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更)
演武院的校场上,一百名学生分为两都,呈两个方阵,身披甲胄,手持兵刃,正在演练战阵冲撞、搏杀。
甲胄不是铁甲,而是演武院特有的木甲,结构软硬相合,防护周身,设计灵感出自李从璟的手笔,兵刃也非铁质,而是木棍长刀。饶是如此,到底演武院的学生半数来自军中,雄武得很,所以场面仍旧令人震撼。
李从璟在场边看了片刻,对身旁的杜千书道:“演武院已经有水师分院,如今要增设一个海事分院,教授学生船舰、航海、海战、登陆战方面的学识,为我大唐舰队远征四海做准备。先生我从扬州带来了些,另外也传令钱谬从明州征调,除却船厂的老者,就是常年下海的商贾和船工,他们在海船构造、使用,和出海航行方面,都是有见识的,你召集人手,尽快编辑教材。”
为大唐组建远航舰队的事,李从璟已经跟杜千书说过,是以杜千书并不讶异,只是道:“民间的人,只识文事,具体涉及到出海征战,怕是没甚么可教这些学生的。”
海战这个词,便是对杜千书来说,也太过陌生。
李从璟对此早有想过,“在远距离炮火还没出现的时候,海战并不复杂,跟水师作战相差不多,征战海外国度,无论是岛屿还是陆地,重要的都是登陆作战这个环节。除却向水师取经外,就要靠海事分院和舰队自己去探索。”
想到这,他露出意味深长的目光,“东南流求岛,就是最佳练兵场。”
杜千书怔了怔,“殿下准备何时令舰队出海?”
李从璟对此有粗略打算,但具体还得看诸事的进度,“两年内若能定金陵,则吴越、闽地差几可平,三五内年,我大唐的舰队要在流求登陆。”
说到这,他看向杜千书,“我已传下教令,让马怀远从江陵水师中抽调精干锐士三百人,年内就会抵达洛阳,其它学生主要从精通水性的江淮军中选拔,最迟明年春,海事分院第一批学生就得授课。两年内,第一批学生要学成毕业,去扬州组建第一支舰队,而后在东南沿海寻找合适港湾,建立海军基地。在这期间,第一战,便是流求!”
流求,便是台湾岛。
与杜千书说完海事分院的事,李从璟来到军备研制处。
今天他要验看回回炮、土地雷与手-榴弹的实物。
回回炮的结构其实还是投石车,历史上,宋元襄樊之战,此物曾大展其威,有“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的记载,当时据守襄樊五六年的宋将吕文焕,由是而惧,降。
说来令人伤感,元能灭宋,此炮立功很大,“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始用火。”制造回回炮的,竟然是回回人,使用此炮定江山的,也不是中原汉族。
“按照殿下的意思,我等‘以火药为芯,以碎石包裹,密封严实’,制成重达两三百斤的圆形‘炮弹’,再用改良过的投石车抛射,临阵点燃引线,使‘炮弹’落地而炸,足以毁楼破墙。”徐半仙和刘老将李从璟领到一架回回炮前,如数家珍为李从璟介绍。
李从璟既然改良了火药,自然不会暴殄天物,炮弹的杀伤力在于一个“炸”字。包裹炸药的碎石、碎铁、碎铜被炸开后,在极短的时间里极速飞行,可是比箭矢有威力多了。
加之回回炮能发射的“炮弹”可达两三百斤,威力如何,可以想象。
土地雷、手-榴弹,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都是需要点燃引线的。
无论如何,这对炸药的品质有极大要求。炸药威力不够,也就没有“炸”的效果。
李从璟随徐半仙和刘老,到空旷偏僻地带实验了的土地累、手-榴弹的威力,对见惯后世影视中大场面的李从璟而言,这两个物什的威力并不能给他多少震撼,但只是看其他人如见天神的呆滞目光,就知道这两样东西送到战场上,会具有何等的效果。
最后是回回炮,实验的地方则到了城外荒野。徐半仙和刘老事先叫人在荒野上修建了几座土楼和小型城墙,临阵调试回回炮的射程费了不少功夫,最终回回炮发威时,天降惊雷,土楼轰然崩塌,烟尘四起,小城墙遇之则裂。
李从璟颇感满意,将徐半仙和刘老好生夸赞了一番,令两个“科学狂人”乐得合不拢嘴。
回城的路上,李从璟对杜千书道:“既然炮弹已能制造,日后便不用以碎石包裹了,换上铜块碎铁,火药的威力眼下还是不太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道理杜千书自然明白,但他还是惊讶,“如此一来,对铜铁的需求极大,朝廷何处去求这许多铜铁?”
李从璟则早有打算,“先前卫子明在相州、洺州、邢州、石州和五台山一带,已经探明了许多铁矿矿藏,这些地方的铁矿已经在进行开采前的准备工作,预计年后就能有矿石出来,有了这几座大矿的支持,不愁铜铁之物不够用。”
“太子高见!”杜千书见李从璟早就未雨绸缪好了,不得不佩服。
杜千书没了意见,李从璟却在马背上沉吟下来,“然则火炮等物虽然研制了出来,要投入生产到源源不断供应前线,却还需要些时候,各地作院里先前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却是不具备制造的能力,看来得先派人兴建工厂。”
而今的回回炮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回回炮,又因为他出自演武院之手,跟回回人没了甚么关系,自然也就不必再叫回回炮。李从璟没有多想,就把它叫做火炮,或者取个“神威无敌天下无双太子殿下炮”的名字?
李从璟决定把制造火炮和榴弹的任务交给章子云,让他在洛阳近郊寻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兴建作院,隐秘制造,同时调遣甲士和军情处,严密防卫,以防消息泄露。
回到东宫里,李从璟先跟前来拜见听候训示的苏禹珪见了一面,前者毕竟在运河上走了一个多月,对地方漕运之事有过实际了解,如今苏禹珪东行在即,他自然有许多可以指教的地方。
“本宫北归时,在运河沿途留下了不少官吏,在各地检视运河情况,如今漕运之事既然已经交给你们,等你去山东、江淮的时候,这些官吏便暂时归你节制,等到手头的差事办好、交接完,让他们自行回洛阳。”临了,李从璟如是对苏禹珪说道。
整顿漕运,需要肃清地方,苏禹珪有在刑部为官数载的经历,本身也是视大唐律法为神明的人物,让他去山东具体梳理漕运诸事,李从璟相信他可以让漕运变得“干干净净”。
苏禹珪走后,李从璟又见了章子云,两人将兴建作院的事合计了一番,而后李从璟就颁下太子教令,任命章子云为洛北作院监造使,总领兴建洛北作院诸事。
——至于这个洛北作院与寻常作院有无不同,有何不同,就不是旁人能够知晓的了。
疏通漕运和制造火炮的事,都需要时间去完成,在这期间李从璟除却日常事务外,不可能不折腾。
这回他折腾出来的东西,就叫做“行省”。
李嗣源看着李从璟,“何为行省?”
李从璟道:“所谓行省,与汉时的州,前时的道,有类似之处。”
他道:“这些年来,王师得江陵、平两川,而今又攻占江淮,朝廷所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大,需要管辖的州县越来越多,若使朝廷直辖诸州事务,则未免力有不逮,显得混乱。州多不好管辖,则该在州之上,增设行省,以统州。”
李从璟这样一说,李嗣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汉承秦制,唐继隋规,自隋朝开皇初年废郡存州,地方上一直施行的是州县两级制,天下始有三百余州、近千县。隋祚短暂,州县两级制的问题暴露的还不明显,至唐朝初,弊端日显,贞观十五年,遂分天下为十道,遣使巡按天下州县。
开元二十一年,玄宗许张九龄之奏,设置十五道采访使。其后,采访使渐有发展成地方刺史之上行政长官的苗头。采访使之后,观察使、防御使相继出现,所统属的事务,无不廊括数州,直至节度使大行于天下,遂有藩镇四五十。
“行省,藩镇之别称乎?”李嗣源颇有顾虑的问道。
如今好不容易削平了藩镇,地方节度使除却边关和出战寿春的四镇外,基本已经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嗣源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藩镇名存实亡,也正该是确立行省制度的时候。
行省当然不是藩镇的别称,李从璟回答道:“行省只理民政,不涉及军政。”
宰相李琪寻思着道:“景云二年,朝廷有于天下间设立二十四都督府的决议,‘天下诸州分隶都督,专生杀之权柄,典刑罚之科’,但最终却没有施行,究其原因,乃是权重难制。朝廷治理天下,需要强干弱枝,倘使令都督府分天下,则权柄太重,有尾大不掉之嫌,恐是倒持太阿。”
李从璟正色道:“行省非是都督府。区别很明显:都督府有地方一切大权,而行省只有民政之权。地方权柄无非有三:政事、军务、财政,行省理政事,另设军务、财政大臣,其三者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约,则不至于尾大不掉,能拥一地之利而抗衡朝廷。非止如此,民政大臣、军务大臣、财赋大臣既然互不统属,则地方权柄在实际上复归朝廷。”
闻言,众人都陷入沉思。
李琪最先反应过来,露出喜色,“若是如此,当真是再好不过。”
李从璟笑道:“除此之外,可在行省设立刑部分支,掌管刑法诸事,同时设立御史台分支,监察地方。”
李从璟的这个提法,并不单单是借鉴往后哪一个朝代的制度,还杂糅了后世的经验,而且也不单单是后世制度的照搬,既有所精选改良,也适合了当下情况。
“总而言之,往后朝廷分天下数百州为数十行省,可以避免直接统辖数百州的繁杂不便,也有利于地方各项事务的开展,而令行省诸权分立,则是保证了地方权柄收归朝廷,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李从璟最后如是道。
此事宰相们讨论了几日后,都觉得可行,接着便是分天下为多少行省,各省辖境如何划分的问题。
对此,李从璟依照个人经验,大致给出了范围,让大臣们根据实际情况议定。
直到年关将至,各个行省的大致辖境才确定,而后朝廷派遣官员实地探查、最终决定行省的数量和地域,则是年后的事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而与地方行省分权制度配套的,则是朝廷权力部门的调整,同时也是君权的调整。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云/来/阁,或者直接访问网站
演武院的校场上,一百名学生分为两都,呈两个方阵,身披甲胄,手持兵刃,正在演练战阵冲撞、搏杀。
甲胄不是铁甲,而是演武院特有的木甲,结构软硬相合,防护周身,设计灵感出自李从璟的手笔,兵刃也非铁质,而是木棍长刀。饶是如此,到底演武院的学生半数来自军中,雄武得很,所以场面仍旧令人震撼。
李从璟在场边看了片刻,对身旁的杜千书道:“演武院已经有水师分院,如今要增设一个海事分院,教授学生船舰、航海、海战、登陆战方面的学识,为我大唐舰队远征四海做准备。先生我从扬州带来了些,另外也传令钱谬从明州征调,除却船厂的老者,就是常年下海的商贾和船工,他们在海船构造、使用,和出海航行方面,都是有见识的,你召集人手,尽快编辑教材。”
为大唐组建远航舰队的事,李从璟已经跟杜千书说过,是以杜千书并不讶异,只是道:“民间的人,只识文事,具体涉及到出海征战,怕是没甚么可教这些学生的。”
海战这个词,便是对杜千书来说,也太过陌生。
李从璟对此早有想过,“在远距离炮火还没出现的时候,海战并不复杂,跟水师作战相差不多,征战海外国度,无论是岛屿还是陆地,重要的都是登陆作战这个环节。除却向水师取经外,就要靠海事分院和舰队自己去探索。”
想到这,他露出意味深长的目光,“东南流求岛,就是最佳练兵场。”
杜千书怔了怔,“殿下准备何时令舰队出海?”
李从璟对此有粗略打算,但具体还得看诸事的进度,“两年内若能定金陵,则吴越、闽地差几可平,三五内年,我大唐的舰队要在流求登陆。”
说到这,他看向杜千书,“我已传下教令,让马怀远从江陵水师中抽调精干锐士三百人,年内就会抵达洛阳,其它学生主要从精通水性的江淮军中选拔,最迟明年春,海事分院第一批学生就得授课。两年内,第一批学生要学成毕业,去扬州组建第一支舰队,而后在东南沿海寻找合适港湾,建立海军基地。在这期间,第一战,便是流求!”
流求,便是台湾岛。
与杜千书说完海事分院的事,李从璟来到军备研制处。
今天他要验看回回炮、土地雷与手-榴弹的实物。
回回炮的结构其实还是投石车,历史上,宋元襄樊之战,此物曾大展其威,有“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的记载,当时据守襄樊五六年的宋将吕文焕,由是而惧,降。
说来令人伤感,元能灭宋,此炮立功很大,“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始用火。”制造回回炮的,竟然是回回人,使用此炮定江山的,也不是中原汉族。
“按照殿下的意思,我等‘以火药为芯,以碎石包裹,密封严实’,制成重达两三百斤的圆形‘炮弹’,再用改良过的投石车抛射,临阵点燃引线,使‘炮弹’落地而炸,足以毁楼破墙。”徐半仙和刘老将李从璟领到一架回回炮前,如数家珍为李从璟介绍。
李从璟既然改良了火药,自然不会暴殄天物,炮弹的杀伤力在于一个“炸”字。包裹炸药的碎石、碎铁、碎铜被炸开后,在极短的时间里极速飞行,可是比箭矢有威力多了。
加之回回炮能发射的“炮弹”可达两三百斤,威力如何,可以想象。
土地雷、手-榴弹,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都是需要点燃引线的。
无论如何,这对炸药的品质有极大要求。炸药威力不够,也就没有“炸”的效果。
李从璟随徐半仙和刘老,到空旷偏僻地带实验了的土地累、手-榴弹的威力,对见惯后世影视中大场面的李从璟而言,这两个物什的威力并不能给他多少震撼,但只是看其他人如见天神的呆滞目光,就知道这两样东西送到战场上,会具有何等的效果。
最后是回回炮,实验的地方则到了城外荒野。徐半仙和刘老事先叫人在荒野上修建了几座土楼和小型城墙,临阵调试回回炮的射程费了不少功夫,最终回回炮发威时,天降惊雷,土楼轰然崩塌,烟尘四起,小城墙遇之则裂。
李从璟颇感满意,将徐半仙和刘老好生夸赞了一番,令两个“科学狂人”乐得合不拢嘴。
回城的路上,李从璟对杜千书道:“既然炮弹已能制造,日后便不用以碎石包裹了,换上铜块碎铁,火药的威力眼下还是不太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道理杜千书自然明白,但他还是惊讶,“如此一来,对铜铁的需求极大,朝廷何处去求这许多铜铁?”
李从璟则早有打算,“先前卫子明在相州、洺州、邢州、石州和五台山一带,已经探明了许多铁矿矿藏,这些地方的铁矿已经在进行开采前的准备工作,预计年后就能有矿石出来,有了这几座大矿的支持,不愁铜铁之物不够用。”
“太子高见!”杜千书见李从璟早就未雨绸缪好了,不得不佩服。
杜千书没了意见,李从璟却在马背上沉吟下来,“然则火炮等物虽然研制了出来,要投入生产到源源不断供应前线,却还需要些时候,各地作院里先前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却是不具备制造的能力,看来得先派人兴建工厂。”
而今的回回炮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回回炮,又因为他出自演武院之手,跟回回人没了甚么关系,自然也就不必再叫回回炮。李从璟没有多想,就把它叫做火炮,或者取个“神威无敌天下无双太子殿下炮”的名字?
李从璟决定把制造火炮和榴弹的任务交给章子云,让他在洛阳近郊寻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兴建作院,隐秘制造,同时调遣甲士和军情处,严密防卫,以防消息泄露。
回到东宫里,李从璟先跟前来拜见听候训示的苏禹珪见了一面,前者毕竟在运河上走了一个多月,对地方漕运之事有过实际了解,如今苏禹珪东行在即,他自然有许多可以指教的地方。
“本宫北归时,在运河沿途留下了不少官吏,在各地检视运河情况,如今漕运之事既然已经交给你们,等你去山东、江淮的时候,这些官吏便暂时归你节制,等到手头的差事办好、交接完,让他们自行回洛阳。”临了,李从璟如是对苏禹珪说道。
整顿漕运,需要肃清地方,苏禹珪有在刑部为官数载的经历,本身也是视大唐律法为神明的人物,让他去山东具体梳理漕运诸事,李从璟相信他可以让漕运变得“干干净净”。
苏禹珪走后,李从璟又见了章子云,两人将兴建作院的事合计了一番,而后李从璟就颁下太子教令,任命章子云为洛北作院监造使,总领兴建洛北作院诸事。
——至于这个洛北作院与寻常作院有无不同,有何不同,就不是旁人能够知晓的了。
疏通漕运和制造火炮的事,都需要时间去完成,在这期间李从璟除却日常事务外,不可能不折腾。
这回他折腾出来的东西,就叫做“行省”。
李嗣源看着李从璟,“何为行省?”
李从璟道:“所谓行省,与汉时的州,前时的道,有类似之处。”
他道:“这些年来,王师得江陵、平两川,而今又攻占江淮,朝廷所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大,需要管辖的州县越来越多,若使朝廷直辖诸州事务,则未免力有不逮,显得混乱。州多不好管辖,则该在州之上,增设行省,以统州。”
李从璟这样一说,李嗣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汉承秦制,唐继隋规,自隋朝开皇初年废郡存州,地方上一直施行的是州县两级制,天下始有三百余州、近千县。隋祚短暂,州县两级制的问题暴露的还不明显,至唐朝初,弊端日显,贞观十五年,遂分天下为十道,遣使巡按天下州县。
开元二十一年,玄宗许张九龄之奏,设置十五道采访使。其后,采访使渐有发展成地方刺史之上行政长官的苗头。采访使之后,观察使、防御使相继出现,所统属的事务,无不廊括数州,直至节度使大行于天下,遂有藩镇四五十。
“行省,藩镇之别称乎?”李嗣源颇有顾虑的问道。
如今好不容易削平了藩镇,地方节度使除却边关和出战寿春的四镇外,基本已经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嗣源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藩镇名存实亡,也正该是确立行省制度的时候。
行省当然不是藩镇的别称,李从璟回答道:“行省只理民政,不涉及军政。”
宰相李琪寻思着道:“景云二年,朝廷有于天下间设立二十四都督府的决议,‘天下诸州分隶都督,专生杀之权柄,典刑罚之科’,但最终却没有施行,究其原因,乃是权重难制。朝廷治理天下,需要强干弱枝,倘使令都督府分天下,则权柄太重,有尾大不掉之嫌,恐是倒持太阿。”
李从璟正色道:“行省非是都督府。区别很明显:都督府有地方一切大权,而行省只有民政之权。地方权柄无非有三:政事、军务、财政,行省理政事,另设军务、财政大臣,其三者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约,则不至于尾大不掉,能拥一地之利而抗衡朝廷。非止如此,民政大臣、军务大臣、财赋大臣既然互不统属,则地方权柄在实际上复归朝廷。”
闻言,众人都陷入沉思。
李琪最先反应过来,露出喜色,“若是如此,当真是再好不过。”
李从璟笑道:“除此之外,可在行省设立刑部分支,掌管刑法诸事,同时设立御史台分支,监察地方。”
李从璟的这个提法,并不单单是借鉴往后哪一个朝代的制度,还杂糅了后世的经验,而且也不单单是后世制度的照搬,既有所精选改良,也适合了当下情况。
“总而言之,往后朝廷分天下数百州为数十行省,可以避免直接统辖数百州的繁杂不便,也有利于地方各项事务的开展,而令行省诸权分立,则是保证了地方权柄收归朝廷,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李从璟最后如是道。
此事宰相们讨论了几日后,都觉得可行,接着便是分天下为多少行省,各省辖境如何划分的问题。
对此,李从璟依照个人经验,大致给出了范围,让大臣们根据实际情况议定。
直到年关将至,各个行省的大致辖境才确定,而后朝廷派遣官员实地探查、最终决定行省的数量和地域,则是年后的事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而与地方行省分权制度配套的,则是朝廷权力部门的调整,同时也是君权的调整。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云/来/阁,或者直接访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