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知祥要死保东阳,王师也没有选择,只能死夺东阳。

    攻下东阳,打破成都与东阳的互为犄角之势,就等于撕碎了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然而此时,李从璟心中却想到了另外一些东西。

    孟知祥此人如何,李从璟对他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军情处的资料已经足够丰富,对他的各方面都有深入剖析,说陌生是因为李从璟并未与他打过什么交道,没有直面认知。

    这入蜀作战,随着战事深入,李从璟对孟知祥的了解也在加深,孟知祥的负隅顽抗,并不出乎李从璟的意料,但对方抵抗意志之坚决,以及在局势极端不利的局面下,依旧思虑清晰的布置,还是让李从璟不免高看。

    这一世李从璟有幸近距离见识了不少青史留名的风流人物,前有李存勖、郭崇韬,后有徐知诰、高季兴,这些风流人物各自性情不同,平生遭遇也是各有差别。

    这其中,李存勖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在他没有入主中原之前,一个英雄人物能拥有的风流之貌,在他身上体现到了极致。无论是年少成名独领风骚,还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亦或是争霸天下问鼎巅峰,他都做的无可挑剔。

    要知道,当年梁晋争霸时,晋地既不及梁地广阔,也不及梁地富庶,更没有梁地百姓多,客观上国力军力都落后一大截,而晋地偏偏还得北御契丹,与当时盘踞燕赵之地的诸侯博弈。

    这就更不用说李存勖本身还精通音律、能歌善舞了,便是常领百余骑驰骋敌营,将万千敌军戏耍于鼓掌中的英姿,都留下了说不尽的传奇。

    无论从哪方面看,李存勖的风流都不输于古人,秦皇汉武、高祖太宗不过如是。

    彼时李从璟十年寒窗之后投身军伍,最初两年作为李存勖亲卫,在他身旁耳濡目染、聆听教诲,无论李从璟承认与否,他后来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最重要的积累不是那十年寒窗,而是这两年的耳闻目见与思索总结。

    若非入主中原后太过膨胀,最终落得自爆的下场,李存勖本是有极大可能成为千古一帝的。

    与李存勖的年少成名、早早君临天下不同,孟知祥就明显属于大器晚成。早年间孟知祥既无贤名,也没有被哪位伯乐高看,可谓默默无闻平平常常。但在裂土割据成为一方诸侯之后,他却在短短三四年间,就将西川经营的铁板一块。

    在原本历史上,孟知祥的对手,无论是李嗣源,还是石敬瑭,都不是庸碌之辈,更何况他本就不占据道义,还有董璋那位眼高手低的愚蠢队友,在这种情况下能最终成就帝业,虽说与蜀中地势脱不开关系,但也可见其能。

    李存勖与孟知祥,谁更可怕一些不好说,但无疑谁都不能小看。

    两人的风流不一样,两人的人生与结局也不一样,却都值得细细品味。

    此时李从璟脑海中对孟知祥的评价只有一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这八个字,实在是道尽了孟知祥的出众之处与风流精髓。

    “大帅预备派遣何人前去支援郭威?”莫离一句话将李从璟从深思中拉现实来,东阳是必须要争夺的,这跟对付上位者要先剪除他的羽翼是一个道理,既然孟知祥对东阳的守备力量作了补充,眼下仅凭郭威所部已经不足以夺下城池,增兵东阳便成了王师唯一的选择。

    “军师觉得派谁去合适?”李从璟反问,增兵东阳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文章,东阳之战已不仅是王师对东阳一座城池的攻打,成都与东阳既然已成呼应之势,王师增兵东阳,必然要面对成都军队的牵制,这就对领兵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是寻常之辈能够胜任的。

    “驰援东阳,必须要快,夺下东阳,必须要以雷霆之势,万不可使战事拖延持久,一旦东阳久攻不下,王师便落入了孟贼的圈套当中,若是战事久延不决,不仅成都必将士气大涨,不利于王师征伐,一旦战事拖延到冬日,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莫离条分缕析,“故此,驰援东阳的将领,必须要智勇双全,所部将士必然要有奋不顾身之气。”

    莫离既然这样说,就表明他心中已经有了人选,李从璟心中其实也有人选,听罢莫离的话,他就知道两人的意见并无二致。

    “传李绍城、夏鲁奇来见。”李从璟下达了指令,东阳之战,说到底无非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各自调兵遣将而已,到底是张良计更甚一筹,还是过墙梯更加高明些,就要在战场上见分晓了。

    李绍城、夏鲁奇到来之后,李从璟道:“东阳之战陷入胶着,于我十分不利,此中细节无需本帅多言,两位想必也都看得清楚,眼下万州军难以在短期内独自攻克城池,故而需要另遣甲士前去相助。”

    “李绍城,尔部静难军,向来训练有素,多年来一直在为伐蜀做准备,袭夺剑门关一役,尔部已经立下大功,也展露出奔袭速战之能,现本帅意欲令尔部支援郭威,且务必在到达之后三日内夺下城池,你可有把握?”

    李绍城昂然抱拳道:“愿立军令状,事若不成,提头来见!”

    “军令状就不必了。”李从璟摆摆手,看着李绍城认真道,“东阳之战,军师本是建议本帅亲自前去的,你跟随本帅多年,一直都是本帅左右手,有你前往,与本帅亲至无异。”

    李绍城感念李从璟的信任,激动得脸涨红。

    李从璟又看向夏鲁奇,“此番伐蜀,武信军乃是朝廷锋尖,夏将军深得陛下信任,智勇兼备罕有人及,此番静难军支援东阳,还请将军随行,郭威、李绍城到底年轻些,还需要多多仰仗将军。”

    夏鲁奇慨然道:“大帅但有驱使,末将敢不效命?”

    李从璟点点头,最后道:“此番支援东阳,快马加鞭是为首之要,故而辎重不宜多带,但强弓劲弩之物,尔等要多少有多少,搬空辎重营都不是问题,只一条,三日之内,必要夺下东阳!本帅赘言一句,东阳之战,巷战将会异常激烈,你俩要有充分准备。”

    李绍城、夏鲁奇应诺不提。

    两人离开后,莫离又道:“有李绍城、夏鲁奇相援,东阳城池可夺,然则成都牵制之军,大帅预备何以应对?”

    “成都会出兵牵制我军,我自然也能出兵牵制成都,在兵力对比上,我可是比孟老贼富裕得多。”李从璟笑得理所当然,在这场帝国对蜀中的征战中,他的这种胸有成竹与淡然自若一直贯彻始终,无论是最初的剑州战局不利,还是梓州之战时面对西川三万精兵的增援,他始终都没有丝毫局促与紧张。

    蜀中这场大战,孟知祥固然蓄谋已久,李从璟却布局得更早,他有整个帝国的数年积累,也有庞大而运转精细的军中参谋机构,当所有的准备都已做完,他唯独还需要的,就是信心。

    “遣谁去合适?”莫离笑着问。

    “深入敌境,袭扰敌军,既要兵临城下,又要遁于荒野,既要血战拼杀,也要转腾周旋,故而既需要将领经验丰富,又需要将士久经沙场,更需要兵将都有有不胜则死的信念。”李从璟笑意醇厚,“如此一来,还有比他二人更合适的人选吗?”

    莫离又摇起了折扇,“的确,李从珂、石敬瑭二人再合适不过。”

    行事需要审时度势,教学需要因材施教,这些与用人一样,都是学问,将李从珂、石敬瑭用在这件事上,可谓恰如其分。

    战事议到这里,看似已经完毕,但看李从璟与莫离神态,却都没有要罢休的意思,两人各自饮了几口茶,这样子分明还有长篇大论。

    放下茶杯,李从璟悠悠道:“我听说梓州之战最后一日时,军师曾对玄武捷报传时机、东川兵将投诚甚至是打开城门的时辰都算得分毫不差,惜乎彼时我不在梓州,未能目睹军师出世之姿,一直颇觉遗憾,不知今日军师可否再算算益州战事,对李绍城、李从珂等人的战况进行一番准确预测?”

    莫离并不上当,乜斜李从璟一眼,将皮球踢了去,“益州战况何其复杂,离纵然有心却也无力,不过观大帅这份胸有成竹之色,似乎智珠在握,想必心中已有了丘壑?”

    李从璟哈哈大笑,自然也不会上莫离的当,笑骂了一句臭狐狸就算翻过了这篇儿。

    莫离沉吟片刻,忽而正色道:“蜀中战事虽然进展顺利,但西川也并未走到绝境,未虑胜先虑败,成都东南、西南州县颇多,不可不防。”

    李从璟摆了摆手,“孟老贼叛国造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且不说西川东南、西南各州县本就没多少兵力,就算是有,此时也只会持观望态度,孟老贼虽然颇得人心,但还没得人心到这个地步。此间情况,昨日我在军情处已经查看得清楚,军师不必担心。”

    莫离微微点头,默然片刻,忽的喟然一叹,感慨道:“昔年庄宗年少有为,晋地英雄皆以为天下平定可期,却不曾想早慧易夭,最终空留许多余恨。孟老贼虽说并无显赫声明在外,观其言行举止,再看其心智性情,却是老而弥坚之辈。此番孟老贼聚兵造反,是携一甲子心血积累,欲要一展凌云冲天志啊。离虽不耻老贼叛国造反的行为,却不得不感佩老贼的坚韧心志,昔年桓温也不过如此。”

    莫离有魏晋古风,李从璟向来知晓,故而不觉得他这话如何大逆不道。彼时桓温图谋造反,虽然事败身死,但他的风流英姿却被时人所称颂,这在当下看来似乎难以接受,却是当时寻常的风物人情。

    莫离感慨完,李从璟并无异色,近日他没有出征打算,故而没有披甲,只是青衫羽巾,身上少了些杀伐威严之色,不过挺拔的身姿依旧英气勃发,倒显得多了几分风流傲然之气,他浅浅尝了一口茶碗中新斟的清茶,放下清香四溢的茶碗,平和的目光中忽然闪过一抹闪电般夺目的光芒,“彼有凌云冲天志,我当跃马横斩之!”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雲来阁,或手机访问m.》

章节目录

十国帝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我是蓬蒿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章六十九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3),十国帝王,笔趣阁并收藏十国帝王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