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抗寒冬?办法很多,归结起来就两个方向。
“一是御寒的衣物,二是房屋取暖保暖。”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咱们先说第一项,御寒的衣物。最好的御寒衣物就是皮毛制作的冬衣,但皮毛价格昂贵加工制作都很麻烦,没有办法大面积推广,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见他真的再回答这个问题,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他有办法,心中非常的高兴,忍不住道:“那该如何解决御寒衣物的问题?”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陛下听说过棉花吗?”
“棉花?莫不是和木棉有关?”李世民疑惑不已,一旁的长孙无垢和孙思邈也同样疑惑,他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陈景恪有些无奈,他也不知道棉花在古代叫什么名字,只能把它的形状描绘了一遍。
李世民和长孙无垢都眉头紧皱,根本就想不起这是什么东西。
孙思邈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道:“可是白叠子?”
李世民恍然大悟道:“我想起来了,《梁书》记载高昌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和景恪所言之棉花很相似,不知是不是一种?”
陈景恪也喜道:“对,白叠子就是棉花。它的果实可以纺纱织布,棉布柔软透气吸汗保暖。”
“还能用来填充衣物、被褥,其保暖效果仅次于皮毛。它可以无限加厚,不够暖和多塞点棉花就可以了。”
“棉花全国都能种植,百姓在田间地头种上一点就够一家所用,多的还能拿出去贩卖补贴家用。”
“且棉布比麻布舒适比丝绸便宜,是一门大生意……”
陈景恪就把棉花的多种作用,以及其在经济上的价值都说了一遍,听完后李世民明显意动了。
“不想高昌竟有如此神物在,麴文泰竟不知献给朝廷……哼。”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来,但那一声冷哼已经足以说明他的态度。
长孙无垢抿嘴笑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了此物百姓再不受严寒之苦,此皆陛下之功也。”
李世民很是激动,又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多亏了景恪,你又立下一大功矣,不知你想要何封赏?”
孙思邈表情一动就想代为拒绝,但长孙无垢却赶在他前面说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景恪还小太早封赏恐会惹来麻烦。不如先把他的功绩记下来,待到将来一并封赏。”
李世民如何能不明白自己媳妇的意思,眼神闪烁缓缓点头道:“好,你是他姨母,就听你的吧。”
又转头对陈景恪喝道:“小子,你没有意见吧?”
陈景恪就算再傻也知道长孙无垢在护着他,连忙道:“没意见没意见,我都听姨母的。”
李世民给了他一个算你识相的眼神,然后说道:“继续,刚才说的御寒衣物,算你过关。房屋取暖保暖呢,你不会是想说火盆吧?”
陈景恪愣了一下,之前李世民对他很是礼貌,刚才拒绝封赏后怎么变的这么……不气了。说话和训人一样,难道是生气了?
可是刚才是你媳妇带头拒绝的啊,怪我干啥?
其实他不知道,正是因为长孙无垢屡次护着他,让李世民知道了她是真的打内心里接受了这个甥子,所以才会突然变的这么不气。
这种细微的心理变化,他一时间很难想的通。孙思邈却看的明白,脸上不自禁的浮现出一丝笑容。
陈景恪心里吐槽,面上可不敢表露出来,老老实实的道:“不是,陛下跟我来看看便知了。”
说完就起身带着他们在后院房间里参观起来:“这是火墙……这是火炕……这是壁炉……这是带烟筒的炉子……”
冬天的关中还是比较冷的,陈景恪深有体会,所以修建紫霄观的时候他就已经考虑到取暖问题。
除了那间浴室,经常有人活动的房间都有取暖设备。
厅有壁炉,大家可以边聊天边烤火,要是亲朋好友来了还能顺便整点小烧烤。
书房有火墙,从隔壁房间生火,避免明火点燃书籍;教室有火炉,可以顺便烧热水;卧室有火炕睡着更舒服。
李世民看完之后也忍不住为他的奇思妙想感到惊叹:“今日方知竟有如此多的取暖之法。”
长孙无垢赞道:“最可贵的还是安全,不用和烧火盆那样担惊受怕。”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点头道:“着将作监的人明日过来观摩学习,在宫中广置此等事物,以后冬日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隋朝修建大兴宫的时候只考虑了风水,完全没有管是不是适宜居住。
然而这里是整个长安城最低洼之处,夏日闷热冬日湿冷,李世民就是因此才动了心思修建大明宫。
后来李渊、长孙无垢接连死亡,他也没了修建的心思工程就此停歇,直到唐高宗才一口气把大明宫给建好。
现在有了这些取暖设备,至少冬天的日子会好过不少。至于夏天……到时候再说吧。
陈景恪眼见他只说火炕,不提辽东的事情,就忍不住问道:“陛下,这两种办法应该能解决辽东过冬的难题吧?”
李世民神情有些犹豫,但又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就说道:“此两策确为良法,然移民辽东还有许多难题。”
“其一辽东异族众多,移民过去容易遭受他们的劫掠,难以安居。其二辽东远离中原道路不便,朝廷无法有效治理。”
“其三,乱世刚结束不久,人口锐减百姓思安,也无法从中原大规模移民边关……所以移民实边之事暂时还不可行。”
“不过景恪你的法子是好的,等将来人口和国力恢复,我必拿下辽东覆灭高句丽以报前隋之辱。”
闻言陈景恪也很无奈,对于刚刚建立的国家来说人口总是短板。别的难题他还能想想办法,人口这个他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过还是说道:“陛下胸怀天下,将来必然会出兵高句丽,不妨早做准备。就算无法大规模移民,也可以稍稍迁徙一些过去,择一肥沃安全之地安置。”
“如此既可以为将来的大规模移民积累经验,也可以为驻扎当地的军队提供军需物资,减轻后勤压力。”
对这一点李世民倒是比较赞同,道:“辽东之地现有百姓二十余万口,棉衣和取暖之法可以先在他们之中推广。”
“尤其是棉衣,乃驻扎在北方边境的将士们急需之物,早一日推广将士们就少受一日苦。”
“一是御寒的衣物,二是房屋取暖保暖。”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咱们先说第一项,御寒的衣物。最好的御寒衣物就是皮毛制作的冬衣,但皮毛价格昂贵加工制作都很麻烦,没有办法大面积推广,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见他真的再回答这个问题,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他有办法,心中非常的高兴,忍不住道:“那该如何解决御寒衣物的问题?”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陛下听说过棉花吗?”
“棉花?莫不是和木棉有关?”李世民疑惑不已,一旁的长孙无垢和孙思邈也同样疑惑,他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陈景恪有些无奈,他也不知道棉花在古代叫什么名字,只能把它的形状描绘了一遍。
李世民和长孙无垢都眉头紧皱,根本就想不起这是什么东西。
孙思邈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道:“可是白叠子?”
李世民恍然大悟道:“我想起来了,《梁书》记载高昌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和景恪所言之棉花很相似,不知是不是一种?”
陈景恪也喜道:“对,白叠子就是棉花。它的果实可以纺纱织布,棉布柔软透气吸汗保暖。”
“还能用来填充衣物、被褥,其保暖效果仅次于皮毛。它可以无限加厚,不够暖和多塞点棉花就可以了。”
“棉花全国都能种植,百姓在田间地头种上一点就够一家所用,多的还能拿出去贩卖补贴家用。”
“且棉布比麻布舒适比丝绸便宜,是一门大生意……”
陈景恪就把棉花的多种作用,以及其在经济上的价值都说了一遍,听完后李世民明显意动了。
“不想高昌竟有如此神物在,麴文泰竟不知献给朝廷……哼。”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来,但那一声冷哼已经足以说明他的态度。
长孙无垢抿嘴笑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了此物百姓再不受严寒之苦,此皆陛下之功也。”
李世民很是激动,又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多亏了景恪,你又立下一大功矣,不知你想要何封赏?”
孙思邈表情一动就想代为拒绝,但长孙无垢却赶在他前面说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景恪还小太早封赏恐会惹来麻烦。不如先把他的功绩记下来,待到将来一并封赏。”
李世民如何能不明白自己媳妇的意思,眼神闪烁缓缓点头道:“好,你是他姨母,就听你的吧。”
又转头对陈景恪喝道:“小子,你没有意见吧?”
陈景恪就算再傻也知道长孙无垢在护着他,连忙道:“没意见没意见,我都听姨母的。”
李世民给了他一个算你识相的眼神,然后说道:“继续,刚才说的御寒衣物,算你过关。房屋取暖保暖呢,你不会是想说火盆吧?”
陈景恪愣了一下,之前李世民对他很是礼貌,刚才拒绝封赏后怎么变的这么……不气了。说话和训人一样,难道是生气了?
可是刚才是你媳妇带头拒绝的啊,怪我干啥?
其实他不知道,正是因为长孙无垢屡次护着他,让李世民知道了她是真的打内心里接受了这个甥子,所以才会突然变的这么不气。
这种细微的心理变化,他一时间很难想的通。孙思邈却看的明白,脸上不自禁的浮现出一丝笑容。
陈景恪心里吐槽,面上可不敢表露出来,老老实实的道:“不是,陛下跟我来看看便知了。”
说完就起身带着他们在后院房间里参观起来:“这是火墙……这是火炕……这是壁炉……这是带烟筒的炉子……”
冬天的关中还是比较冷的,陈景恪深有体会,所以修建紫霄观的时候他就已经考虑到取暖问题。
除了那间浴室,经常有人活动的房间都有取暖设备。
厅有壁炉,大家可以边聊天边烤火,要是亲朋好友来了还能顺便整点小烧烤。
书房有火墙,从隔壁房间生火,避免明火点燃书籍;教室有火炉,可以顺便烧热水;卧室有火炕睡着更舒服。
李世民看完之后也忍不住为他的奇思妙想感到惊叹:“今日方知竟有如此多的取暖之法。”
长孙无垢赞道:“最可贵的还是安全,不用和烧火盆那样担惊受怕。”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点头道:“着将作监的人明日过来观摩学习,在宫中广置此等事物,以后冬日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隋朝修建大兴宫的时候只考虑了风水,完全没有管是不是适宜居住。
然而这里是整个长安城最低洼之处,夏日闷热冬日湿冷,李世民就是因此才动了心思修建大明宫。
后来李渊、长孙无垢接连死亡,他也没了修建的心思工程就此停歇,直到唐高宗才一口气把大明宫给建好。
现在有了这些取暖设备,至少冬天的日子会好过不少。至于夏天……到时候再说吧。
陈景恪眼见他只说火炕,不提辽东的事情,就忍不住问道:“陛下,这两种办法应该能解决辽东过冬的难题吧?”
李世民神情有些犹豫,但又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就说道:“此两策确为良法,然移民辽东还有许多难题。”
“其一辽东异族众多,移民过去容易遭受他们的劫掠,难以安居。其二辽东远离中原道路不便,朝廷无法有效治理。”
“其三,乱世刚结束不久,人口锐减百姓思安,也无法从中原大规模移民边关……所以移民实边之事暂时还不可行。”
“不过景恪你的法子是好的,等将来人口和国力恢复,我必拿下辽东覆灭高句丽以报前隋之辱。”
闻言陈景恪也很无奈,对于刚刚建立的国家来说人口总是短板。别的难题他还能想想办法,人口这个他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过还是说道:“陛下胸怀天下,将来必然会出兵高句丽,不妨早做准备。就算无法大规模移民,也可以稍稍迁徙一些过去,择一肥沃安全之地安置。”
“如此既可以为将来的大规模移民积累经验,也可以为驻扎当地的军队提供军需物资,减轻后勤压力。”
对这一点李世民倒是比较赞同,道:“辽东之地现有百姓二十余万口,棉衣和取暖之法可以先在他们之中推广。”
“尤其是棉衣,乃驻扎在北方边境的将士们急需之物,早一日推广将士们就少受一日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