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仅苏轼被吓坏了,就连陆垚也吓坏了,这到底是几天没有睡觉才会变成这么模样。
老石匠上前一把握住陆垚的手,激动地说道:“大人你交给我的任务我终于完成了,只是大人你要刻的字实在是太小了,真的不是人干的活,我和我的徒子徒孙们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才勉强将你的要求达到。”
报纸上的字当然是越小越好,字越小一张报纸上能印刷出来的字数就越多,这不是变相地省了很多成本,他没有想到三毫米见方的石刻字会这么难。
等到陆垚真正看到实物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工程的严峻,若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来看会瞬间晕倒。
一块一平方大的木板上面摆了一千个小石刻,一共有十个这样的木板,总共一万个字。
陆垚整理出来两千个常用字,一起刻了五套,像是‘与,是,之’这样的使用频繁的字陆垚还要求一个字多刻了百个。
这样能保证一次有多个工人能同时印刷。
陆垚不愁报纸的销量,像是这种新型产物出来肯定能吸引汴梁文人的目光,销量只会多不会少,等到销量上去的时候,陆垚还会要求加大活字石刻的数量。
老石匠不仅刻了这些小字,还刻了一些用作标题的大字,大字比小字要好刻很多,老石匠用了两天就差不多刻完,而小字却刻了五天才刻完。
陆垚觉得此时应该要把标定符号给推出来。
北宋时期写文章很多字一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断句习惯,这会导致两个人读一篇文章会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出来,而陆垚将标点符号拿出来就是定死了每句话的意思,也会省去读报时解读句子意思的漫长时间。
为了弥补老石匠的辛苦,在之前谈好的工钱之上,陆垚又多给了老石匠五十贯钱。
拿到钱的老石匠笑得满脸皱纹变成菊花模样。
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再说陆垚也不差这五十贯,以后刻字一事还是要多找老石匠来干,他找遍了整个汴梁城,就属老石匠刻字的工艺最好,这也是陆垚找老石匠的原因。
苏轼两兄弟不知道陆垚刻这么多小字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他们的印象中只有印章才会刻成这么大,印刷书籍都是雕版。
雕版虽然能让字体更灵动一些,但是一张雕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靡费颇大,完全没有活字来的方便。
陆垚租了一辆拉货的马车,将这些活字全部拉到了印刷厂。
看到工人们将杂草,草根,树枝打成浆糊状时,苏轼就已经猜到了陆垚要带他来看什么了。
年前陆垚曾经对他说过会将书本的价格降到很低,还会将他所说的报纸给弄出来,没想到陆垚的动作这般快,连正月都还没有出就将造纸的工厂给弄好了。
看到工人几秒的时间就能从池中捞出一张白纸出来,苏轼越来越激动,人人都能读书的想法在他心里越来越憧憬。
陆垚当然不是带苏轼来看怎么造纸的,也不怕苏轼将这些工艺学去。
一来苏轼没有这么大的启动资金,二来造纸的工艺并不复杂,陆垚只会在原材料上得到了改善,尽管被人学去也不是一件坏事,只要造纸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市面上纸张的价格就会越来越低。
约莫走了一炷香的时间,陆垚终于带着苏轼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印刷厂。
陆垚刚进门就有不少人在等着他。
昨日他回汴梁之时就告诉这些人今天要来,印刷厂也从今天正式开业。
印刷厂里的工人不多,只有五十人左右。
印刷和装订倒是不需要识字的人,可是排版的人必须是读书人才行。
为了这十个读书人陆垚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很少读书人会来到这种工厂来干活。
陆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上巨额的工资才招来了这些人。
其中五个是读书人家中比较贫困,有了陆垚给的这份工资会让家中的生活更好一些,还有五个是陆垚从陆家生拉硬拽,拉的人。
本来他们心中还有怨气,不过陆垚将活字印刷术的好处一说之后,他们也欣然接受了。
最主要的是陆垚还说了一句话,如果书本的价格能下降到百姓们都能随意去买的话,他们必将会青史留名。
还有什么比青史留名更诱惑人的。
陆垚让这些人将石刻活字从马车上卸了下来,再他们按照字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分好,这样找字就会方便很多,不用在一堆字中去乱挑,印刷的速度也会快上很多。
光是分类这一件事就足足忙活了一个时辰,苏轼苏辙当然也在其中帮忙。
毕竟那些不认识字的工人是干不了这个活的。
接下来便是印刷。
陆垚从怀中拿出了从苏轼家中顺来的论语,将它们一页一页地撕开。
看到自己书变成一片片,苏轼有些心疼,既然是陆垚干的肯定要让他赔一本新的给自己。
陆垚将论语的不同页放在不同的人面前,这些找到之前早就准备好的木框。
这个木盒的内部刚好是一张纸的大小,一个纸张能印出七十五个字来,也都是陆垚提前计算好的,老石匠也是根据陆垚要求来刻的字,这样一个木盒就能不留缝隙地将石刻活字摆放在里面。
得到书页的读书人腰间系着一个布兜去找字,将这些字时刻全都放在布兜之后,再来到木盒前,将它们按照顺序排列好。
排列完毕之后,他们将摆好字的木盒交给不识字的印刷工人,而他们接着找第二页的字去排列。
工人们在活字上擦上一层油墨,再将一张书籍大小的纸张覆盖在活字上。
再用丝布包裹的木质滚轮在白纸上滚上四遍,就将文字清晰地印刻在白纸上。
再将白纸放到一旁晾干。
起初工人还不能适应,等熟练印刷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苏轼的目瞪口呆之下,一千本论语已经装订完成。
这才过去两个时辰的时间,一天能印出最少三千本论语来。
如果印刷厂印刷半年论语,那么大宋每家每户都能有一本论语。
速度就是这么恐怖。
当陆垚拿着一本崭新的论语来到苏轼面前时,才将他从沉浸的情绪中拉了出来。
苏轼抢过论语,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
除了稍许的瑕疵之外,每个字的字迹都很清晰,字体大小一致,说不出来美感,看着就很赏心悦目。
若是将这些书流向市场,那些以抄书为生的读书人恐怕就要失业了。
这种事情陆垚也没办法,行业的新老交替是必需的,不可能为了一些读书人的利益放弃这种惠及万民的事情。
苏轼颤抖着声音问道:“这样的一本论语不知道陆二郎你作价多少?”
他眼神炙热地看向陆垚,希望得到他满意的数字。
市场像论语这种超过一万字的书籍,售价绝对在五百文左右。
穷苦人家一年的结余买上一本都很难,这也是读书人这么少的原因,读书太烧钱了。
一个参加科考的读书人最少要读十几年,这十几年家中少了一个劳动力不说,光是几十本书的花费就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二三十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陆垚竖起两根手指,“这本论语我最低的价格只能卖到二十文一本,你也知道油墨的价格,而且我招来的人工也不便宜,再加上纸张、店铺租金,成本也来到了十八文,每本我只挣两文钱,已经是很少了。”
“够了,一本论语只卖二十文,不知道多少学子为之欢呼。”陆垚的报价已经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
在他看来,陆垚能报出一百文或者九十文的价格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比市场价足足少了八成。
而陆垚只报了二十文的价格,以前能买一本的价格能买二十五本书。
二十文不多,穷人家攒个几天也能攒出来,不必为了培养一个读书人出来一家跟着节衣缩食。
人人都能读书的时代不远矣。
苏轼紧握着手中的论语朝着陆垚深深作揖,旁边的苏辙同时朝着陆垚行礼,他不敢想象陆垚的这个造纸印刷厂会给整个带来怎么的改变。
“我代替所有的读书人以及百姓拜谢陆二郎大恩。”
陆垚连忙将苏轼扶起,笑道:“那有什么大恩不大恩的,我现在开的是工厂,做的是生意,我就是为了挣钱,只要你们能多多卖我印刷出来的书,能让我挣到钱,便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不管二郎你如此作想,只要有人能读到便宜的书便会将你的恩情记在心里。”
陆垚让苏轼过来,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文章。
第一版报纸还没有足够的内容。眼前的两位唐宋大八家正是写文章的好手,让他们两个随便写出两篇来,肯定会让报纸增色不少。
有了文章之后,陆垚只要再添写汴梁城中发生的时事和两回红楼梦,一份两页报纸差不多就成了。
陆垚已经开始期待明天报纸售卖的火爆情况了。
老石匠上前一把握住陆垚的手,激动地说道:“大人你交给我的任务我终于完成了,只是大人你要刻的字实在是太小了,真的不是人干的活,我和我的徒子徒孙们每天只睡两个时辰才勉强将你的要求达到。”
报纸上的字当然是越小越好,字越小一张报纸上能印刷出来的字数就越多,这不是变相地省了很多成本,他没有想到三毫米见方的石刻字会这么难。
等到陆垚真正看到实物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工程的严峻,若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来看会瞬间晕倒。
一块一平方大的木板上面摆了一千个小石刻,一共有十个这样的木板,总共一万个字。
陆垚整理出来两千个常用字,一起刻了五套,像是‘与,是,之’这样的使用频繁的字陆垚还要求一个字多刻了百个。
这样能保证一次有多个工人能同时印刷。
陆垚不愁报纸的销量,像是这种新型产物出来肯定能吸引汴梁文人的目光,销量只会多不会少,等到销量上去的时候,陆垚还会要求加大活字石刻的数量。
老石匠不仅刻了这些小字,还刻了一些用作标题的大字,大字比小字要好刻很多,老石匠用了两天就差不多刻完,而小字却刻了五天才刻完。
陆垚觉得此时应该要把标定符号给推出来。
北宋时期写文章很多字一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断句习惯,这会导致两个人读一篇文章会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出来,而陆垚将标点符号拿出来就是定死了每句话的意思,也会省去读报时解读句子意思的漫长时间。
为了弥补老石匠的辛苦,在之前谈好的工钱之上,陆垚又多给了老石匠五十贯钱。
拿到钱的老石匠笑得满脸皱纹变成菊花模样。
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再说陆垚也不差这五十贯,以后刻字一事还是要多找老石匠来干,他找遍了整个汴梁城,就属老石匠刻字的工艺最好,这也是陆垚找老石匠的原因。
苏轼两兄弟不知道陆垚刻这么多小字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他们的印象中只有印章才会刻成这么大,印刷书籍都是雕版。
雕版虽然能让字体更灵动一些,但是一张雕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靡费颇大,完全没有活字来的方便。
陆垚租了一辆拉货的马车,将这些活字全部拉到了印刷厂。
看到工人们将杂草,草根,树枝打成浆糊状时,苏轼就已经猜到了陆垚要带他来看什么了。
年前陆垚曾经对他说过会将书本的价格降到很低,还会将他所说的报纸给弄出来,没想到陆垚的动作这般快,连正月都还没有出就将造纸的工厂给弄好了。
看到工人几秒的时间就能从池中捞出一张白纸出来,苏轼越来越激动,人人都能读书的想法在他心里越来越憧憬。
陆垚当然不是带苏轼来看怎么造纸的,也不怕苏轼将这些工艺学去。
一来苏轼没有这么大的启动资金,二来造纸的工艺并不复杂,陆垚只会在原材料上得到了改善,尽管被人学去也不是一件坏事,只要造纸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市面上纸张的价格就会越来越低。
约莫走了一炷香的时间,陆垚终于带着苏轼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印刷厂。
陆垚刚进门就有不少人在等着他。
昨日他回汴梁之时就告诉这些人今天要来,印刷厂也从今天正式开业。
印刷厂里的工人不多,只有五十人左右。
印刷和装订倒是不需要识字的人,可是排版的人必须是读书人才行。
为了这十个读书人陆垚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很少读书人会来到这种工厂来干活。
陆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上巨额的工资才招来了这些人。
其中五个是读书人家中比较贫困,有了陆垚给的这份工资会让家中的生活更好一些,还有五个是陆垚从陆家生拉硬拽,拉的人。
本来他们心中还有怨气,不过陆垚将活字印刷术的好处一说之后,他们也欣然接受了。
最主要的是陆垚还说了一句话,如果书本的价格能下降到百姓们都能随意去买的话,他们必将会青史留名。
还有什么比青史留名更诱惑人的。
陆垚让这些人将石刻活字从马车上卸了下来,再他们按照字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分好,这样找字就会方便很多,不用在一堆字中去乱挑,印刷的速度也会快上很多。
光是分类这一件事就足足忙活了一个时辰,苏轼苏辙当然也在其中帮忙。
毕竟那些不认识字的工人是干不了这个活的。
接下来便是印刷。
陆垚从怀中拿出了从苏轼家中顺来的论语,将它们一页一页地撕开。
看到自己书变成一片片,苏轼有些心疼,既然是陆垚干的肯定要让他赔一本新的给自己。
陆垚将论语的不同页放在不同的人面前,这些找到之前早就准备好的木框。
这个木盒的内部刚好是一张纸的大小,一个纸张能印出七十五个字来,也都是陆垚提前计算好的,老石匠也是根据陆垚要求来刻的字,这样一个木盒就能不留缝隙地将石刻活字摆放在里面。
得到书页的读书人腰间系着一个布兜去找字,将这些字时刻全都放在布兜之后,再来到木盒前,将它们按照顺序排列好。
排列完毕之后,他们将摆好字的木盒交给不识字的印刷工人,而他们接着找第二页的字去排列。
工人们在活字上擦上一层油墨,再将一张书籍大小的纸张覆盖在活字上。
再用丝布包裹的木质滚轮在白纸上滚上四遍,就将文字清晰地印刻在白纸上。
再将白纸放到一旁晾干。
起初工人还不能适应,等熟练印刷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苏轼的目瞪口呆之下,一千本论语已经装订完成。
这才过去两个时辰的时间,一天能印出最少三千本论语来。
如果印刷厂印刷半年论语,那么大宋每家每户都能有一本论语。
速度就是这么恐怖。
当陆垚拿着一本崭新的论语来到苏轼面前时,才将他从沉浸的情绪中拉了出来。
苏轼抢过论语,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
除了稍许的瑕疵之外,每个字的字迹都很清晰,字体大小一致,说不出来美感,看着就很赏心悦目。
若是将这些书流向市场,那些以抄书为生的读书人恐怕就要失业了。
这种事情陆垚也没办法,行业的新老交替是必需的,不可能为了一些读书人的利益放弃这种惠及万民的事情。
苏轼颤抖着声音问道:“这样的一本论语不知道陆二郎你作价多少?”
他眼神炙热地看向陆垚,希望得到他满意的数字。
市场像论语这种超过一万字的书籍,售价绝对在五百文左右。
穷苦人家一年的结余买上一本都很难,这也是读书人这么少的原因,读书太烧钱了。
一个参加科考的读书人最少要读十几年,这十几年家中少了一个劳动力不说,光是几十本书的花费就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二三十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陆垚竖起两根手指,“这本论语我最低的价格只能卖到二十文一本,你也知道油墨的价格,而且我招来的人工也不便宜,再加上纸张、店铺租金,成本也来到了十八文,每本我只挣两文钱,已经是很少了。”
“够了,一本论语只卖二十文,不知道多少学子为之欢呼。”陆垚的报价已经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
在他看来,陆垚能报出一百文或者九十文的价格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比市场价足足少了八成。
而陆垚只报了二十文的价格,以前能买一本的价格能买二十五本书。
二十文不多,穷人家攒个几天也能攒出来,不必为了培养一个读书人出来一家跟着节衣缩食。
人人都能读书的时代不远矣。
苏轼紧握着手中的论语朝着陆垚深深作揖,旁边的苏辙同时朝着陆垚行礼,他不敢想象陆垚的这个造纸印刷厂会给整个带来怎么的改变。
“我代替所有的读书人以及百姓拜谢陆二郎大恩。”
陆垚连忙将苏轼扶起,笑道:“那有什么大恩不大恩的,我现在开的是工厂,做的是生意,我就是为了挣钱,只要你们能多多卖我印刷出来的书,能让我挣到钱,便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不管二郎你如此作想,只要有人能读到便宜的书便会将你的恩情记在心里。”
陆垚让苏轼过来,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文章。
第一版报纸还没有足够的内容。眼前的两位唐宋大八家正是写文章的好手,让他们两个随便写出两篇来,肯定会让报纸增色不少。
有了文章之后,陆垚只要再添写汴梁城中发生的时事和两回红楼梦,一份两页报纸差不多就成了。
陆垚已经开始期待明天报纸售卖的火爆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