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叫《巴黎晚报》的法国媒体是这样写的:“美国第一夫人的设计师希莱尔先月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时装店, 在近期非常瞩目,改变了纽约中产女士的时尚风貌……但由于他本人从未露面, 是不是美国人仍有待商确,依笔者看来,希莱尔的设计风格里有着可可·香奈儿的影子,以简便实用为主……”
这篇报道被《纽约邮报》转载了,难怪瑞秋会说那些欧洲人的态度不算友好,这篇报道分明在暗示希莱尔说不定是个法国人,是个美国人都会看得不爽——有才华的设计师就一定要是法国人么?
但是不好意思, 希莱尔不仅真的是美国人,那是一名女性, 不知道《巴黎晚报》的记者知道真相后会不会吐血。
法国巴黎的媒体的态度都大同小异:希莱尔是不错,但是我们的更好。
至于英国同样也不认输, 据小报《每日镜报》所载, 在巴黎之后的时尚之都是伦敦, 还轮不到纽约,就算希莱尔在国内再怎么受欢迎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总体而言, 希莱尔在国外并未引起多大的回响, 仅仅是让各国的时尚界人士知道有这一号人物,开拓海外市场目前而言还太早了。
美国没有法国那样拥有深厚的时尚史,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法国就有裁缝专门为王室及贵族做衣服——当时美利坚才刚刚独立呢,后来十九世纪中叶又出了查尔斯·沃夫这号人物,把宫殿的定制服务带到民间,时装设计师这个职业因而诞生, 法国对时尚的贡献无容置疑。
查尔斯·沃夫是什么人?在英国出生, 后来到法国发展, 由此可见英法的确是两个时尚大国, 美国虽然崛起得快,但是历史始终不如欧洲的国家久远,人家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时尚时他们还在内战呢。
时尚早就成为了英法贵族生活中的一部份,需求先于供应,于是诞生了一个个出色的设计师,高级面料商及手工坊要么在法国,要么在英国,无论是人才还是资源方面,美国的时尚底蕴是远远比不上的。
所以你说英法有没有骄傲的资本?
伊莎贝拉表情不变地放下报纸:“真敢说啊,这些欧洲人。”
瑞秋问:“要联系记者进行反击么?”
很多媒体都向希莱尔抛过橄榄枝,想跟她做个访问,瑞秋替她拒绝了,联络方法倒是留了下来,相信他们也会很乐意给她一个专访。
伊莎贝拉嘴角一翘:“不用了,你不记得巴黎和会快要来了吗?”
瑞秋喜出望外:“对啊!”
伊莎贝拉可是为这次的和会特意给威尔逊夫人设计了一个套装,到时候欧洲各国都会看见,这不就是最好的反击么?!
……
巴黎和会于一月十八日在凡尔赛宫召开,没有结束的期限,直到多方达成了共识并且签订协议。
这次会议被许多媒体称为“战胜国的会议”,因为战败国及中立国都未被邀请,至于英、美、法这三个胜利大国又被称为“三巨头”,因此三国的首脑是会议的主角,主导会议的进行。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名理想主义者,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恰好又是与之对立的现实主义者,他们三人之间必定会有意见不合,三巨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是大众的关注点之一,在和会开始之前各国的时事评论家、政治家、媒体以及官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猜测和会的走向。
这样一个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会议开始的那天在凡尔赛宫外引来了不计其数的记者,各个国家都有,还有数之不尽的民众围观。
每个国家都各自派出代表团参加,合共一千人,数百辆汽车进进出出,把他们载到凡尔赛宫外,队伍非常壮观,手持照相机的记者们也不停的按着快门,彷佛在燃烧菲林。
在法的美国人不算少数,当威尔逊夫妇出现的时候,人群之中爆发出来自美国人的欢呼。
他们坐的是开蓬车,一同坐在后座的威尔逊夫妇向民众挥手,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人注意到她的衣服的不同之处。
——咦?她怎么好像在穿着……
比利·克拉森是其中一位由《纽约时报》派出的记者,由于车门的阻挡,他看不见威尔逊夫人下半身的衣着,然而光凭她的上身,就能一眼认出是出自谁的手笔!
二十世纪初还不容许女人参政,就算是总统夫人也不能进去,威尔逊夫人纯粹只是陪同总统过来,送他进去之后就会自行离开。
汽车停在凡尔赛宫外,司机恭敬地打开车门,威尔逊总统先下车,再伸手扶他的妻子。
……等等,那是西装吗?
威尔逊夫人并不是唯一一位陪同丈夫过来的总统夫人,但其他夫人都是优雅的长裙搭皮草大衣,所以威尔逊夫人与众不同的衣着特别醒目!
女式西装其实出现了有一小段时间,由于战争的发生导致劳动力大量的不足,妇女们开始参加战争与生产,成为新的劳动力,为了方便活动,女性的服饰也开始向军装形式发展,女式西装就是其中一种演变。
更之前的女式男装可以追溯到骑马装,英国人对骑马装肯定是不陌生的,骑马打猎是英国贵族的传统活动,是女性少数被容许进行的运动之一。
由于女性不能穿裤子,她们在骑马的时候也是穿裙子的,直到1910年代女式骑装的发明,女性终于被允许穿裤子——不过只限骑马。
女式骑装自然是从男式骑装发展出来的,同样是衬衫、马甲、外套的三件套,可以被视为方便活动的西装,因此这是女性最早可以穿着的西装。
伊莎贝拉推出的srt causal系列是以现代的白领女性为灵感,风衣也好衬衫也好,都是从男装演变出来,它之所以能够受欢迎是因为这正正切合了时代的需求:女性急需展示自己与往日不同的社会地位,那么还有什么比穿舒适的男装更好的选择?
总言之,女性穿西装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惊世之举,所以当他们看见穿着女西装的威尔逊夫人的第一反应是——美国的第一夫人这么潮的吗?
说她潮是因为即便随着时代的推移及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穿衣越来越多样化,女式西装还是被视为十分前卫大胆的穿著——你看各国的夫人,哪个不是穿的保保守守?
而且那还是一套很有设计感的西装,以珍珠白为主调,在一片灰灰黑黑里非常抢眼,面料为羊毛,外套里面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配搭了一条紫色的百折领巾,简洁中带着精致。
当然,女性的地位再怎么提升,让第一夫人穿着裤子在公众场合露脸都是极之不适合的,所以这个套装还是裙装,下身是一条裙长至小腿的直筒裙,配裸色丝袜及高跟鞋,将精英女性的风范发挥到极致。
这套女式西装的版型很出色,主要体现在h型的轮廓掩盖了女性的特征,却不会刻意追求男性化,珍珠白这样的颜色正好展现了女性的柔和,中和了版型上的刚强。
仔细看还会发现服装上加入了不少巧妙的军装元素,例如黄铜色的金属钮扣和袖扣,乍看还有几分军人的风范!
威尔逊夫人的身高为一米七五,只比丈夫矮了五公分,在美国人还是欧洲人来看都算挺高的,虽然她的身型跟大部份的中年妇人一样都略显臃肿,但是她所散发的气场足以让你忽略身材上的缺点。
比利·克拉森看见外国记者举着照相机对威尔逊夫人一顿猛拍,心里升起一股难以形容的爽。
——这里可是巴黎!时尚之都!
有什么比在对方擅长的领域里狠出风头更大快人心的事情呢?
戚尔逊夫人今天只露面不到十分钟,却在一堆诸如“各国首脑抵达凡尔赛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以一篇演讲揭开会议序幕”之类的新闻里杀出重围,成为了各大报纸的其中一个焦点。
民众自然关心和会进行得怎么样,可他们也同样爱看一些花边新闻,毕竟都已经停战了,短时间之内不会再有另一场大型战争,被压抑得太久的心理需要放松一下,何况这里是法国,时尚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份,关注一下各国首脑和夫人的衣着是常规操作吧?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在英、美、法三国里面,美国一向被视为比较土的一个,可是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夫人的时尚风范竟然力压另外两位!
威尔逊夫人跟英国的乔治夫人和法国的克里孟梭夫人的年纪差不多,她稍为年轻一点,但是她整个人的风采却能够以神采奕奕来形容,不见一点老态!
对于在巴黎本土上发生的事情,就算是法国人都无法装作看不见,即使他们不想承认,但美国第一夫人的衣着的确很亮眼,如《巴黎晚报》含蓄地点评:“威尔逊夫人的造型时尚感十足,合简便与精致于一身。”
吹彩虹屁肯定是不可能,在法国人眼中,美国本来跟时尚沾不上边,他们愿意挪动高贵的头颅来认同你已经很难得了。
在他们心目中,自然是本土的设计师更加出色,威尔逊夫人这次纯粹是意外发挥。
对于威尔逊夫人在欧洲大出风头,美国人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美国的媒体以高高的姿态给英国人和法国人科普威尔逊夫人的设计师希莱尔——他们为什么知道这套女式西装是希莱尔设计的?威尔逊夫人可不是天天都穿他的衣服。
但是希莱尔的风格真的太好认了,威尔逊夫人穿没穿他的衣服,一眼便能看出,如果你某天觉得威尔逊夫人特别有范儿,那么她肯定是穿了!
所以威尔逊夫人及伊莎贝拉本人还没有说什么,美国媒体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把希莱尔过往的“战绩”都摊出来让欧洲人看,就算是一些本来不怎么待见希莱尔的报纸也选择了枪口一致对外,把希莱尔这个本土设计师的名气推向全欧洲。
——开什么玩笑,一直以来美国都是被文化输入的那个,美国的时尚什么时候试过反攻欧洲的?在这种时候当然要放下私怨,同仇敌忾了!
对于这个忽然冒出来的美国设计师,欧洲的设计师们都嗅到了一丝的危机感。
……
巴黎的康朋街31号。
一名年轻女性拿着一份《巴黎晚报》,快步走入一家时装店里。
“可可,我想你会对这个感兴趣。”
在整理衣服的女人闻言抬头,不问发生什么事,只动作优雅地戴上手套,再接过那份被揭到某页报纸。
看见上面的报道,女人的嘴边露出一抹饶有兴致的笑容:“哦?”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