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百度直接搜索关键词 】
“此去益州,越过大剑山、阴平、阳平,在那蜀南金牛道和阴平道交汇处有一县名为涪县,此处地势险要,北拒雍凉,南凌雒县以及商业重镇成家,想必日后定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文约可有兴致前去担任县令?”
雒县在广汉郡,目前还是益州治所。》
至于那成家,其实就是后世所言的成都。先秦汉初这座城池因为盛产蜀锦取代中原而称天府,到了西汉末年,武都名人公孙述起兵造反,称帝定都于天府,又改名为成家,一直到东汉末年后世都延续了这个称呼。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四川话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刘备所创立的蜀国“最后的都邑”。
韩遂虽然曾经高居凉州从事,可那毕竟是掾属小吏,就像后世的合同制工人和公务员一般,恐怕只要稍许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放弃县长的实职位置,毫无志向的选择在省里当个工勤人员。
不得不说,明溯抛出的这个香饵还是********力的。闻言,韩遂连明溯为何能够伸手到益州地界去任命正式的官吏这个问题都没有去搞清楚,紧忙欣喜若狂的又拜了下来,连连叩谢了一番。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便是此时场中的三人。
明溯因为有了与益州刺史郤俭那层合作的关系,所以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不是手伸过界了。反正对于他而言,无非就是免去郤俭几十万金的事情而已,现如今随着势力越来越庞大,加上商贾豪强桑家举族的加入,明溯对于金钱的需求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的了。
韩遂是因为陡然得到了这个晋身的大好台阶,一时之间只顾得上欢喜,也没有想到明溯是不是在诓骗自己了。当然了,这一路上韩遂早已明里暗里试探过明溯无数回的底线,对于其隐藏的势力,尽管不知详尽,心中倒也算是有了一些大致的猜测。
自家主公当初连凉州都能拿得如此神速,恐怕所谋之地也不止凉州一处吧。尽管不清楚益州究竟是何情形,可明溯这个连祁山都能转傻了的主儿随口之间竟然能够将那涪县的路线以及毗邻险要介绍得如数家珍。用大脚趾去想,韩遂也能猜到明溯在那边定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布置。
别看那涪县仅仅是个县城,只要看看明溯如此重视此地,现如今又将自己派了过去,若是自己所行顺利的话,恐怕最后在诸多将领之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韩遂一方面是有了一些猜测,另一方面却是得到这个意外之喜,总也不好当面去质疑甚么吧。
三人之中,看起来最为清醒,也是对二人的对话内容最为疑惑的当属宋扬。
先前明溯招揽二人时,韩遂是主动接话,宋扬却是因为早就执掌过一方重兵,也算是长过见识的人了,所以一时之间有些矜持,便索性留在一旁,冷眼旁观了这戏剧一般的过程。
对于韩遂的前倨后恭、投怀送抱,宋扬心中倒也无可厚非。
俗话说,成者王侯败者草寇,无论先前混得多好,既然已经潦倒了下来,那便要有作为失败者的觉悟。当然了,这个失败者是指韩遂,对于自己,宋扬可不会如此评价。
毕竟当初自己是因为凉州的强横势力太多了,自己一不小心着了韩遂的道,至于明溯这个强龙更是以掩耳不及惊雷的势头过来扫掠了一遍,诸般主客观原因交织之下,宋扬选择了急流勇退,暂且避开漩涡中心,韬光养晦,准备等待时机,另起炉灶。
在内心深处,宋扬一直还是有个做老大的**的。只不过这个想法因为环境的恶劣,暂时被宋扬压抑在心中,没有流露出来而已。
所以,对于明溯抛出的橄榄枝,宋扬虽然有所心动,可最终却还是选择了观望。
既然韩遂已经迫不及待的冲了出来,宋扬也不介意让他做个试水的小卒。若是结果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那么先找个落脚的地方,进可自据为主,退有大树遮阴……这就是宋扬内心的真实想法。说白了,就算是选择投靠,他也不会真正的去认明溯为主。
韩遂因为是汉人,所以对于明溯没有那种根深蒂固的抗拒心理。可宋扬不同,他一贯坚持的主张便是自立为王,羌人治羌。只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骨感得近乎于残酷而已。
除了一开始还算顺利,不谈说从者如云,至少振臂一呼,也是聚起了足足三四万族人,可接下来一系列的折磨便接踵而至。
先是王国因为勇猛,在族中足足分去了自己超出一半的兵力,接下来,北宫玉、李文侯所率领的湟中义从胡响应政府号召,组成仆从军协助政府平叛。当然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
对于宋扬而言,湟中义从胡叛出朝廷序列,加入自己行列,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本来,义军之中主事的就有了两个人,好在王国与自己还有些交情,又都是羌人,每次意见相左时还能互相忍让一下。可等到北宫玉等人一加了进来,立刻反客为主,借助人多势众夺去了大首领的位置。
虽然说当时选举北宫玉为将军时自己也是赞成者之一,可明眼人都知道,外有十余万兵强马壮的骁勇精锐胡人,内有王国态度游移不定,若是自己稍许犹豫一二,恐怕那个时候就该身首异处了吧。
不知道北宫玉是怎么想的,凉州都还没能稳住脚跟,他竟然作出向中原进军的抉择。
事实证明,北宫玉的这个抉择是十分错误的。而且,正是这个错误最终导致了义军致命的下场。
随着居民中汉人比例的越来越高,大军所面对的艰难险阻、步步维艰的窘境也越来越严峻。没办法,只得绑了韩约,也就是方才投了明溯的韩遂以及那凉州督军从事边允,以性命相威胁,勒迫为贼,这才解决了军队沿途百姓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改成消极观望的“三不”——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不反对。
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这一点增加并没有甚么影响。可宋扬心中却是清楚,正因为有了边允,更名之后被称之为边章的统领率领,那些沿途劫掠过来的钱银才开始慢慢的被换成了必要的铁器和粮草。
老百姓主要认的还是主将,尽管当时边章这个名义上的统帅所率领的大多都是羌人,可那些当地的百姓却是想当然的将这支军队当成了自己的一派。
毕竟汉室天数未尽,国运尚在,老百姓感情上还是倾向于朝廷统治的。现如今,能够愿意与羌人叛军做生意,已经算的上是一个时代性的大进步了。
眼看边章、韩遂二人的私人势力越来越庞大,尽管一时半会还影响不了自己在军中的实权位置,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底层的士卒却是已经慢慢的适应了边章、韩遂二人高地位。
如此看来,此二人想要真正取代自己以及那王国、北宫玉、李文侯等人的军中位置,甚至于不断的补充兵员,直至于彻底改变这支叛军的组成,最终达到让自己等人和平下野的目的,也不过就是个时间的问题而已。
好在这个时候,狼子野心的韩遂却是突然反了。记得当时自己内心一片狂喜。本来以为韩遂的作乱可以让原先的同伴认识到汉人不可信。不曾想,还没等到发展到那一步,北宫玉、李文侯二人却是不幸丧生于乱军之中,湟中义从胡群龙无首。至于那王国,甚至于直接叛离了羌人这个利益群体,直接选择了湟中义从胡的阵营。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对于韩遂等人,宋扬并没有多大的恨意,毕竟人家与自己本来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只不过是被刀斧加身,无奈之下的才暂且选择了低头而已——这一点,其实与自己现在选择明溯投奔是一个概念。
宋扬对于王国这个最终盟友的痛恨远远要超过了兴风作浪的韩遂。之所以选择明溯这方势力临时寄身,心中存的就是借刀杀人的主意。
然而,令宋扬始出未料的是,明溯竟然胸无大志,或者说是人家压根志就不在凉州。
如此一来,宋扬的如意算盘便无奈的落空了。
这一路上,宋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说服明溯返回凉州筑基的想法。奈何明溯总是油盐不进,任他舌绽莲花,将嘴皮子都说破了,最终诸人前行的依然是一路向着东南。
现如今,本来与自己同处客卿位置的韩遂突然选择投靠明溯,见状,宋扬心中便不由得打起了鼓。
那些话明溯虽然仅仅是对韩遂说的,可却也没有刻意的避开宋扬。对于明溯的势力分布之广,无须再去推测,现在宋扬也知道仅仅用一个凉州是着实无法牵绊住明溯前行的脚步了。
越是觉得明溯势力庞大,宋扬心中就越是觉得悲哀。这人比人,还真是要气死人啊!
“此去益州,越过大剑山、阴平、阳平,在那蜀南金牛道和阴平道交汇处有一县名为涪县,此处地势险要,北拒雍凉,南凌雒县以及商业重镇成家,想必日后定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文约可有兴致前去担任县令?”
雒县在广汉郡,目前还是益州治所。》
至于那成家,其实就是后世所言的成都。先秦汉初这座城池因为盛产蜀锦取代中原而称天府,到了西汉末年,武都名人公孙述起兵造反,称帝定都于天府,又改名为成家,一直到东汉末年后世都延续了这个称呼。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四川话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刘备所创立的蜀国“最后的都邑”。
韩遂虽然曾经高居凉州从事,可那毕竟是掾属小吏,就像后世的合同制工人和公务员一般,恐怕只要稍许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放弃县长的实职位置,毫无志向的选择在省里当个工勤人员。
不得不说,明溯抛出的这个香饵还是********力的。闻言,韩遂连明溯为何能够伸手到益州地界去任命正式的官吏这个问题都没有去搞清楚,紧忙欣喜若狂的又拜了下来,连连叩谢了一番。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便是此时场中的三人。
明溯因为有了与益州刺史郤俭那层合作的关系,所以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不是手伸过界了。反正对于他而言,无非就是免去郤俭几十万金的事情而已,现如今随着势力越来越庞大,加上商贾豪强桑家举族的加入,明溯对于金钱的需求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的了。
韩遂是因为陡然得到了这个晋身的大好台阶,一时之间只顾得上欢喜,也没有想到明溯是不是在诓骗自己了。当然了,这一路上韩遂早已明里暗里试探过明溯无数回的底线,对于其隐藏的势力,尽管不知详尽,心中倒也算是有了一些大致的猜测。
自家主公当初连凉州都能拿得如此神速,恐怕所谋之地也不止凉州一处吧。尽管不清楚益州究竟是何情形,可明溯这个连祁山都能转傻了的主儿随口之间竟然能够将那涪县的路线以及毗邻险要介绍得如数家珍。用大脚趾去想,韩遂也能猜到明溯在那边定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布置。
别看那涪县仅仅是个县城,只要看看明溯如此重视此地,现如今又将自己派了过去,若是自己所行顺利的话,恐怕最后在诸多将领之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韩遂一方面是有了一些猜测,另一方面却是得到这个意外之喜,总也不好当面去质疑甚么吧。
三人之中,看起来最为清醒,也是对二人的对话内容最为疑惑的当属宋扬。
先前明溯招揽二人时,韩遂是主动接话,宋扬却是因为早就执掌过一方重兵,也算是长过见识的人了,所以一时之间有些矜持,便索性留在一旁,冷眼旁观了这戏剧一般的过程。
对于韩遂的前倨后恭、投怀送抱,宋扬心中倒也无可厚非。
俗话说,成者王侯败者草寇,无论先前混得多好,既然已经潦倒了下来,那便要有作为失败者的觉悟。当然了,这个失败者是指韩遂,对于自己,宋扬可不会如此评价。
毕竟当初自己是因为凉州的强横势力太多了,自己一不小心着了韩遂的道,至于明溯这个强龙更是以掩耳不及惊雷的势头过来扫掠了一遍,诸般主客观原因交织之下,宋扬选择了急流勇退,暂且避开漩涡中心,韬光养晦,准备等待时机,另起炉灶。
在内心深处,宋扬一直还是有个做老大的**的。只不过这个想法因为环境的恶劣,暂时被宋扬压抑在心中,没有流露出来而已。
所以,对于明溯抛出的橄榄枝,宋扬虽然有所心动,可最终却还是选择了观望。
既然韩遂已经迫不及待的冲了出来,宋扬也不介意让他做个试水的小卒。若是结果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那么先找个落脚的地方,进可自据为主,退有大树遮阴……这就是宋扬内心的真实想法。说白了,就算是选择投靠,他也不会真正的去认明溯为主。
韩遂因为是汉人,所以对于明溯没有那种根深蒂固的抗拒心理。可宋扬不同,他一贯坚持的主张便是自立为王,羌人治羌。只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骨感得近乎于残酷而已。
除了一开始还算顺利,不谈说从者如云,至少振臂一呼,也是聚起了足足三四万族人,可接下来一系列的折磨便接踵而至。
先是王国因为勇猛,在族中足足分去了自己超出一半的兵力,接下来,北宫玉、李文侯所率领的湟中义从胡响应政府号召,组成仆从军协助政府平叛。当然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
对于宋扬而言,湟中义从胡叛出朝廷序列,加入自己行列,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本来,义军之中主事的就有了两个人,好在王国与自己还有些交情,又都是羌人,每次意见相左时还能互相忍让一下。可等到北宫玉等人一加了进来,立刻反客为主,借助人多势众夺去了大首领的位置。
虽然说当时选举北宫玉为将军时自己也是赞成者之一,可明眼人都知道,外有十余万兵强马壮的骁勇精锐胡人,内有王国态度游移不定,若是自己稍许犹豫一二,恐怕那个时候就该身首异处了吧。
不知道北宫玉是怎么想的,凉州都还没能稳住脚跟,他竟然作出向中原进军的抉择。
事实证明,北宫玉的这个抉择是十分错误的。而且,正是这个错误最终导致了义军致命的下场。
随着居民中汉人比例的越来越高,大军所面对的艰难险阻、步步维艰的窘境也越来越严峻。没办法,只得绑了韩约,也就是方才投了明溯的韩遂以及那凉州督军从事边允,以性命相威胁,勒迫为贼,这才解决了军队沿途百姓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改成消极观望的“三不”——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不反对。
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这一点增加并没有甚么影响。可宋扬心中却是清楚,正因为有了边允,更名之后被称之为边章的统领率领,那些沿途劫掠过来的钱银才开始慢慢的被换成了必要的铁器和粮草。
老百姓主要认的还是主将,尽管当时边章这个名义上的统帅所率领的大多都是羌人,可那些当地的百姓却是想当然的将这支军队当成了自己的一派。
毕竟汉室天数未尽,国运尚在,老百姓感情上还是倾向于朝廷统治的。现如今,能够愿意与羌人叛军做生意,已经算的上是一个时代性的大进步了。
眼看边章、韩遂二人的私人势力越来越庞大,尽管一时半会还影响不了自己在军中的实权位置,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底层的士卒却是已经慢慢的适应了边章、韩遂二人高地位。
如此看来,此二人想要真正取代自己以及那王国、北宫玉、李文侯等人的军中位置,甚至于不断的补充兵员,直至于彻底改变这支叛军的组成,最终达到让自己等人和平下野的目的,也不过就是个时间的问题而已。
好在这个时候,狼子野心的韩遂却是突然反了。记得当时自己内心一片狂喜。本来以为韩遂的作乱可以让原先的同伴认识到汉人不可信。不曾想,还没等到发展到那一步,北宫玉、李文侯二人却是不幸丧生于乱军之中,湟中义从胡群龙无首。至于那王国,甚至于直接叛离了羌人这个利益群体,直接选择了湟中义从胡的阵营。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对于韩遂等人,宋扬并没有多大的恨意,毕竟人家与自己本来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只不过是被刀斧加身,无奈之下的才暂且选择了低头而已——这一点,其实与自己现在选择明溯投奔是一个概念。
宋扬对于王国这个最终盟友的痛恨远远要超过了兴风作浪的韩遂。之所以选择明溯这方势力临时寄身,心中存的就是借刀杀人的主意。
然而,令宋扬始出未料的是,明溯竟然胸无大志,或者说是人家压根志就不在凉州。
如此一来,宋扬的如意算盘便无奈的落空了。
这一路上,宋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说服明溯返回凉州筑基的想法。奈何明溯总是油盐不进,任他舌绽莲花,将嘴皮子都说破了,最终诸人前行的依然是一路向着东南。
现如今,本来与自己同处客卿位置的韩遂突然选择投靠明溯,见状,宋扬心中便不由得打起了鼓。
那些话明溯虽然仅仅是对韩遂说的,可却也没有刻意的避开宋扬。对于明溯的势力分布之广,无须再去推测,现在宋扬也知道仅仅用一个凉州是着实无法牵绊住明溯前行的脚步了。
越是觉得明溯势力庞大,宋扬心中就越是觉得悲哀。这人比人,还真是要气死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