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今年特别的潮湿闷热。
入夜了,西南蜀地的小镇,镇里的居民像往常一样,早早的就歇下了。
这样的日子里,连个翻身的动作,背后都能挤出一整床草席的水,黏在身上,湿哒哒的。
镇子的古街上早没有了灯火,一片深黑,只有零星的几扇纸窗里还透了点暗红色的烛火,摇摇晃晃,忽明忽暗。
月光撒下来,被云层遮去了一大半,寥寥的光照得小镇全然寂静。
镇口东边的老黄狗,懒洋洋的趴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摇着尾巴,似乎这夏天闷热的夜风,让它也快跟这小镇居民一样,睡的昏昏沉沉的了。
西南蜀地的这个小镇,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躺在这片大山里。
镇里人总是这么日复一日的挨着时光,一如这里祖祖辈辈们所生活的模样,平静而缓慢。
相比之下,这外面的世道乱得很。
洋人用坚船利炮凿开了封闭了百年的满清。
革命党人四处奔波,一丝一丝的耗尽这个古老朝廷,最后的一点气力。
紫禁城的皇帝被日本人搬去了东北。
各地军阀养兵割地,占山为王。
所以,这样的小镇日子,在眼下的年景里,特别的弥足珍贵。
镇子西口的土路,在月夜里,格外悠长。这是从镇子入山唯一的路。
沿着这条土路走六十里,就进入的这里一片幽深的山群。
群山深处的某座山沟沟里,有一伙人,此刻,并没有入睡。
这里,山沟谷底地尽头,是个一座山坡,后山坡崖上是一片瀑布,吹来的风带着水汽,让周围地温度要比其他地方低上好几度。
山坡上的一小块平地处,架着几个茅草棚,非常的简易,显然是临时搭造的。
草棚外,四个中年的蜀地汉子,围在一堆燃烧的柴火旁。
柴火上架着些野味,旁边是喝剩下的酒坛。
其中一个光头汉子,举起了盛满白酒的土碗,对着一个最年长的汉子说到:
“来,哥老倌,再走一个。”
年长的汉子穿着一件淡灰色的土布背心,面容暗黑,双目深陷,裸/露的臂膀全是健壮的肌肉,手臂上,横七竖八的都是伤痕,看的出来,是一位练家子。
年长的汉子,与光头对视一眼,一口饮尽了自己土碗里的酒,又撕下了一大块柴火上的烤肉。
之后,四下无话,只有柴火堆里冒出噼里啪啦木头受热破裂的声音。
光头又自顾自的喝了两口,接着对年长的汉子说:
“大哥,我们哥几个守这个地方,都守了二十来天了。刘家请我们来的时候,说这是个大‘活路’。结果喃?每天晚上就在这烤火耍。大哥,按我说哈,干脆我们哥几个,自己进切算求了。”
‘活路’是蜀地的方言,就是工作的意思。
年长的汉子,叫蒋老大,是这几个中年汉子的大哥。
蒋老大听后,眉头紧缩着,却不开口接话,只是专心地用树枝翻动着柴火。
光头汉子左手边,一个光着膀子,挺着大油肚子的胖男人,满脸堆笑地说:
“老大,其实老四说的有道理。刘家请我们兄弟几个来‘开山’。说好了‘开’进去之后,有一百大洋的重谢。结果,我们哥几个把山开了一半,又喊停下来等起。老大,从这开出来的土看,这下面埋的东西,不简单哦。”
蒋家在这镇子上方圆百里,是有名的行家。在这一行里,他们家要是居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了。
哪一行的行家?三百六十行里面,‘耍土的’。
这是四川土话里面的道上暗语,就是挖坟盗墓的。
蒋家四个兄弟‘耍土’的本事,可都是家传。
光头蒋老四看胖哥蒋老三也同意自己的看法,就来了劲。给三哥到了一碗酒,又扯下了一块烤鸡腿给三哥添上。
“三哥,这真的是个大墓?”
蒋老三点了点头,用手抹了抹满嘴的油,笑眯眯的继续对蒋老大说:
“大哥,这个五花土下面有碳渣和白腻子,看来真的有个大墓哦。我看,这墓里面,随随便便捡几个东西,倒给那几个洋鬼子,少说也是个四位数。刘家喊我们哥几个冒险开山,总共就给一百大洋。当我们哥几个的命都有九条哇。”
说完又嘿嘿的干笑了两声。
这个挺着油肚子的蒋老三有个绝技,行话叫做“观泥”。
历朝历代,凡是大墓,在给墓室封土时,修墓工会把挖出来的土回填,这就会形成不同颜色的“五花土”,而不是一般的黄土。而五花土之上,会覆盖一层一层的碳渣和‘白腻子’,也就是白膏泥。这些都是大墓用来隔绝空气和水,密封墓室用的。
而蒋老三‘观泥’的本事,就是能通过五花土和白腻子的颜色和味道,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墓室掩埋的深度。
这‘观泥’的本事在‘玩土’的行当里面有多重要呢?
通常,干这行的,一伙都是只有三四个人。‘下土’的时候,也就是挖盗洞的时候,需要两个人一前一后,或者一左一右的放风,剩下两个人挖盗洞。
观泥的本事,就能通过泥土判断墓葬的具体年代,进而就能判断墓葬的形制。因为每一朝每一代,墓葬的形制都是有具体规制的。知道了墓葬的具体形制,就能很快的判断盗洞打在哪里才能最快的通到墓室的中央,找到棺椁和陪葬品。
蒋老三的本事,就是让蒋家兄弟的盗洞,打得又快又准。
蒋老三的一番话并没有打破蒋老大得沉默。
蒋老大的眉头锁得更深了,暗黑的脸,陷在身旁照过来的黑色树影里,越发的捉摸不透。
入夜了,西南蜀地的小镇,镇里的居民像往常一样,早早的就歇下了。
这样的日子里,连个翻身的动作,背后都能挤出一整床草席的水,黏在身上,湿哒哒的。
镇子的古街上早没有了灯火,一片深黑,只有零星的几扇纸窗里还透了点暗红色的烛火,摇摇晃晃,忽明忽暗。
月光撒下来,被云层遮去了一大半,寥寥的光照得小镇全然寂静。
镇口东边的老黄狗,懒洋洋的趴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摇着尾巴,似乎这夏天闷热的夜风,让它也快跟这小镇居民一样,睡的昏昏沉沉的了。
西南蜀地的这个小镇,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躺在这片大山里。
镇里人总是这么日复一日的挨着时光,一如这里祖祖辈辈们所生活的模样,平静而缓慢。
相比之下,这外面的世道乱得很。
洋人用坚船利炮凿开了封闭了百年的满清。
革命党人四处奔波,一丝一丝的耗尽这个古老朝廷,最后的一点气力。
紫禁城的皇帝被日本人搬去了东北。
各地军阀养兵割地,占山为王。
所以,这样的小镇日子,在眼下的年景里,特别的弥足珍贵。
镇子西口的土路,在月夜里,格外悠长。这是从镇子入山唯一的路。
沿着这条土路走六十里,就进入的这里一片幽深的山群。
群山深处的某座山沟沟里,有一伙人,此刻,并没有入睡。
这里,山沟谷底地尽头,是个一座山坡,后山坡崖上是一片瀑布,吹来的风带着水汽,让周围地温度要比其他地方低上好几度。
山坡上的一小块平地处,架着几个茅草棚,非常的简易,显然是临时搭造的。
草棚外,四个中年的蜀地汉子,围在一堆燃烧的柴火旁。
柴火上架着些野味,旁边是喝剩下的酒坛。
其中一个光头汉子,举起了盛满白酒的土碗,对着一个最年长的汉子说到:
“来,哥老倌,再走一个。”
年长的汉子穿着一件淡灰色的土布背心,面容暗黑,双目深陷,裸/露的臂膀全是健壮的肌肉,手臂上,横七竖八的都是伤痕,看的出来,是一位练家子。
年长的汉子,与光头对视一眼,一口饮尽了自己土碗里的酒,又撕下了一大块柴火上的烤肉。
之后,四下无话,只有柴火堆里冒出噼里啪啦木头受热破裂的声音。
光头又自顾自的喝了两口,接着对年长的汉子说:
“大哥,我们哥几个守这个地方,都守了二十来天了。刘家请我们来的时候,说这是个大‘活路’。结果喃?每天晚上就在这烤火耍。大哥,按我说哈,干脆我们哥几个,自己进切算求了。”
‘活路’是蜀地的方言,就是工作的意思。
年长的汉子,叫蒋老大,是这几个中年汉子的大哥。
蒋老大听后,眉头紧缩着,却不开口接话,只是专心地用树枝翻动着柴火。
光头汉子左手边,一个光着膀子,挺着大油肚子的胖男人,满脸堆笑地说:
“老大,其实老四说的有道理。刘家请我们兄弟几个来‘开山’。说好了‘开’进去之后,有一百大洋的重谢。结果,我们哥几个把山开了一半,又喊停下来等起。老大,从这开出来的土看,这下面埋的东西,不简单哦。”
蒋家在这镇子上方圆百里,是有名的行家。在这一行里,他们家要是居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了。
哪一行的行家?三百六十行里面,‘耍土的’。
这是四川土话里面的道上暗语,就是挖坟盗墓的。
蒋家四个兄弟‘耍土’的本事,可都是家传。
光头蒋老四看胖哥蒋老三也同意自己的看法,就来了劲。给三哥到了一碗酒,又扯下了一块烤鸡腿给三哥添上。
“三哥,这真的是个大墓?”
蒋老三点了点头,用手抹了抹满嘴的油,笑眯眯的继续对蒋老大说:
“大哥,这个五花土下面有碳渣和白腻子,看来真的有个大墓哦。我看,这墓里面,随随便便捡几个东西,倒给那几个洋鬼子,少说也是个四位数。刘家喊我们哥几个冒险开山,总共就给一百大洋。当我们哥几个的命都有九条哇。”
说完又嘿嘿的干笑了两声。
这个挺着油肚子的蒋老三有个绝技,行话叫做“观泥”。
历朝历代,凡是大墓,在给墓室封土时,修墓工会把挖出来的土回填,这就会形成不同颜色的“五花土”,而不是一般的黄土。而五花土之上,会覆盖一层一层的碳渣和‘白腻子’,也就是白膏泥。这些都是大墓用来隔绝空气和水,密封墓室用的。
而蒋老三‘观泥’的本事,就是能通过五花土和白腻子的颜色和味道,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墓室掩埋的深度。
这‘观泥’的本事在‘玩土’的行当里面有多重要呢?
通常,干这行的,一伙都是只有三四个人。‘下土’的时候,也就是挖盗洞的时候,需要两个人一前一后,或者一左一右的放风,剩下两个人挖盗洞。
观泥的本事,就能通过泥土判断墓葬的具体年代,进而就能判断墓葬的形制。因为每一朝每一代,墓葬的形制都是有具体规制的。知道了墓葬的具体形制,就能很快的判断盗洞打在哪里才能最快的通到墓室的中央,找到棺椁和陪葬品。
蒋老三的本事,就是让蒋家兄弟的盗洞,打得又快又准。
蒋老三的一番话并没有打破蒋老大得沉默。
蒋老大的眉头锁得更深了,暗黑的脸,陷在身旁照过来的黑色树影里,越发的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