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萧文明对于走通毅亲王这条门路,其实并没有多少信心。
但是温伯明这边却是胸有成竹。
他说道:“好比毅亲王这样的人物,跟他巧言令色是不会有用的,只有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把道理讲明白了、讲透彻了,再情真意切地拜托两句,才能够把他打动了。”
温伯明一边说,一边十分随意地坐到了萧文明书房的书桌前,将已经半干了的墨重新磨匀,提起一只毛笔,展开一张宣纸,便逐字逐句地写划了起来。
只见他写道:如今朝廷疲敝、设计堪忧,北有戎羌袭扰已呈糜烂之势,南为赋税要地必不可有半分祸乱。倭寇虽小,却如疥癣之疾,倘若不能立即医治痊愈,则必皮开肉绽,酿成大忌,故不可不除也!“
如此这般,温伯明将倭寇之乱消灭的必要性,以及计划中消灭他们的手段,逐一写了个清楚,并且着重铺开同倭国通商的打算。
第一,倭寇千里迢迢而来袭扰中原地方,所谓的不过是一个“财”字,只要同他们通商,他们有正经的办法可以赚钱,自然也就不会去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动武了。
第二,现已查明,倭国国内也同样是大乱之局,其中不少诸侯,也正谋求同大齐朝通商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赚取大笔利润,同时可以积攒物资,壮大自己。因此通商之权,在倭人眼中,可谓是奇货可居,完全可以以此为挑拨离间之计,用倭寇去打击倭寇,倭寇之乱自平。
第三,倭国盛产黄金白银,而朝廷现在正是用人、用钱之时,同外国通商,同样可以赚取大量的黄金白银,正可以用于扩充军备。写上这一条,萧文明已经做好了准备,多少是要在自己赚取的利润里分出一部分给朝廷的,这算是买平安的钱了。当然了,这笔钱肯定是要比经过市舶司层层盘剥所交出去的利润要少得多了。
第四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萧文明才是最好的同倭国实现通商的人选。以大齐朝的名义实现通商,那规格就太高了,要统筹朝廷各大衙门,又或许有御史言官出来讲话,没个两三年是绝对办不下来的。
可要是转而委托萧文明进行通商,这一切就要简便多了。
万一朝廷政策有所变化,需要调整通商的条例,那让萧文明朝令夕改都是可以的,这就是俚语俗话所说的“船小好掉头”的道理。
此外,萧文明好几次出手诛杀倭寇,在倭寇之中已然有了威名。倭寇听了他的大名,怕是要吓得尿裤子,谁敢在做生意的时候骗他?这不是嫌自己命太长吗?
因此,这无论如何,要比从朝廷中枢里派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昏头官过来要强的多!
温不明书生意气,一篇文章写得文不加点,萧文明接过一看自然是赞叹不已。
可温伯明自己看了一遍,却是眉头紧锁、大摇其头:“这篇文章写的太气了。毅亲王的为人,天下想拍他马屁的人不知多少。文章这样写,反而显得太过谄媚。像这样丢了风骨,毅亲王他老人家也未必会赏识……这篇文章,学生竟从一开始就写岔了!”
温伯明越说越是气馁,忽然站起身来,一把抢过萧文明手里拿着的稿子,双手扯了个粉碎,扔到一边坐下来又重新提笔写了起来。
他新写的这一篇稿子,道理还是那些道理,但语气就要随便了许多,好写得好像是家长里短随口提起一样,颇有几分循循善诱的意思。
这一份稿子,萧文明读起来十分轻松畅快,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毅亲王老爷子读起来,想必也会觉得十分亲切。
然而温伯明校对了一遍,又觉得不满意,喃喃说道:“萧兄只同意亲王有过一面之缘而已。写得如此随便,反而做作不自然,难保不会被毅亲王看出马脚。”
说着,温伯明又将这精心写成的一篇稿子扯了个粉碎,扔到废纸篓里去了。
萧文明看着都可惜。
温伯明可是名动江左的大才子!
他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光这写就这篇文章的一笔好字,序文、题跋、墓志铭——那是有人是要花大价钱的润笔来请他写的,而温伯明有时候都懒得搭理他们。
而方才那精心写成的两件稿子,洋洋洒洒数千字,这样的篇幅要是拿出去卖,小说也能值个一二百两银子。
而这两篇已经是很不错的文章,就这么被温伯明毫不吝惜地撕成了碎片,那就相当于把一二百两银子直接扔到河里去,“咕咚”一声听个响,掉到水里就不见了……
这样的行为别人看来非常可惜,说不定肠子都青。
然而在萧文明看来,却显得十分正常。因为温伯明的脾气,萧文明是最了解不过的了。
这位温先生原本就是个小心眼的读书人,而在作文写字方面更是像犯了强迫症一样,有时候自己写的稿子分明没有写错,只是一点一划写得有些不满意了,便索性从头再写。
而这篇写给毅亲王的稿子,原本尺度就很难把握,写的太严谨了——未免疏远;写的太随意了——又似乎不当一回事儿。其中的力度极难把握,也难怪温伯明会这样反复斟酌、反复推敲了。
终于,第三篇稿子写完了。
这篇稿件写得却是见微知著,写成了一封回信的格式。
一开始,就说毅亲王之前给萧文明的那一封信,萧文明已经收悉,并且已按照毅亲王的指示,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于是,萧文明便顺水推舟,将如何处置活下来的倭寇的事情,向毅亲王汇报了一番,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话题引到了同倭国通商的事情上。
这一番铺垫就显得十分自然亲切了,从私事出发又到公事入手,最后又回到私事,可谓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这一稿,不仅萧文明看着天衣无缝,就是温伯明读来也十分满意,欣慰地说道:“不是学生夸口,就这篇文章,即便是状元之才、龙凤之姿,也未必能写得出来。来,萧兄且把稿子给我,我要……”
萧文明唯恐温伯明又将这一稿给撕毁了,忙问:“温先生想要做什么?这稿子写得好得很,可别再扯了!”说着,他已将稿子藏到了身后。
温伯明见萧文明这副小气的模样,赶忙解释道:“萧兄尽管放心,这一稿我也觉得满意,只是个别句子词汇需要再斟酌一下。我再改一改,重新誊清,便可交到毅亲王那里去了。”
温伯明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擅长狂草——一笔字,写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写得那叫一个汪洋恣肆。
然而这一篇文章温伯明显然是用了心的,一改原本的狂放的书法,敢以异常端正隽秀蝇头小楷,一笔一画写得一丝不苟,光看这一笔赏心悦目的字,甚至不用去看文章的内容,便知道,这乃是一篇绝世好文。
因此萧文明止不住地感叹:“多亏有温先生帮忙代笔。否则就是把我榨干了,我也写不出这样一篇文章啊!”
“那倒未必吧。我也不过是越俎代庖而已。萧兄一本《三国演义》,一本《水浒传》写来也是荡气回肠、脍炙人口,这样的书,我断断是写不出来的!”
一提这话,萧文明就更加不好意思了。
这两本书,哪是萧文明写的啊?说难听些就是他抄袭的!
凭着自己在读书时候背下的一些千古名篇,萧文明还能同温伯明平时,谈一谈诗词歌赋,可论起真正的文采,萧文明给这位半松先生及鞋都不够格,又哪能经得起他的赞扬,便赶紧扯开了话题。
其实温伯明对自己的这篇文章也十分欣赏,萧文明只说了半句,他便又把话题重新引了回来:“学生平日吟风弄月,写的尽是些酸腐不堪的无用文字。今日这篇文章,终于是经世致用,总算也不枉我十年苦读了。”
是啊,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修身,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温伯明读了那么多的书,虽然自称是什么闲云野鹤,但终究有一颗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
只是因为如今朝廷崩溃、官场腐朽不堪,温伯明这才不肯以察察之身,入那荒唐无聊之事,行那猪狗不如之礼。
而今日温伯明终于可以靠着萧文明,可以做一些保境安民、富国强兵的实事,也算是了了他平生的夙愿了。
既写好了书信,萧文明就要送他到洛阳的毅亲王手里。
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就连无线电报这种已经落后的“科技”都不存在,想要传递一份书信可并没有那么容易,只能依靠人走马拉地亲自夹带。
至于飞鸽传书这种玩意儿,要多不靠谱就有多不靠谱,根本就不能用来作为常规的传递手段。
写给毅亲王的这份书信十分的重要,萧文明不愿有半分的疏忽,便派出手下三个头目之中办事最为麻利胡宇和最小心的张俊,让他们二人结伴而行,一定要将书信,安然送到毅亲王的手里。
但是温伯明这边却是胸有成竹。
他说道:“好比毅亲王这样的人物,跟他巧言令色是不会有用的,只有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把道理讲明白了、讲透彻了,再情真意切地拜托两句,才能够把他打动了。”
温伯明一边说,一边十分随意地坐到了萧文明书房的书桌前,将已经半干了的墨重新磨匀,提起一只毛笔,展开一张宣纸,便逐字逐句地写划了起来。
只见他写道:如今朝廷疲敝、设计堪忧,北有戎羌袭扰已呈糜烂之势,南为赋税要地必不可有半分祸乱。倭寇虽小,却如疥癣之疾,倘若不能立即医治痊愈,则必皮开肉绽,酿成大忌,故不可不除也!“
如此这般,温伯明将倭寇之乱消灭的必要性,以及计划中消灭他们的手段,逐一写了个清楚,并且着重铺开同倭国通商的打算。
第一,倭寇千里迢迢而来袭扰中原地方,所谓的不过是一个“财”字,只要同他们通商,他们有正经的办法可以赚钱,自然也就不会去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动武了。
第二,现已查明,倭国国内也同样是大乱之局,其中不少诸侯,也正谋求同大齐朝通商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赚取大笔利润,同时可以积攒物资,壮大自己。因此通商之权,在倭人眼中,可谓是奇货可居,完全可以以此为挑拨离间之计,用倭寇去打击倭寇,倭寇之乱自平。
第三,倭国盛产黄金白银,而朝廷现在正是用人、用钱之时,同外国通商,同样可以赚取大量的黄金白银,正可以用于扩充军备。写上这一条,萧文明已经做好了准备,多少是要在自己赚取的利润里分出一部分给朝廷的,这算是买平安的钱了。当然了,这笔钱肯定是要比经过市舶司层层盘剥所交出去的利润要少得多了。
第四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萧文明才是最好的同倭国实现通商的人选。以大齐朝的名义实现通商,那规格就太高了,要统筹朝廷各大衙门,又或许有御史言官出来讲话,没个两三年是绝对办不下来的。
可要是转而委托萧文明进行通商,这一切就要简便多了。
万一朝廷政策有所变化,需要调整通商的条例,那让萧文明朝令夕改都是可以的,这就是俚语俗话所说的“船小好掉头”的道理。
此外,萧文明好几次出手诛杀倭寇,在倭寇之中已然有了威名。倭寇听了他的大名,怕是要吓得尿裤子,谁敢在做生意的时候骗他?这不是嫌自己命太长吗?
因此,这无论如何,要比从朝廷中枢里派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昏头官过来要强的多!
温不明书生意气,一篇文章写得文不加点,萧文明接过一看自然是赞叹不已。
可温伯明自己看了一遍,却是眉头紧锁、大摇其头:“这篇文章写的太气了。毅亲王的为人,天下想拍他马屁的人不知多少。文章这样写,反而显得太过谄媚。像这样丢了风骨,毅亲王他老人家也未必会赏识……这篇文章,学生竟从一开始就写岔了!”
温伯明越说越是气馁,忽然站起身来,一把抢过萧文明手里拿着的稿子,双手扯了个粉碎,扔到一边坐下来又重新提笔写了起来。
他新写的这一篇稿子,道理还是那些道理,但语气就要随便了许多,好写得好像是家长里短随口提起一样,颇有几分循循善诱的意思。
这一份稿子,萧文明读起来十分轻松畅快,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毅亲王老爷子读起来,想必也会觉得十分亲切。
然而温伯明校对了一遍,又觉得不满意,喃喃说道:“萧兄只同意亲王有过一面之缘而已。写得如此随便,反而做作不自然,难保不会被毅亲王看出马脚。”
说着,温伯明又将这精心写成的一篇稿子扯了个粉碎,扔到废纸篓里去了。
萧文明看着都可惜。
温伯明可是名动江左的大才子!
他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光这写就这篇文章的一笔好字,序文、题跋、墓志铭——那是有人是要花大价钱的润笔来请他写的,而温伯明有时候都懒得搭理他们。
而方才那精心写成的两件稿子,洋洋洒洒数千字,这样的篇幅要是拿出去卖,小说也能值个一二百两银子。
而这两篇已经是很不错的文章,就这么被温伯明毫不吝惜地撕成了碎片,那就相当于把一二百两银子直接扔到河里去,“咕咚”一声听个响,掉到水里就不见了……
这样的行为别人看来非常可惜,说不定肠子都青。
然而在萧文明看来,却显得十分正常。因为温伯明的脾气,萧文明是最了解不过的了。
这位温先生原本就是个小心眼的读书人,而在作文写字方面更是像犯了强迫症一样,有时候自己写的稿子分明没有写错,只是一点一划写得有些不满意了,便索性从头再写。
而这篇写给毅亲王的稿子,原本尺度就很难把握,写的太严谨了——未免疏远;写的太随意了——又似乎不当一回事儿。其中的力度极难把握,也难怪温伯明会这样反复斟酌、反复推敲了。
终于,第三篇稿子写完了。
这篇稿件写得却是见微知著,写成了一封回信的格式。
一开始,就说毅亲王之前给萧文明的那一封信,萧文明已经收悉,并且已按照毅亲王的指示,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于是,萧文明便顺水推舟,将如何处置活下来的倭寇的事情,向毅亲王汇报了一番,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话题引到了同倭国通商的事情上。
这一番铺垫就显得十分自然亲切了,从私事出发又到公事入手,最后又回到私事,可谓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这一稿,不仅萧文明看着天衣无缝,就是温伯明读来也十分满意,欣慰地说道:“不是学生夸口,就这篇文章,即便是状元之才、龙凤之姿,也未必能写得出来。来,萧兄且把稿子给我,我要……”
萧文明唯恐温伯明又将这一稿给撕毁了,忙问:“温先生想要做什么?这稿子写得好得很,可别再扯了!”说着,他已将稿子藏到了身后。
温伯明见萧文明这副小气的模样,赶忙解释道:“萧兄尽管放心,这一稿我也觉得满意,只是个别句子词汇需要再斟酌一下。我再改一改,重新誊清,便可交到毅亲王那里去了。”
温伯明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擅长狂草——一笔字,写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写得那叫一个汪洋恣肆。
然而这一篇文章温伯明显然是用了心的,一改原本的狂放的书法,敢以异常端正隽秀蝇头小楷,一笔一画写得一丝不苟,光看这一笔赏心悦目的字,甚至不用去看文章的内容,便知道,这乃是一篇绝世好文。
因此萧文明止不住地感叹:“多亏有温先生帮忙代笔。否则就是把我榨干了,我也写不出这样一篇文章啊!”
“那倒未必吧。我也不过是越俎代庖而已。萧兄一本《三国演义》,一本《水浒传》写来也是荡气回肠、脍炙人口,这样的书,我断断是写不出来的!”
一提这话,萧文明就更加不好意思了。
这两本书,哪是萧文明写的啊?说难听些就是他抄袭的!
凭着自己在读书时候背下的一些千古名篇,萧文明还能同温伯明平时,谈一谈诗词歌赋,可论起真正的文采,萧文明给这位半松先生及鞋都不够格,又哪能经得起他的赞扬,便赶紧扯开了话题。
其实温伯明对自己的这篇文章也十分欣赏,萧文明只说了半句,他便又把话题重新引了回来:“学生平日吟风弄月,写的尽是些酸腐不堪的无用文字。今日这篇文章,终于是经世致用,总算也不枉我十年苦读了。”
是啊,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修身,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温伯明读了那么多的书,虽然自称是什么闲云野鹤,但终究有一颗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
只是因为如今朝廷崩溃、官场腐朽不堪,温伯明这才不肯以察察之身,入那荒唐无聊之事,行那猪狗不如之礼。
而今日温伯明终于可以靠着萧文明,可以做一些保境安民、富国强兵的实事,也算是了了他平生的夙愿了。
既写好了书信,萧文明就要送他到洛阳的毅亲王手里。
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话,就连无线电报这种已经落后的“科技”都不存在,想要传递一份书信可并没有那么容易,只能依靠人走马拉地亲自夹带。
至于飞鸽传书这种玩意儿,要多不靠谱就有多不靠谱,根本就不能用来作为常规的传递手段。
写给毅亲王的这份书信十分的重要,萧文明不愿有半分的疏忽,便派出手下三个头目之中办事最为麻利胡宇和最小心的张俊,让他们二人结伴而行,一定要将书信,安然送到毅亲王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