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陈兵外海_六百四十二章 定论下-逆天明末三十年小说怎么样
第三卷 陈兵外海_六百四十二章 定论下-逆天明末三十年小说怎么样-逆天明末三十年-笔趣阁
逆天明末三十年
作者:青弋渔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傅宗龙说完,本以为崇祯会对他的策略大加赞赏,没想到崇祯的脸顿时黑了下来。温体仁内心窃喜,傅宗龙这个蠢货,直接讲到了崇祯最不愿意听到的事情。这时候还给青弋军扩军,不把刘毅抓来问罪就已经很好了。
孙承宗一看崇祯的脸色不对,虽然当时崇祯和内阁商议的时候孙承宗还在赶回京师的路上,但是孙承宗了解这里面的事情,所以他只看了一眼崇祯的表情,就已经知道事情的大概了,一定是傅宗龙提到了青弋军,在辽东的时候自己就跟刘毅说过,青弋军现在这么庞大的规模,已经是违背了大明律,以前在南直隶还好,现在发生战事,青弋军的规模便不能隐藏,一旦被朝廷和圣上知晓,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据刘毅所说,这次支援辽东也是抗命的结果。崇祯生性多疑,刘毅三番五次的违背皇命,恐怕崇祯心里早就已经非常反感,只是碍于青弋军实在太强的缘故,担心发生变故,明面上还不能把刘毅怎么样。正是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崇祯心中会更加的不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毅这么做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崇祯的底线,毕竟一支强大的军队如果不那么听话,谁会放心。
孙承宗虽然知道崇祯内心的想法,但是毕竟他是和刘毅打了许久交道的人,他当然知道刘毅是心怀天下的大丈夫,更加知道这支新军乃是大明开国以来都未曾见过的强军,有了这支军队,大明才有了跟八旗野战的可能,有这样一支强军,大明才能将建虏北虏牢牢的堵在关外。更何况大明内部还有贼寇,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支强军作为柱石,怎么能保证大明的根基稳固。于情于理,刘毅的青弋军都应该被朝廷大力支持才是。
也罢,既然今天就是自己在朝堂上的最后一天,索性,就将后面的事情全部铺垫好便是。孙承宗上前一步道:“陛下,傅侍郎所言极是,当然,现在国库空虚,老臣无能,数千万两的银子砸进去还是没能将辽东守住,所以傅侍郎大力增加新军的提议还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事情有轻重缓急,这一次卢象升的天雄军损失不小,老臣以为当前应当优先恢复天雄军的战斗力,保证北地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老臣建议,既然傅宗龙为正,那是否可以让卢象升为副,本来卢象升这次立下大功,就应当升赏,老臣索性直接保举卢象升为辽东巡抚,数万颗首级就在路上,其中也有天雄军的大功劳,既然如此老臣建议,加卢象升兵部侍郎衔。”
孙承宗这么一说,倒是让崇祯的思维从刘毅的事情中跳了出来,脸色好了很多。虽然刘毅抗旨不遵,可是卢象升倒是可以大用,孙承宗提议让卢象升为副,倒是可以考虑,而且加一个兵部侍郎的头衔也好,既然梁廷栋终究是要被换掉,那么就要多储备几个兵部侍郎,这样随时可以替换,魏中云此人性格不行,不能担当大任,傅宗龙被外调,如果回朝的话倒是可以实授兵部尚书,可是在辽东局势没有稳定下来之前肯定是不行,卢象升又被调出去了,那兵部尚书由谁来接任比较好呢。崇祯看看百官,暂时先不考虑这个问题了,趁着孙承宗在就先将辽东的事情定下来再说。
看到崇祯的脸色好了很多,傅宗龙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方才还不知道自己说错了哪句话,惹得崇祯不快。不过阁老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局面,想必自己应该犯得不是什么大错。崇祯听完了孙承宗的话,问百官道:“诸位爱卿,阁老提议傅宗龙出任辽东督师,卢象升出任辽东巡抚,不知诸位可有异议啊?”百官互相看了看,方才傅宗龙一席话让很多人折服,确实是保险的计策,而且傅宗龙也是五旬的人了,说话做事自然是张弛有度,非常沉稳。五旬的年纪做督师应该是可以的,不像孙承宗,年纪大了精力可能会跟不上。
温体仁和周延儒心中却是非常不愉快,没想到孙承宗竟然节外生枝,温体仁自然是不用说。本来周延儒也就是有保住孙承宗的心思,可是没想到孙承宗竟然又推荐了一个傅宗龙,这么说来,傅宗龙岂不是打上了孙承宗的烙印,这样一来会不会又多出一个强大的对手,但是傅宗龙的几个对策能看得出来他是有真本事,这样的人如果用好了也是周延儒的功绩。周延儒决定先看看风向再说。
崇祯话音刚落,徐光启立刻道:“臣附议,孙阁老所推荐之傅侍郎,老成持重,所献三路并进之策乃辅国良言,若是朝廷能依照此方略行事,数年时间辽事定会有翻天覆地之变化,臣以为,可行!”随后礼部和朝中支持孙承宗的官员纷纷附议,乔允升和刘廷元没有意见,如果真按照傅宗龙的方略走,刑部和工部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特别是工部,反而减轻了不少压力,谁不知道南直隶新军的兵器都是他们自己弄得,工部提供的东西他们也看不上。既然傅宗龙有意加强新军,那就让他加强好了。不过毕自严倒是没有说话,傅宗龙的这几项提议虽然好,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还是要户部提供大量的银子,不管是编练新军,还是筑造城堡,还是联络外部势力,这方方面面都要用到大量的银子,如果没有银子支撑,他们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不是要把他毕自严给逼死吗?
六部有三部赞成,一部中立,剩下的几人看温体仁的风向行事,王永光和曹于汴都没动,显然是不太支持,不过这时候有一个人表达了对傅宗龙的支持,这个人不仅是崇祯没想到,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竟然是梁廷栋,梁廷栋虽然投靠温体仁,但是在傅宗龙的问题上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他从崇祯的眼睛里分明看到了想要撤换他的神色,他也知道,自己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这些年一直都是靠钻营才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话说回来,钻营总会有失手的一天,没有真功夫光靠着投机取巧不能成事。
所以,出乎大家意料的,梁廷栋竟然对傅宗龙表示了支持,崇祯有些欣慰,不错,这个梁廷栋在关键时候还是能做到选贤任能,没有因为傅宗龙可能超越他就将其按下去,反而是表示支持。只听梁廷栋说道:“傅侍郎能升任辽东督师,也是兵部的荣耀,切不能辜负圣上的信任。”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梁廷栋只能表示对傅宗龙的祝贺,这样才能显得他大度,要不然眼看着自己的属下有了更好的发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下属难看,往小了说是小肚鸡肠,往大了说是扫了圣上的颜面,这会让大家怎么想。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做出违心的举动来。梁廷栋这么一表态,自然兵部纷纷跟上。周延儒见到风向已经转了,便不再犹豫,出言支持。方才整治孙承宗那是没办法,可现在傅宗龙的事情上温体仁可不能拖后腿,要不然就是周延儒加分,自己减分了,傅宗龙摆明了是个能臣,这样的人也要拉拢才行。温体仁紧跟着支持,这样王永光和曹于汴再无理由反对,没想到傅宗龙的任命竟然是全票通过,满朝文武都表示了支持,这让傅宗龙激动万分,没想到自己出任辽东督师竟然是众望所归。傅宗龙的事情定下来了,卢象升自然更是顺理成章,或者说卢象升的战功更加有说服力,毕竟几万颗人头那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崇祯龙颜大悦,当庭加封傅宗龙为太子太傅,挂兵部尚书衔,出任辽东督师。卢象升领兵部右侍郎衔,加封正奉大夫,出任辽东巡抚兼天雄军主帅,天雄军全部损失由朝廷拨款,卢象升募兵补齐。
另外当朝又确立了此次辽东之战的封赏,因为这么大的战功,除了卢象升升职以外,所有的天雄军将领全部官升两级,连天雄军的军事主官钱明德都加封了副总兵的衔,虽然只是一个官样文章,依然是担任天雄军的军事主官,但是不管怎么说依然是已经迈入了高级军官的行列,可喜可贺。同时战死的天雄军官兵也是按照最高标准抚恤。卢象升自己也是感到欣慰,总算是给手下的将士们有个交代了。
随后对剩下的辽东军也有封赏,他们前期吃了败仗,但是并不能责怪到普通士兵身上,所以剩下的人依然官升一级,程仲也成了副总兵。孙承宗同样很欣慰,这样他也能安心的告老还乡了。圣恩浩荡,这次要多谢陛下了。
孙承宗一看崇祯的脸色不对,虽然当时崇祯和内阁商议的时候孙承宗还在赶回京师的路上,但是孙承宗了解这里面的事情,所以他只看了一眼崇祯的表情,就已经知道事情的大概了,一定是傅宗龙提到了青弋军,在辽东的时候自己就跟刘毅说过,青弋军现在这么庞大的规模,已经是违背了大明律,以前在南直隶还好,现在发生战事,青弋军的规模便不能隐藏,一旦被朝廷和圣上知晓,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据刘毅所说,这次支援辽东也是抗命的结果。崇祯生性多疑,刘毅三番五次的违背皇命,恐怕崇祯心里早就已经非常反感,只是碍于青弋军实在太强的缘故,担心发生变故,明面上还不能把刘毅怎么样。正是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崇祯心中会更加的不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毅这么做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崇祯的底线,毕竟一支强大的军队如果不那么听话,谁会放心。
孙承宗虽然知道崇祯内心的想法,但是毕竟他是和刘毅打了许久交道的人,他当然知道刘毅是心怀天下的大丈夫,更加知道这支新军乃是大明开国以来都未曾见过的强军,有了这支军队,大明才有了跟八旗野战的可能,有这样一支强军,大明才能将建虏北虏牢牢的堵在关外。更何况大明内部还有贼寇,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支强军作为柱石,怎么能保证大明的根基稳固。于情于理,刘毅的青弋军都应该被朝廷大力支持才是。
也罢,既然今天就是自己在朝堂上的最后一天,索性,就将后面的事情全部铺垫好便是。孙承宗上前一步道:“陛下,傅侍郎所言极是,当然,现在国库空虚,老臣无能,数千万两的银子砸进去还是没能将辽东守住,所以傅侍郎大力增加新军的提议还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事情有轻重缓急,这一次卢象升的天雄军损失不小,老臣以为当前应当优先恢复天雄军的战斗力,保证北地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老臣建议,既然傅宗龙为正,那是否可以让卢象升为副,本来卢象升这次立下大功,就应当升赏,老臣索性直接保举卢象升为辽东巡抚,数万颗首级就在路上,其中也有天雄军的大功劳,既然如此老臣建议,加卢象升兵部侍郎衔。”
孙承宗这么一说,倒是让崇祯的思维从刘毅的事情中跳了出来,脸色好了很多。虽然刘毅抗旨不遵,可是卢象升倒是可以大用,孙承宗提议让卢象升为副,倒是可以考虑,而且加一个兵部侍郎的头衔也好,既然梁廷栋终究是要被换掉,那么就要多储备几个兵部侍郎,这样随时可以替换,魏中云此人性格不行,不能担当大任,傅宗龙被外调,如果回朝的话倒是可以实授兵部尚书,可是在辽东局势没有稳定下来之前肯定是不行,卢象升又被调出去了,那兵部尚书由谁来接任比较好呢。崇祯看看百官,暂时先不考虑这个问题了,趁着孙承宗在就先将辽东的事情定下来再说。
看到崇祯的脸色好了很多,傅宗龙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方才还不知道自己说错了哪句话,惹得崇祯不快。不过阁老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局面,想必自己应该犯得不是什么大错。崇祯听完了孙承宗的话,问百官道:“诸位爱卿,阁老提议傅宗龙出任辽东督师,卢象升出任辽东巡抚,不知诸位可有异议啊?”百官互相看了看,方才傅宗龙一席话让很多人折服,确实是保险的计策,而且傅宗龙也是五旬的人了,说话做事自然是张弛有度,非常沉稳。五旬的年纪做督师应该是可以的,不像孙承宗,年纪大了精力可能会跟不上。
温体仁和周延儒心中却是非常不愉快,没想到孙承宗竟然节外生枝,温体仁自然是不用说。本来周延儒也就是有保住孙承宗的心思,可是没想到孙承宗竟然又推荐了一个傅宗龙,这么说来,傅宗龙岂不是打上了孙承宗的烙印,这样一来会不会又多出一个强大的对手,但是傅宗龙的几个对策能看得出来他是有真本事,这样的人如果用好了也是周延儒的功绩。周延儒决定先看看风向再说。
崇祯话音刚落,徐光启立刻道:“臣附议,孙阁老所推荐之傅侍郎,老成持重,所献三路并进之策乃辅国良言,若是朝廷能依照此方略行事,数年时间辽事定会有翻天覆地之变化,臣以为,可行!”随后礼部和朝中支持孙承宗的官员纷纷附议,乔允升和刘廷元没有意见,如果真按照傅宗龙的方略走,刑部和工部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特别是工部,反而减轻了不少压力,谁不知道南直隶新军的兵器都是他们自己弄得,工部提供的东西他们也看不上。既然傅宗龙有意加强新军,那就让他加强好了。不过毕自严倒是没有说话,傅宗龙的这几项提议虽然好,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还是要户部提供大量的银子,不管是编练新军,还是筑造城堡,还是联络外部势力,这方方面面都要用到大量的银子,如果没有银子支撑,他们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不是要把他毕自严给逼死吗?
六部有三部赞成,一部中立,剩下的几人看温体仁的风向行事,王永光和曹于汴都没动,显然是不太支持,不过这时候有一个人表达了对傅宗龙的支持,这个人不仅是崇祯没想到,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竟然是梁廷栋,梁廷栋虽然投靠温体仁,但是在傅宗龙的问题上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他从崇祯的眼睛里分明看到了想要撤换他的神色,他也知道,自己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这些年一直都是靠钻营才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话说回来,钻营总会有失手的一天,没有真功夫光靠着投机取巧不能成事。
所以,出乎大家意料的,梁廷栋竟然对傅宗龙表示了支持,崇祯有些欣慰,不错,这个梁廷栋在关键时候还是能做到选贤任能,没有因为傅宗龙可能超越他就将其按下去,反而是表示支持。只听梁廷栋说道:“傅侍郎能升任辽东督师,也是兵部的荣耀,切不能辜负圣上的信任。”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梁廷栋只能表示对傅宗龙的祝贺,这样才能显得他大度,要不然眼看着自己的属下有了更好的发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下属难看,往小了说是小肚鸡肠,往大了说是扫了圣上的颜面,这会让大家怎么想。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做出违心的举动来。梁廷栋这么一表态,自然兵部纷纷跟上。周延儒见到风向已经转了,便不再犹豫,出言支持。方才整治孙承宗那是没办法,可现在傅宗龙的事情上温体仁可不能拖后腿,要不然就是周延儒加分,自己减分了,傅宗龙摆明了是个能臣,这样的人也要拉拢才行。温体仁紧跟着支持,这样王永光和曹于汴再无理由反对,没想到傅宗龙的任命竟然是全票通过,满朝文武都表示了支持,这让傅宗龙激动万分,没想到自己出任辽东督师竟然是众望所归。傅宗龙的事情定下来了,卢象升自然更是顺理成章,或者说卢象升的战功更加有说服力,毕竟几万颗人头那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崇祯龙颜大悦,当庭加封傅宗龙为太子太傅,挂兵部尚书衔,出任辽东督师。卢象升领兵部右侍郎衔,加封正奉大夫,出任辽东巡抚兼天雄军主帅,天雄军全部损失由朝廷拨款,卢象升募兵补齐。
另外当朝又确立了此次辽东之战的封赏,因为这么大的战功,除了卢象升升职以外,所有的天雄军将领全部官升两级,连天雄军的军事主官钱明德都加封了副总兵的衔,虽然只是一个官样文章,依然是担任天雄军的军事主官,但是不管怎么说依然是已经迈入了高级军官的行列,可喜可贺。同时战死的天雄军官兵也是按照最高标准抚恤。卢象升自己也是感到欣慰,总算是给手下的将士们有个交代了。
随后对剩下的辽东军也有封赏,他们前期吃了败仗,但是并不能责怪到普通士兵身上,所以剩下的人依然官升一级,程仲也成了副总兵。孙承宗同样很欣慰,这样他也能安心的告老还乡了。圣恩浩荡,这次要多谢陛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