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历来都是辽东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位于辽西走廊东段的这个城市,东部就是一望无尽的东北大平原,而北部则是地形复杂,难以通行大军的松岭山脉,而南部就是宽阔的渤海。
其身后的西南方向,就是战略通道‘辽西走廊’。
可以说,守住了锦州那么就可以守住辽西走廊,守住了辽西走廊那么才有可能进军东北,如果锦州失守,那么敌人就可以一马平川的直抵山海关下,是因为锦州这么重要,所以袁世凯才会把赵东云的第三协派往锦州驻防。
而把赵东云派往辽东锦州驻防,而不是把赵东云直接派到辽河附近的新民,营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袁世凯对待东北局势的态度。
首先是袁世凯面对东北局势的紧张,不能不派部队进入辽东,因为那样的话袁世凯很难承受住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另外一方面,袁世凯也是在尽量的避免和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因为那样的话倒霉的是北洋。
1903夏天的东北局势,实际上已经不是清政府和俄国两家所能够掌控的了!
早在1901年的时候,俄国就为了能够吞并东北而给清政府施加了庞大的压力,不过当时主持和列强谈判的依旧是李鸿章为首的北洋人,所以还是把俄国的外交压力给硬抗了下来,坚持住了对东北的主权要求。
而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压力大减,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东北主权了,加上英美日等国都是不愿意看到俄国占领东北,所以也给予了清政府极为庞大的外交压力。如此也就逼得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态度处理东北问题。
如此也就导致了1901年低到1902年时期俄国陷入极为困难的外交环境,因为几乎所有列强都要求俄国从东北退兵。
这才导致了俄国和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不过俄国对此自然是不甘心的,所以在第一期撤兵后,第二期就是找各种理由拒绝撤兵,并重新占领了营口。
由此导致了今年四月份开始的东北局势动荡,迫使日`本进行扩军备战,英美等国强烈反对俄国。
并且以上三国也给中国施加了强硬的外交压力,警告中国不得接受俄国的要求。于此同时间国内民间也是发生了一定的舆论压力,以张之洞为首的南方督抚们一个个都是叫嚷着联日拒俄。
这也就导致了清政府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对俄国采取强硬的外交姿态。为了展现强硬的态度以及为了阻挡俄军可能性的南下,清政府要求袁世凯派兵进入辽东。
对于这种情况,把袁世凯搞的非常郁闷和恼火的!
因为不管是张之洞为首的那些南方督抚还是说北京里的朝廷诸公们,他们大多都是只带了一张嘴巴,不管他们是说服从俄国的要求割让东北还是说出采取强硬态度对俄作战,他们都只说不做。
真正做事情的除了北洋再无他人!
当今的中国,张之洞为首的南方督抚、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慈禧为首的清皇室其实是诸多相对独立的势力,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共同利益诉求。
历史已经证明了,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庚子事变,其实都和南方督抚们没什么关系,前面的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和日`本的战争,庚子事变是清皇室和八国联军的战争,而现在假如来一场中俄战争,那么就会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和俄国的战争。
也许和清皇室还有点关系,毕竟慈禧光绪好歹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呢。
但是和张之洞等南方督抚那是半点关系都没有,张之洞他们可以优哉游哉的翘着二郎腿,啃着瓜子吆喝着和俄国开战,反正开战了也和他们没关系,如果胜了就说两声当初我的决定有多么英明,如果败了那肯定是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的关系。
大不了再来一次东南互保!
而对于首当其冲的袁世凯等北方督抚来说,这可是关乎身价性命的大事,再怎么慎重都是不为过的。
所以面对国内外的压力,袁世凯是绝对不能轻言放弃东北,但是也不会轻易进军辽河以东和俄军发生冲突。
袁世凯正是在这种复杂心态下把赵东云的第三协派往辽东锦州的。
把赵东云的第三协派往辽东锦州,可以给很多人一个交代,朝廷满意,因为一旦大战爆发,第三协怎么也能坚持几天吧,到时候慈禧和光绪就有时间来第三次西狩了。
列强满意,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对俄国的强硬态度,表示绝对不会和屈服于俄国的无理要求,而这对列强来说至关重要。
而且国内舆论也满意。
除了这些外,他把第三协派往锦州而不是更东的奉天、新民厅等地步,也是避免了进一步刺激俄罗斯,免的真正和俄罗斯爆发战争,那样的话袁世凯会哭死的!
对于袁世凯的这种复杂心态,身为北洋体系内的高层将领,赵东云自然是清楚的,因为北洋的利益就代表了他赵东云的利益。
如今北洋新军未成,当今之计是扩军再扩军,中间别搞出意外事来,更加不能和俄国发生战争。
所以赵东云抵达锦州后还是非常谨慎的,他没有像国内的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督抚们一样乱发通电,叫嚷着战争之类的话,他抵达锦州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俄国人进行通报,声明自己的第三协只是为了弹压锦州地面,控卫辽西走廊而来,绝无东进之意。
这个声明听起来有懦夫或卖国的嫌疑,但这是现实下的无奈之举,当背后的国家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国时,难道还能指着俄国人的鼻子说:限你二十四个小时内离开,不然老子就率兵打过来了!
如果真那么做,那么也就和慈禧那二货没什么两样了。
当然了,对外姿态要低调,隐忍,但是战备工作却不能放松了,虽然赵东云的历史记忆知道俄国不会主动西进南下,但是自己都能出现在这个时代并率领来到锦州,谁也不能保证俄国还会不会和历史上一样不会南下啊。
所以赵东云抵达锦州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对俄国外绝无东进之意,第二件事就是下令部队修筑防御工事。
正所谓有备无患,不管俄罗斯来不来,他赵东云都得做好准备,免的到时候俄军打过来。
锦州城区三面环水,而外围则是三面环山,可以说非常利于防御的一座城市,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关内外铁路是经过锦州的。
近代战争中,随着枪炮的大量装备,战时的物资消耗量大幅度增加,一支现代化部队作战的时候,它所需的后勤物资是海量的,大兵团作战的时候根本无法依靠传统的徒步运输、马匹运输来供应补给。
这个时候,铁路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近代战争里头,实际上大部分战役都是在铁路沿线发生的,因为铁路的存在让后期补给更方便,反之没有铁路的话,那么战役打起来就会碍手碍脚,物资的补给极不方便。
而锦州就是关内外铁路(京奉铁路前身)的重要途径站点。
当交通、地形各方面因素结合到了一起,就使得锦州成为了战略要地,俄军要想西进,就必须攻克锦州。
而要攻克锦州的话,就必须先攻克锦州外围的几个高地,所以在赵东云初步制定的防御计划中,是以东面之大小紫荆山、西北面之鸡冠山、二郎洞山等、南侧架子山等组成外围支撑点,在高地上部署火炮、机枪。
同时在锦州城内构筑多道的防御阵地。
不过赵东云的第三协本来兵力不多,就算是把这些阵地都修起来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部署,但是赵东云的想法却是不管这些阵地以后用不用,但是先把阵地修起来再说,毕竟以后的事情谁也不说不清楚。
当然了,对于赵东云来说最为重要的其实也不是守住锦州,而是确保自己的退路,所以他首先修的并不是前沿的大小紫荆山阵地,而是在锦州南部构筑松山防线,并且在这里部署了两个步兵营,同时还部署了两个骑兵营。
防止俄军从女儿河下游渡江,进而从南侧包围锦州,要是那样的话别说守锦州了,说不准赵东云的第三协就得被困在锦州了,所以面对自家生死的大问题上,赵东云的表现非常保守,足足两个步兵营、两个骑兵营的兵力在部署在了这里,一方面作为锦州城的预备队,一方面也是作为女儿河下游的警戒部队。
“只要松山镇不失,那么我们的退路就可保无忧!”林永权指着地图道:“至于锦州城这边,我建议还是以城区固守为主,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敌军火炮的效用,在城区的复杂地形之下,我军的机枪火力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如果敌军对锦州进行大规模的正面进攻,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消耗敌军有生力量。”
赵东云听罢点头:“嗯,看样子您们都是下了苦工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点,锦州之守在于首战,利用机枪等对俄军实施突然性的打击,如此有必要把机枪、火炮等火力尽可能的集中起来。”
赵东云的这话却是让林永权疑惑了:“如果把机枪集中起来的话,那么其他方向呢?”
赵东云却是不以为意!在他的预计里,如果自己真那么倒霉遇上俄军来攻的话,那么他所能够做的就是在前期利用俄军对机枪杀伤力的认知不足,尽可能的给予俄军杀伤。
到时候俄军要是漫山遍野的发起密集冲锋,一天杀他个几千人也不是难事!
只有把俄军一开始的那股子士气打击下来,接下来才好谈具体的防守,至于守不守得住以后再说。
毕竟他的第三协兵力太少,少到连填满锦州防线的士兵数量都不够,面对这种情况,赵东云向袁世凯发去了请求援兵的电报。
其身后的西南方向,就是战略通道‘辽西走廊’。
可以说,守住了锦州那么就可以守住辽西走廊,守住了辽西走廊那么才有可能进军东北,如果锦州失守,那么敌人就可以一马平川的直抵山海关下,是因为锦州这么重要,所以袁世凯才会把赵东云的第三协派往锦州驻防。
而把赵东云派往辽东锦州驻防,而不是把赵东云直接派到辽河附近的新民,营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袁世凯对待东北局势的态度。
首先是袁世凯面对东北局势的紧张,不能不派部队进入辽东,因为那样的话袁世凯很难承受住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另外一方面,袁世凯也是在尽量的避免和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因为那样的话倒霉的是北洋。
1903夏天的东北局势,实际上已经不是清政府和俄国两家所能够掌控的了!
早在1901年的时候,俄国就为了能够吞并东北而给清政府施加了庞大的压力,不过当时主持和列强谈判的依旧是李鸿章为首的北洋人,所以还是把俄国的外交压力给硬抗了下来,坚持住了对东北的主权要求。
而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压力大减,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东北主权了,加上英美日等国都是不愿意看到俄国占领东北,所以也给予了清政府极为庞大的外交压力。如此也就逼得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态度处理东北问题。
如此也就导致了1901年低到1902年时期俄国陷入极为困难的外交环境,因为几乎所有列强都要求俄国从东北退兵。
这才导致了俄国和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不过俄国对此自然是不甘心的,所以在第一期撤兵后,第二期就是找各种理由拒绝撤兵,并重新占领了营口。
由此导致了今年四月份开始的东北局势动荡,迫使日`本进行扩军备战,英美等国强烈反对俄国。
并且以上三国也给中国施加了强硬的外交压力,警告中国不得接受俄国的要求。于此同时间国内民间也是发生了一定的舆论压力,以张之洞为首的南方督抚们一个个都是叫嚷着联日拒俄。
这也就导致了清政府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对俄国采取强硬的外交姿态。为了展现强硬的态度以及为了阻挡俄军可能性的南下,清政府要求袁世凯派兵进入辽东。
对于这种情况,把袁世凯搞的非常郁闷和恼火的!
因为不管是张之洞为首的那些南方督抚还是说北京里的朝廷诸公们,他们大多都是只带了一张嘴巴,不管他们是说服从俄国的要求割让东北还是说出采取强硬态度对俄作战,他们都只说不做。
真正做事情的除了北洋再无他人!
当今的中国,张之洞为首的南方督抚、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慈禧为首的清皇室其实是诸多相对独立的势力,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共同利益诉求。
历史已经证明了,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庚子事变,其实都和南方督抚们没什么关系,前面的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和日`本的战争,庚子事变是清皇室和八国联军的战争,而现在假如来一场中俄战争,那么就会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和俄国的战争。
也许和清皇室还有点关系,毕竟慈禧光绪好歹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呢。
但是和张之洞等南方督抚那是半点关系都没有,张之洞他们可以优哉游哉的翘着二郎腿,啃着瓜子吆喝着和俄国开战,反正开战了也和他们没关系,如果胜了就说两声当初我的决定有多么英明,如果败了那肯定是袁世凯这个卖国贼的关系。
大不了再来一次东南互保!
而对于首当其冲的袁世凯等北方督抚来说,这可是关乎身价性命的大事,再怎么慎重都是不为过的。
所以面对国内外的压力,袁世凯是绝对不能轻言放弃东北,但是也不会轻易进军辽河以东和俄军发生冲突。
袁世凯正是在这种复杂心态下把赵东云的第三协派往辽东锦州的。
把赵东云的第三协派往辽东锦州,可以给很多人一个交代,朝廷满意,因为一旦大战爆发,第三协怎么也能坚持几天吧,到时候慈禧和光绪就有时间来第三次西狩了。
列强满意,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对俄国的强硬态度,表示绝对不会和屈服于俄国的无理要求,而这对列强来说至关重要。
而且国内舆论也满意。
除了这些外,他把第三协派往锦州而不是更东的奉天、新民厅等地步,也是避免了进一步刺激俄罗斯,免的真正和俄罗斯爆发战争,那样的话袁世凯会哭死的!
对于袁世凯的这种复杂心态,身为北洋体系内的高层将领,赵东云自然是清楚的,因为北洋的利益就代表了他赵东云的利益。
如今北洋新军未成,当今之计是扩军再扩军,中间别搞出意外事来,更加不能和俄国发生战争。
所以赵东云抵达锦州后还是非常谨慎的,他没有像国内的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督抚们一样乱发通电,叫嚷着战争之类的话,他抵达锦州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俄国人进行通报,声明自己的第三协只是为了弹压锦州地面,控卫辽西走廊而来,绝无东进之意。
这个声明听起来有懦夫或卖国的嫌疑,但这是现实下的无奈之举,当背后的国家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国时,难道还能指着俄国人的鼻子说:限你二十四个小时内离开,不然老子就率兵打过来了!
如果真那么做,那么也就和慈禧那二货没什么两样了。
当然了,对外姿态要低调,隐忍,但是战备工作却不能放松了,虽然赵东云的历史记忆知道俄国不会主动西进南下,但是自己都能出现在这个时代并率领来到锦州,谁也不能保证俄国还会不会和历史上一样不会南下啊。
所以赵东云抵达锦州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对俄国外绝无东进之意,第二件事就是下令部队修筑防御工事。
正所谓有备无患,不管俄罗斯来不来,他赵东云都得做好准备,免的到时候俄军打过来。
锦州城区三面环水,而外围则是三面环山,可以说非常利于防御的一座城市,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关内外铁路是经过锦州的。
近代战争中,随着枪炮的大量装备,战时的物资消耗量大幅度增加,一支现代化部队作战的时候,它所需的后勤物资是海量的,大兵团作战的时候根本无法依靠传统的徒步运输、马匹运输来供应补给。
这个时候,铁路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近代战争里头,实际上大部分战役都是在铁路沿线发生的,因为铁路的存在让后期补给更方便,反之没有铁路的话,那么战役打起来就会碍手碍脚,物资的补给极不方便。
而锦州就是关内外铁路(京奉铁路前身)的重要途径站点。
当交通、地形各方面因素结合到了一起,就使得锦州成为了战略要地,俄军要想西进,就必须攻克锦州。
而要攻克锦州的话,就必须先攻克锦州外围的几个高地,所以在赵东云初步制定的防御计划中,是以东面之大小紫荆山、西北面之鸡冠山、二郎洞山等、南侧架子山等组成外围支撑点,在高地上部署火炮、机枪。
同时在锦州城内构筑多道的防御阵地。
不过赵东云的第三协本来兵力不多,就算是把这些阵地都修起来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部署,但是赵东云的想法却是不管这些阵地以后用不用,但是先把阵地修起来再说,毕竟以后的事情谁也不说不清楚。
当然了,对于赵东云来说最为重要的其实也不是守住锦州,而是确保自己的退路,所以他首先修的并不是前沿的大小紫荆山阵地,而是在锦州南部构筑松山防线,并且在这里部署了两个步兵营,同时还部署了两个骑兵营。
防止俄军从女儿河下游渡江,进而从南侧包围锦州,要是那样的话别说守锦州了,说不准赵东云的第三协就得被困在锦州了,所以面对自家生死的大问题上,赵东云的表现非常保守,足足两个步兵营、两个骑兵营的兵力在部署在了这里,一方面作为锦州城的预备队,一方面也是作为女儿河下游的警戒部队。
“只要松山镇不失,那么我们的退路就可保无忧!”林永权指着地图道:“至于锦州城这边,我建议还是以城区固守为主,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敌军火炮的效用,在城区的复杂地形之下,我军的机枪火力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如果敌军对锦州进行大规模的正面进攻,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消耗敌军有生力量。”
赵东云听罢点头:“嗯,看样子您们都是下了苦工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点,锦州之守在于首战,利用机枪等对俄军实施突然性的打击,如此有必要把机枪、火炮等火力尽可能的集中起来。”
赵东云的这话却是让林永权疑惑了:“如果把机枪集中起来的话,那么其他方向呢?”
赵东云却是不以为意!在他的预计里,如果自己真那么倒霉遇上俄军来攻的话,那么他所能够做的就是在前期利用俄军对机枪杀伤力的认知不足,尽可能的给予俄军杀伤。
到时候俄军要是漫山遍野的发起密集冲锋,一天杀他个几千人也不是难事!
只有把俄军一开始的那股子士气打击下来,接下来才好谈具体的防守,至于守不守得住以后再说。
毕竟他的第三协兵力太少,少到连填满锦州防线的士兵数量都不够,面对这种情况,赵东云向袁世凯发去了请求援兵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