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恩将仇报-大唐开局镇守 小说
第178章 恩将仇报-大唐开局镇守 小说-大唐:开局走后门,我成了暗侍卫-笔趣阁
大唐:开局走后门,我成了暗侍卫
作者:海阔金聚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书接上集。程咬金继续讲故事。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
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
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
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秦穆公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派人到各处去广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来。
“所以,这些故事怎么样啊!”程咬金问道。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西门飘雪说道。
程咬金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
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
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良宽禅师自小就到外乡修行学道,修行参禅,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家乡。
有一天,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求见良宽禅师。
见面以后,亲戚告诉禅师说:“您的外甥平时赌吃玩乐,不务正业,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家乡的父老都希望禅师能发个慈悲,回去教导您的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就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
外甥见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就留禅师在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过的这个晚上,一直参禅打坐,没有睡觉。
第二天早晨准备告别离去时,良宽禅师坐在床边穿鞋,却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绳带,两手一直发抖,外甥见状上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
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
说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自此以后,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花天酒地了。
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给外甥讲述那些大道理,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外甥亲眼见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有多无奈。
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
这时候,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
轻与重,大与小,早与晚,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的放下。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所以,这些故事怎么样啊!”程咬金问道。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西门飘雪说道。
程咬金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
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重耳畏惧逃亡,随行贤士多人,介子推即使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而是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
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行为,同时也对重耳表示不满,于是有人在重耳门上挂了封信,信中写道: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所以,这些故事怎么样啊!”程咬金问道。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西门飘雪说道。
程咬金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
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
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
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秦穆公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派人到各处去广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来。
“所以,这些故事怎么样啊!”程咬金问道。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西门飘雪说道。
程咬金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
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
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良宽禅师自小就到外乡修行学道,修行参禅,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家乡。
有一天,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求见良宽禅师。
见面以后,亲戚告诉禅师说:“您的外甥平时赌吃玩乐,不务正业,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家乡的父老都希望禅师能发个慈悲,回去教导您的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就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
外甥见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就留禅师在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过的这个晚上,一直参禅打坐,没有睡觉。
第二天早晨准备告别离去时,良宽禅师坐在床边穿鞋,却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绳带,两手一直发抖,外甥见状上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
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
说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自此以后,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花天酒地了。
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给外甥讲述那些大道理,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外甥亲眼见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有多无奈。
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
这时候,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
轻与重,大与小,早与晚,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的放下。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所以,这些故事怎么样啊!”程咬金问道。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西门飘雪说道。
程咬金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
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重耳畏惧逃亡,随行贤士多人,介子推即使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而是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
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行为,同时也对重耳表示不满,于是有人在重耳门上挂了封信,信中写道: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所以,这些故事怎么样啊!”程咬金问道。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西门飘雪说道。
程咬金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
预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