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的事情毕竟只是一个小插曲,韩跃进入这个小科场也只是一次由性而发,真正的大事始终还是科举,这才是能够影响大唐国力和腾飞的根基。
当午后阳光慢慢变得祥和……
当科场内最后一个学子缓缓放下了毛笔……
负责收卷的战士们郑重将一张一张考卷拿起,然后小先生们面色严肃的走到考棚中央。
“大唐科举乡试,至此便算完结,有请守卫敲钟,次第向上传播!”科场中的两个小先生同时开口,科场中的所有学子们同时站起。
嗡,嗡嗡!
清脆的钟声飘荡响起,连续三响,悠扬沁心。
不止某一个科场如此,而是大唐十二个道的科场,大唐三百六十个府的科场,一千六百个县的科场,几万个镇子的科场,皆如此!
这科举敲钟的方式乃是韩跃独创,既是一种科场礼仪,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开考之前由皇宫敲钟,然后层层传递到大唐举国各地。
现在考试结束了,钟声却又各地科场开始敲响,然后层层传递达至长安。
前面曾经说过,声音传播速度很快,钟声以接力棒的方式进行传播,确实有飞速跨越千山万水的能力。
即使大唐最远的一个县域,最多也只需要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是多久?
搁在古代相当于一个半时辰!
一个半时辰,顶多古人走路二十里。一个半时辰,也许只是几个儒生相聚煮了一次茶。
韩跃这个敲钟传递方式真的很不错,远远强过了大唐正在采用的飞禽传书制度。当然钟声传递只能传递一些简单讯息,不能像飞禽传书那样可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但是,毕竟也是一种传递方式。
快速,直接!
当最远一地的钟声用接力棒形式传到长安,皇宫里的状元钟敲响了最后三声悠扬之响,大唐皇宫太极殿的顶楼之上,李世民和一众大臣忽然发出阵阵欢呼。
古人讲究山崩海啸面不改色,然而皇帝和大臣们这一刻却不得不喜。
李世民目光炯炯眺望长安,恰好此时夕阳降落未落,满城炊烟袅袅升起,宛如江南烟雨迷离,皇帝由衷发出一声感慨,忽然大笑道:“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矣!”
这是他第二次发出如此感慨,前后相隔不到半天时间。
科举乡试,终于结束了。
各地科场的士子们鱼贯走出考棚,有人面上欣喜,有人面上惶然,有的目光闪闪畅想未来,也有年纪还小的童子痛哭流涕。
哭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喜极而泣,这些小童子明显考的很好,已经预见到自己可能会过关。
乡试过关,那可就是童生了。童生虽然是科举最低级别的身份,毕竟已经算是脱离了平民的范畴。
许多寒门士子不自禁想起家中父母,已经婚配者想起苦守寒窑的贫妻,他们心中仿佛有一匹烈马想要冲出来,然后跨越千山万水回家告知消息。
但是心情再怎么激动,学子们却并没有急着离开。
因为乡试考完并非完成一切,他们还要等待三日后的乡试放榜。虽然有些人已经预见自己能够过关,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心中总是惶然……
武曌心情有些低落,神色茫然藏在人群之中,相比周围学子们不断谈论科举之事,这位闻名后世的女皇情绪却差到了极点。
她没考好,第三题最终没能写完。
那两个小先生虽然刻意讨好,但是毕竟不敢明目张胆帮她,武曌觉得自己完蛋了,再想考科举需要等三年……
科举要用三年时间,才能开展新一轮选才。比如这次科举,从筹备到乡试需要三个月,然而三个月后开始府试,再三个月开始道试,最后三个月举行殿试。
从乡试到最后的殿试足足一年时间,一层一层晋级选拔出天下的精英。再要开启下一次科举,至少要隔开两年时间。
因为人才是有闲的,不可能年年都开科举,学子们需要一波一波成长,要留给他们读书学习的时间。
所以这次科举乡试不中,武曌至少还要等待三年。
她忽然打了个哆嗦,心里变得恐慌,这三年时间她肯定会过得十分艰苦,因为她不准备去向自己的两个哥哥低头。
此处科场的两个小先生身有重任,一旦乡试完结立即要开始阅卷工作,并且由于阅卷任务的身份敏感,所以并不敢在考后继续找武曌讨好。
在这种状况下,武曌更加显得惶然。
她茫然站在人群之中,听着身边学子们讨论着科举,忽然觉得有一阵凉风吹来,娇躯忍不住轻轻颤抖两下。
如今已是深秋之节,很快冬天就要到了。
冬日严寒,她缺少吃穿衣物,响起这两年来所受的苦,武曌下意识再次打了个哆嗦。
这时科场门口有人高喝一声,声音滚滚道:“诸位应考学子,还请暂留脚步……”
武曌微微一怔,那些学子们也抬起头来。
但见负责科场门口那人是个小官,级别类似于大唐各地组织乡试的镇长,他垂手立在门口台阶之上,大声再次又道:“考前吾便说过,赵王有赏赐下,但凡参加科举乡试的学子,一律赏赐铜钱一千文,另外提供免费食宿三日,好让大家静等放榜之时,来人啊,发铜钱。”
“发铜钱,真的发铜钱?”学子们明显又是一怔,随即就是一阵强烈的欢呼声。
武曌同样怔了一怔,不过她很快就看到有人赶着几辆诺大牛车,上面装载着满满当当的铜钱,车边跟随着几十个甲胄叮当的战士,战士之前却有两个文士拿着登记书册。
这真是要发赏钱啊!
虽然科举不中,但是韩跃却想到了寒门子弟外出的艰难,过关者需要向府试进发,落地者需要回归乡里,无论是过关还是落地,总之行路投诉都少不了盘缠。
这一千文铜钱,就是韩跃给大家的帮助。
钱可不少,官定一贯,如果按照吊八百的方式换算,其实等于一贯两百多文。这钱足够一个书生少年吃用三个月,完全不惧怕冻死饿死在路上。
此处科场足有几百个学子,然而战士们发钱的速度更快,几辆诺大牛车上的铜钱飞速减少,武曌面色茫然也领到了一千文铜钱。
然后门口那人又是一声高喝,继续道:“再传赵王之命,厚赐科举士子,凡今日参加乡试者,给过冬棉衣一身,行走路引一份,不管到哪里投宿借居,皆可享受科举士子待遇……”
说到这里微微一停,微笑又道:“不过这个士子待遇只能持续三月,三月之后落第者自动取消此等待遇。想要享受大唐的供养和尊崇,大家回去好好努力再读书吧!”
至于过关者他没有说,因为过关者到时将会有新的待遇赐下。
科场不远处又有牛车而来,这次装载的全是崭新过冬棉衣,有人念着武曌的名字送来一身,棉衣领到手里只觉很是软和。
“这就是那个人的厚赐么,哪怕落第者也要赐予钱财和衣物,难怪有人说他是活着的圣贤,果然不想让一个贫寒之子冻死饿死……”
不知为何,武曌心中闪过一个念头。
由于她是女扮男装,因此并不敢和周围神情热切的士子们过多交流,少女抱着棉衣收好铜钱,然后小心翼翼找了个墙角站着沉思。
她知道自己很可能不会过关,但却依旧存在一丝奢望,她想在附近找个地方借宿,然后等待三日后乡试放榜。
“也许,我也能中呢。”
武曌明媚的眸子闪动几下,忽然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喃喃自语道:“只要中了乡试科举,就可参加上一级的府试,到时就是科举秀才的身份了。”
有这个想法的不止武曌一人,许多自知发挥不好的学子们同样如此,不止此间科场如此,其实天下科场皆同。
人总是心存渴望。
有了秀才身份,即使再向上考不中道试也无事,秀才已经可以做些事情,也会有镇子官员来请来求。
到时谋个小差事做做,又或者报名去镇子小学里教书,总之再也不会饥寒交迫,从此人生已有不同。
武曌并不奢望自己能层层过关考中状元,人活在什么层面就会想什么样的事情,她现在最想解决的是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她再也不想像此前两年那样沿街乞讨……
“这位小哥,这位小哥!”
不远处忽然有人轻声呼喊,声音明显透着一股子小心翼翼。
武曌怔了一怔,最后才发现对方是在呼唤自己。那人一边轻轻呼唤,一边还满脸友善向她招手。
她下意识抱紧棉衣,然后带着警惕慢慢过去。
那人见武曌接近,连忙躬身塌腰行了一礼,明明武曌衣衫破烂穷困潦倒,然而这人话语之间竟然带着一丝说不出的讨好。
就仿佛那两个小先生一般,让武曌心中不由一动。明明自己是个穷困潦倒的模样,这人为什么会如此低声下气谦恭谦卑?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但是所求也得看求的人有没有能力,像自己这种情况明显不是别人可求的存在,那么这里面明显就有些问题了。
当午后阳光慢慢变得祥和……
当科场内最后一个学子缓缓放下了毛笔……
负责收卷的战士们郑重将一张一张考卷拿起,然后小先生们面色严肃的走到考棚中央。
“大唐科举乡试,至此便算完结,有请守卫敲钟,次第向上传播!”科场中的两个小先生同时开口,科场中的所有学子们同时站起。
嗡,嗡嗡!
清脆的钟声飘荡响起,连续三响,悠扬沁心。
不止某一个科场如此,而是大唐十二个道的科场,大唐三百六十个府的科场,一千六百个县的科场,几万个镇子的科场,皆如此!
这科举敲钟的方式乃是韩跃独创,既是一种科场礼仪,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开考之前由皇宫敲钟,然后层层传递到大唐举国各地。
现在考试结束了,钟声却又各地科场开始敲响,然后层层传递达至长安。
前面曾经说过,声音传播速度很快,钟声以接力棒的方式进行传播,确实有飞速跨越千山万水的能力。
即使大唐最远的一个县域,最多也只需要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是多久?
搁在古代相当于一个半时辰!
一个半时辰,顶多古人走路二十里。一个半时辰,也许只是几个儒生相聚煮了一次茶。
韩跃这个敲钟传递方式真的很不错,远远强过了大唐正在采用的飞禽传书制度。当然钟声传递只能传递一些简单讯息,不能像飞禽传书那样可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但是,毕竟也是一种传递方式。
快速,直接!
当最远一地的钟声用接力棒形式传到长安,皇宫里的状元钟敲响了最后三声悠扬之响,大唐皇宫太极殿的顶楼之上,李世民和一众大臣忽然发出阵阵欢呼。
古人讲究山崩海啸面不改色,然而皇帝和大臣们这一刻却不得不喜。
李世民目光炯炯眺望长安,恰好此时夕阳降落未落,满城炊烟袅袅升起,宛如江南烟雨迷离,皇帝由衷发出一声感慨,忽然大笑道:“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矣!”
这是他第二次发出如此感慨,前后相隔不到半天时间。
科举乡试,终于结束了。
各地科场的士子们鱼贯走出考棚,有人面上欣喜,有人面上惶然,有的目光闪闪畅想未来,也有年纪还小的童子痛哭流涕。
哭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喜极而泣,这些小童子明显考的很好,已经预见到自己可能会过关。
乡试过关,那可就是童生了。童生虽然是科举最低级别的身份,毕竟已经算是脱离了平民的范畴。
许多寒门士子不自禁想起家中父母,已经婚配者想起苦守寒窑的贫妻,他们心中仿佛有一匹烈马想要冲出来,然后跨越千山万水回家告知消息。
但是心情再怎么激动,学子们却并没有急着离开。
因为乡试考完并非完成一切,他们还要等待三日后的乡试放榜。虽然有些人已经预见自己能够过关,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心中总是惶然……
武曌心情有些低落,神色茫然藏在人群之中,相比周围学子们不断谈论科举之事,这位闻名后世的女皇情绪却差到了极点。
她没考好,第三题最终没能写完。
那两个小先生虽然刻意讨好,但是毕竟不敢明目张胆帮她,武曌觉得自己完蛋了,再想考科举需要等三年……
科举要用三年时间,才能开展新一轮选才。比如这次科举,从筹备到乡试需要三个月,然而三个月后开始府试,再三个月开始道试,最后三个月举行殿试。
从乡试到最后的殿试足足一年时间,一层一层晋级选拔出天下的精英。再要开启下一次科举,至少要隔开两年时间。
因为人才是有闲的,不可能年年都开科举,学子们需要一波一波成长,要留给他们读书学习的时间。
所以这次科举乡试不中,武曌至少还要等待三年。
她忽然打了个哆嗦,心里变得恐慌,这三年时间她肯定会过得十分艰苦,因为她不准备去向自己的两个哥哥低头。
此处科场的两个小先生身有重任,一旦乡试完结立即要开始阅卷工作,并且由于阅卷任务的身份敏感,所以并不敢在考后继续找武曌讨好。
在这种状况下,武曌更加显得惶然。
她茫然站在人群之中,听着身边学子们讨论着科举,忽然觉得有一阵凉风吹来,娇躯忍不住轻轻颤抖两下。
如今已是深秋之节,很快冬天就要到了。
冬日严寒,她缺少吃穿衣物,响起这两年来所受的苦,武曌下意识再次打了个哆嗦。
这时科场门口有人高喝一声,声音滚滚道:“诸位应考学子,还请暂留脚步……”
武曌微微一怔,那些学子们也抬起头来。
但见负责科场门口那人是个小官,级别类似于大唐各地组织乡试的镇长,他垂手立在门口台阶之上,大声再次又道:“考前吾便说过,赵王有赏赐下,但凡参加科举乡试的学子,一律赏赐铜钱一千文,另外提供免费食宿三日,好让大家静等放榜之时,来人啊,发铜钱。”
“发铜钱,真的发铜钱?”学子们明显又是一怔,随即就是一阵强烈的欢呼声。
武曌同样怔了一怔,不过她很快就看到有人赶着几辆诺大牛车,上面装载着满满当当的铜钱,车边跟随着几十个甲胄叮当的战士,战士之前却有两个文士拿着登记书册。
这真是要发赏钱啊!
虽然科举不中,但是韩跃却想到了寒门子弟外出的艰难,过关者需要向府试进发,落地者需要回归乡里,无论是过关还是落地,总之行路投诉都少不了盘缠。
这一千文铜钱,就是韩跃给大家的帮助。
钱可不少,官定一贯,如果按照吊八百的方式换算,其实等于一贯两百多文。这钱足够一个书生少年吃用三个月,完全不惧怕冻死饿死在路上。
此处科场足有几百个学子,然而战士们发钱的速度更快,几辆诺大牛车上的铜钱飞速减少,武曌面色茫然也领到了一千文铜钱。
然后门口那人又是一声高喝,继续道:“再传赵王之命,厚赐科举士子,凡今日参加乡试者,给过冬棉衣一身,行走路引一份,不管到哪里投宿借居,皆可享受科举士子待遇……”
说到这里微微一停,微笑又道:“不过这个士子待遇只能持续三月,三月之后落第者自动取消此等待遇。想要享受大唐的供养和尊崇,大家回去好好努力再读书吧!”
至于过关者他没有说,因为过关者到时将会有新的待遇赐下。
科场不远处又有牛车而来,这次装载的全是崭新过冬棉衣,有人念着武曌的名字送来一身,棉衣领到手里只觉很是软和。
“这就是那个人的厚赐么,哪怕落第者也要赐予钱财和衣物,难怪有人说他是活着的圣贤,果然不想让一个贫寒之子冻死饿死……”
不知为何,武曌心中闪过一个念头。
由于她是女扮男装,因此并不敢和周围神情热切的士子们过多交流,少女抱着棉衣收好铜钱,然后小心翼翼找了个墙角站着沉思。
她知道自己很可能不会过关,但却依旧存在一丝奢望,她想在附近找个地方借宿,然后等待三日后乡试放榜。
“也许,我也能中呢。”
武曌明媚的眸子闪动几下,忽然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喃喃自语道:“只要中了乡试科举,就可参加上一级的府试,到时就是科举秀才的身份了。”
有这个想法的不止武曌一人,许多自知发挥不好的学子们同样如此,不止此间科场如此,其实天下科场皆同。
人总是心存渴望。
有了秀才身份,即使再向上考不中道试也无事,秀才已经可以做些事情,也会有镇子官员来请来求。
到时谋个小差事做做,又或者报名去镇子小学里教书,总之再也不会饥寒交迫,从此人生已有不同。
武曌并不奢望自己能层层过关考中状元,人活在什么层面就会想什么样的事情,她现在最想解决的是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她再也不想像此前两年那样沿街乞讨……
“这位小哥,这位小哥!”
不远处忽然有人轻声呼喊,声音明显透着一股子小心翼翼。
武曌怔了一怔,最后才发现对方是在呼唤自己。那人一边轻轻呼唤,一边还满脸友善向她招手。
她下意识抱紧棉衣,然后带着警惕慢慢过去。
那人见武曌接近,连忙躬身塌腰行了一礼,明明武曌衣衫破烂穷困潦倒,然而这人话语之间竟然带着一丝说不出的讨好。
就仿佛那两个小先生一般,让武曌心中不由一动。明明自己是个穷困潦倒的模样,这人为什么会如此低声下气谦恭谦卑?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但是所求也得看求的人有没有能力,像自己这种情况明显不是别人可求的存在,那么这里面明显就有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