转修文事?
好在这个问题还不着急,让骆天明先折腾着看吧,说不定到时候就车到山前必有路了。
于是,杨延昭在家里住了半个月,就返回边界坐镇了,骆天明则留在家里优哉游哉。
杨延昭在家里住半个月,已经是难得的假期了,还是托骆天明的福。
因为去向穆家提亲的人,用了半个月才回来。
穆桂英的老家在穆柯寨,而穆柯寨实际上就是穆家当家做主,寨中的百姓都是穆家的属下,算得上是一方豪强了。
而且因为穆柯寨位于宋辽边界,时常有散兵、流寇、马贼之类出没,所以穆柯寨用来自保的兵力也不少,实力相当强悍。
好在穆柯寨的寨主穆羽是个明白人,没有因为穆柯寨的实力不小就狂妄自大,对前来求亲的杨家人,相当的气。
毕竟杨家是如今天下有数的名将,以武立寨的穆柯寨岂能不知?自然不敢慢待。
不过气归气,结亲的事,还要慎重考虑。
关键是穆桂英外出学艺后,穆羽就没见过她,不知道穆桂英的意思,穆羽就不敢自己做主,必须要见过穆桂英之后,听听她的意见再说。
由此可见,穆羽真的很宠爱穆桂英,否则他这个当父亲的,完全可以一言而决。
既然穆羽都这么说了,杨家的使者也不好强迫,只能先回来。
杨延昭本想听到骆天明定亲的消息后再走,没想到等来这么个消息,因此走的时候就不太满意。
他不满意也没办法,谁知道穆羽竟然宠女儿宠到这个份儿上。
骆天明只好给穆桂英写了封信,让她给穆羽写信,两家先定亲,等穆桂英学成下山,两人再完婚。
信送走之后不久,门房来报,曹珣来访。
骆天明一听说是他来了,就知道又有显摆自己诗才的机会了,立即说道:“让他等会儿,我这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