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种田类似,都是从无到有,一点点积累。
攀科技是文明的体现,但这些学者与学术研究才是文明的基础与底蕴。
整个文明没有深厚的底蕴,即便张瑞清楚的知道火枪原理,也造不出火枪来。
因为以当今科技,就造不出一体成型的钢管,更不提雕琢火枪里面的纹路。
张瑞也知道一硫二硝三木炭的火药配方,先不提这种配方的火药粉威力比烟花粉大多少。但谁为张瑞以及科学院的人解释一下什么叫硝酸钾。
天师道的人现在还在抓鬼,太平道的人还在烧符纸,道士们连炼丹的技能都没点出来,就要他们点火药技能,跨越实在太大了。
灌钢法能够成熟,是因为在汉末就已经开始运用这种技术,后世只是将其改进成熟。
宿铁刀也是因为两粹法极为简单,动物尿液与动物油脂分别冷淬。
明光铠更是工匠们本来就会制作,张瑞只负责为军队选定了铠甲样式。
张瑞一介文科穿越者,一人之力能对文明进步做的贡献就是这种在边边角角推动一下。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为文明提供一个稳定的政权,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有强力的官府扶持,无数学者将通过一项项积累,推动文明的全面进步。
有这一项项文明进步,能极大提高生产力,使诸夏文明更加稳定。
张瑞不由得摸着下巴揣测,要是自己设立的各项制度运行良好,后世子孙再有一两个不那么昏聩,与时俱进,稍加完善。
自己建立这个王朝,存在时间应该能超过三百年吧?或许能达到三百五十年?
当然,各项制度都还有改进的余地,自己连关西都没占全,官职还只是右将军,对生产力的促进方面还有太多地方无力顾及。
还有无数举措可以完善,能为王朝续命。
但至于说整个王朝永垂不朽,张瑞可没这么大的宏愿。
这种事情交给未来世界人类联邦的伟人吧,张瑞有限的见识里,还没见过哪个国家能永垂不朽,永远强盛。
尤其小农经济时代,生产力提升速度永远跑不赢人口提升速度,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开垦到极致,也养不活越来越多的百姓。定期爆发叛乱,不可避免。
自己只能小心翼翼的避免后世发生外族入侵,神州陆沉一类的事情。
但明知道人口提升速度过快,不利于维持稳定,张瑞还是不得不关注保证民生的事情。
那就是医疗,总不能让诸夏子民的平均寿命一直维持在东汉的二十二岁这个水平。
二十二岁的平均寿命,听起来极为不可思议,但却是惨淡的现实。
先不论穷苦百姓家如何,王安石变法时的宋神宗,生育有十四位皇子,十位公主,其中皇子早殇八人,公主早殇六人。活下来的也没几人长寿,宋神宗幼女徐国长公主年仅三十一岁便亡故。
三十一岁,后世才正是水嫩成熟的少妇,在封建时代却已亡故,这样却依旧算是皇室子弟中长寿者。
民间的情况如何,可想而知。
张瑞问道:“医学院情况如何,孤所聘请医学博士张仲景在否?”
司马徽答道:“某曾往弘农亲自拜请张仲景,请其担任医学院祭酒一职,负责提升医学水平,传授医术,其已身处长安学宫当中。”
张瑞好奇,问道:“张仲景顺利应允?”
印象中这种悬壶救世的医者,是不愿为几斗米折腰的,很少会为官府效力。
司马徽笑道:“君侯怕是对隐者贤士有所误解。张仲景并非愚钝倔强之人。以其见识,了然清楚,一人之力能救治之百姓有限。而在学宫提升医学水平,著书立作,传授医术,培养医者,才能救治更多病患。”
“其不愿为官,只因其志不在此,亦无治才而已。在学宫能使更多百姓受到救治,张仲景岂会婉拒?不然岂不是沽名钓誉之徒?”
沽名钓誉。
张瑞细细品味,似乎也有道理。
汉末重隐士之风,这导致很多人故意拒绝官府征辟,以增加名望。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
就是这群沽名钓誉之徒,使太多真正贤者被人误解。
这种事,连诸葛孔明都不能免俗。
三顾茅庐这种事,有着深刻的汉末风俗背景。
不论愿不愿意出仕,都要先婉拒上几回再说。
还好右将军府如今推行科举制,要当官自己过来考,别跟个大爷似的在家等人去请。要真抱有这种想法,就在家待一辈子吧。
沽名钓誉的事情,张瑞不再去关注,转而谈回学宫之事,问道:“张仲景在医学院情况如何?”
“按监丞陈凡所设典章,张仲景提交今年之规划有三,其一收集病理、疗法及医书,其二著作医学典籍,其三教书育人,传授医术。”
要说攀科技张瑞还算是一知半解,对医学真的就是一无所知了,连医书具体什么模样都没见过。盲猜一下,应该也是各种病例,配以人体器官、穴道图片,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该用什么药,如何治理,有何注意禁忌。
具体是不是,张瑞也不敢肯定,只得说道:“学术一事,忌讳闭门造车,学宫宜为其搜集大量医书,助其博采众家之长,总结经验,再现良方,创立新作。”
对于张仲景在医术总结这方面,张瑞抱有极大信心。
毕竟《伤寒杂病论》的名声,连张瑞这个医药圈外之人都有所耳闻。
中医是一个以经验、实践为主的学科,神农尝百草就是在大量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所以,只靠张仲景一人,对医学的推动,会比较缓慢。
这不像是数学,一位数学天才,一个人就能推动整个数学界向前狂飙猛进。
张瑞吩咐道:“为医学院多招募几位博士,除著书立传,教书育人外,亦开设一所下属医馆。平时由学子坐诊,实践所学,积累经验。遇疑难杂症,由医学博士,医学祭酒共同研究。”
与其让张仲景四处奔波寻找病例,倒不如让这些病人主动上门。
由学子进行筛选,普通病症直接处理,疑难罕见病例则递交给张仲景,这样张仲景既增加了书中病例也提高了效率。
一批批病例记载于书籍,一次次经验传授于学徒,曾经的疑难杂症就会成为学徒眼中熟知病例。
更多百姓将有机会延长寿命。
张瑞不求医学院像后世医学那么精细,对学子要求也没有后世医生那么高,十个病患能救治五个,也能为每个病人延寿数年,推动平均寿命增长一年半载。
99608_99608224/707528444.html
。m2.shuyuewu.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