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经济更加活跃了起来-穿越大明之崇祯大帝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经济更加活跃了起来-穿越大明之崇祯大帝-大明之崇祯大帝-笔趣阁
大明之崇祯大帝
作者:檀芸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国公爷,你要贷款生产售卖金鸡纳霜?说吧,要贷多少款项?”
大明中央银行南京总部的贵宾室里,户部右侍郎副行长杨名深面带微笑地看着颇有些局促的魏国公徐文爵。
“一千万银元,你不知道这玩意儿得用许多西洋的玻璃,而且得是上好的玻璃,还得用会制造不同形状和规格玻璃瓶的西洋人,甚至还得要许多会做实验西洋人,我打算先花一笔钱,去澳门实在不行就派人去西洋那边雇佣更多的人来,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再得联络好各大药铺,还得去云南那边采购金鸡纳树树皮,初步估算一下,这前期就得花一千万银元,这个是陛下关照的,你看能贷吗?”
要不是陛下看重这个,徐文爵也不愿意费这么多神,他深怕杨名深不答应,或者贷款利率太高,因而不由得苦笑起来。
“机械制造、药物研制、水利工程建设都属于户部拟定,陛下亲批的第一重点扶持产业,收你一年一分利,即每年每贷款的一万银元即收利息一百银元,你贷一千万,每年需偿还十万银元的利,你可能接受?”
户部右侍郎副行长杨名深问着魏国公徐文爵。
“这么低!民间三分月息已算很低了,你这年息也才一分利,不等于白送吗”,魏国公徐文爵惊讶地站了起来,不可思议地看着杨名深。
“没错,就是白送!”
杨名深笑着了一句,就对自己的属吏吩咐道:“带国公爷去支银币,今后一百万银元以下的,涉及这种药物研制第一重点扶持产业的,特批特办,不必经过本官”。
“郑总兵,你要贷款两千万是吧,没问题!”
“郭员外,你要贷款三百万是吧,没问题,我这就安排人带你去支银币!”
“何阁老,你要贷款两百万修园子,也没问题!”
户部和大明中央银行一发低息贷款的通告,便有无数达官贵人陆续来找杨名深贷款,尤其是得知有些行业贷款年利只有一分时,更是有不少对制造行业有想法的商户对此是趋之若鹜。
本来因为缴税使得很多商户蒙受了一笔不小的损失,如今朝廷低利息房贷无疑促进了他们贷款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利润的积极性。
杨名深现在无疑也成了南京城最受欢迎的人,甚至被直接称为财神爷,原因无他,谁要是搭上杨名深的关系就能轻而易举地从大明中央银行贷到款,他这个副行长可以说是到处撒钱。
不仅仅是大额贷款,小额贷款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明的经济社会里冒了出来。
在官府引导,光明日报宣传,路人口口相传后,越来越多的小商户商贩以及平民百姓来大明中央银行各处贷款,甚至为促进百姓们借贷,大明中央银行直接宣布,贷款总额小于一千银元的,若能在三月之内还上本金,可直接免除利息。
总而言之,现在大明中央银行就是用最低的利息将这九千多万银元的资金投放到市场上,甚至几乎就是免费发到老百姓们手里,让他们用。
“这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只要身家清白,有户籍在册,三人结保,便可轻易贷款一千银元,甚至三个月内免利,这不就相当于从官府白拿钱来花吗?
一时,南京城的茶楼酒肆里都谈论起这件事来,一走南闯北的马贩子此时就惊讶地问了起来。
“可见当今的大明皇上是真正的好皇上,我有一北方的亲戚是个木匠,想尽办法逃到南方来,身无分文,本来连饭都吃不饱,这不就找我们帮忙从官府的银行里贷款三百银元,如今才两个月不到就购了房开了个家具铺子,把本金也还了,没多交一分利!”
一嗑着瓜子戴着西瓜帽的布匹贩子说了后。
这马贩子就不由得露出了满脸兴奋:“既如此,我也想去贷个四五千银元去关外再买一批马来,这南北以后就不是一国了,马价肯定会涨,我得多赚些!”
崇祯十八年的下半年,街头巷尾间传递的都是这样的消息,从南京延伸到周边州县,再就是杭州、苏州、宁波等府,接着是整个江南乃至江西湖广两广云贵等地,甚至还有四川和清廷统治区都在议论着官府低利放款的事。
转眼间已到了金秋十月,本来因为央行金库里多了九千多万银元而一筹莫展的副行长王家勤已不再担心此事,九千多万银元几乎全部投放了出去,央行的宝泉局依旧可以继续源源不断的收和印制银币,并且开始逐渐通过改版的方式,根据工艺的改进,将钱币的贵重金属成分逐渐减少,但防锈与防盗版的水平则开始逐渐提高。
无论如何,因为把从官绅等特权阶层手中收上来的九千多万税银投放到市场之后,整个大明的商品经济市场比之前更加活跃了起来。
整个南京城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房屋修建、作坊规模扩张以及大宗货物的大量采购等都比以往要多得多。
货币投放量增多之后,丝茶等经济作物和稻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都开始大幅度增加,人们也比昔日更加忙碌了起来,忙着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使得只有表面繁荣的帝国开始变得真正的欣欣向荣起来。
因为此时的大明帝国不再是士大夫们的歌舞升平,而是整个大明的百姓都在积极地参与财富的创造。
魏国公徐文爵开始亲自带着巨款去澳门采购玻璃制品和寻觅会造玻璃的西洋人。
郑芝龙因为自己家族享有外贸免税特权,开始大规模收购菜叶和丝绸乃至瓷器,甚至直接把福建武夷山一带的数百万亩的茶地和数十万户的茶农都给高价承包了下来,许诺这些茶农只能把茶叶卖给他们郑氏指定的商铺,他们郑氏以高于市场一厘一石的价格收购,甚至还帮他们承担茶税。
杨名深自己杨家也开始大批招募工匠进行丝线纺织,甚至按照崇祯帝朱由检的建议开始成立纺织公司,提高同行业的机工的薪酬水平和实行劳务合同契约制,规定工作时间和实施加班制度,成立专门的纺织机研发机构。
杨名深这么一玩,直接吸引了大量的民间妇女走进他的纺织公司缫丝厂,迫使其他丝商也不得不提高机工待遇以求争抢到更多的人力资源。
在这个年代,还没有机械化生产,只有争抢到更多的人和制造更多的织机才能提高产量,因而一时大明出现了用工荒和织机荒,一些木匠甚至开始只制造织机以满足市场需求。
大明中央银行南京总部的贵宾室里,户部右侍郎副行长杨名深面带微笑地看着颇有些局促的魏国公徐文爵。
“一千万银元,你不知道这玩意儿得用许多西洋的玻璃,而且得是上好的玻璃,还得用会制造不同形状和规格玻璃瓶的西洋人,甚至还得要许多会做实验西洋人,我打算先花一笔钱,去澳门实在不行就派人去西洋那边雇佣更多的人来,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再得联络好各大药铺,还得去云南那边采购金鸡纳树树皮,初步估算一下,这前期就得花一千万银元,这个是陛下关照的,你看能贷吗?”
要不是陛下看重这个,徐文爵也不愿意费这么多神,他深怕杨名深不答应,或者贷款利率太高,因而不由得苦笑起来。
“机械制造、药物研制、水利工程建设都属于户部拟定,陛下亲批的第一重点扶持产业,收你一年一分利,即每年每贷款的一万银元即收利息一百银元,你贷一千万,每年需偿还十万银元的利,你可能接受?”
户部右侍郎副行长杨名深问着魏国公徐文爵。
“这么低!民间三分月息已算很低了,你这年息也才一分利,不等于白送吗”,魏国公徐文爵惊讶地站了起来,不可思议地看着杨名深。
“没错,就是白送!”
杨名深笑着了一句,就对自己的属吏吩咐道:“带国公爷去支银币,今后一百万银元以下的,涉及这种药物研制第一重点扶持产业的,特批特办,不必经过本官”。
“郑总兵,你要贷款两千万是吧,没问题!”
“郭员外,你要贷款三百万是吧,没问题,我这就安排人带你去支银币!”
“何阁老,你要贷款两百万修园子,也没问题!”
户部和大明中央银行一发低息贷款的通告,便有无数达官贵人陆续来找杨名深贷款,尤其是得知有些行业贷款年利只有一分时,更是有不少对制造行业有想法的商户对此是趋之若鹜。
本来因为缴税使得很多商户蒙受了一笔不小的损失,如今朝廷低利息房贷无疑促进了他们贷款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利润的积极性。
杨名深现在无疑也成了南京城最受欢迎的人,甚至被直接称为财神爷,原因无他,谁要是搭上杨名深的关系就能轻而易举地从大明中央银行贷到款,他这个副行长可以说是到处撒钱。
不仅仅是大额贷款,小额贷款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明的经济社会里冒了出来。
在官府引导,光明日报宣传,路人口口相传后,越来越多的小商户商贩以及平民百姓来大明中央银行各处贷款,甚至为促进百姓们借贷,大明中央银行直接宣布,贷款总额小于一千银元的,若能在三月之内还上本金,可直接免除利息。
总而言之,现在大明中央银行就是用最低的利息将这九千多万银元的资金投放到市场上,甚至几乎就是免费发到老百姓们手里,让他们用。
“这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只要身家清白,有户籍在册,三人结保,便可轻易贷款一千银元,甚至三个月内免利,这不就相当于从官府白拿钱来花吗?
一时,南京城的茶楼酒肆里都谈论起这件事来,一走南闯北的马贩子此时就惊讶地问了起来。
“可见当今的大明皇上是真正的好皇上,我有一北方的亲戚是个木匠,想尽办法逃到南方来,身无分文,本来连饭都吃不饱,这不就找我们帮忙从官府的银行里贷款三百银元,如今才两个月不到就购了房开了个家具铺子,把本金也还了,没多交一分利!”
一嗑着瓜子戴着西瓜帽的布匹贩子说了后。
这马贩子就不由得露出了满脸兴奋:“既如此,我也想去贷个四五千银元去关外再买一批马来,这南北以后就不是一国了,马价肯定会涨,我得多赚些!”
崇祯十八年的下半年,街头巷尾间传递的都是这样的消息,从南京延伸到周边州县,再就是杭州、苏州、宁波等府,接着是整个江南乃至江西湖广两广云贵等地,甚至还有四川和清廷统治区都在议论着官府低利放款的事。
转眼间已到了金秋十月,本来因为央行金库里多了九千多万银元而一筹莫展的副行长王家勤已不再担心此事,九千多万银元几乎全部投放了出去,央行的宝泉局依旧可以继续源源不断的收和印制银币,并且开始逐渐通过改版的方式,根据工艺的改进,将钱币的贵重金属成分逐渐减少,但防锈与防盗版的水平则开始逐渐提高。
无论如何,因为把从官绅等特权阶层手中收上来的九千多万税银投放到市场之后,整个大明的商品经济市场比之前更加活跃了起来。
整个南京城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房屋修建、作坊规模扩张以及大宗货物的大量采购等都比以往要多得多。
货币投放量增多之后,丝茶等经济作物和稻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都开始大幅度增加,人们也比昔日更加忙碌了起来,忙着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使得只有表面繁荣的帝国开始变得真正的欣欣向荣起来。
因为此时的大明帝国不再是士大夫们的歌舞升平,而是整个大明的百姓都在积极地参与财富的创造。
魏国公徐文爵开始亲自带着巨款去澳门采购玻璃制品和寻觅会造玻璃的西洋人。
郑芝龙因为自己家族享有外贸免税特权,开始大规模收购菜叶和丝绸乃至瓷器,甚至直接把福建武夷山一带的数百万亩的茶地和数十万户的茶农都给高价承包了下来,许诺这些茶农只能把茶叶卖给他们郑氏指定的商铺,他们郑氏以高于市场一厘一石的价格收购,甚至还帮他们承担茶税。
杨名深自己杨家也开始大批招募工匠进行丝线纺织,甚至按照崇祯帝朱由检的建议开始成立纺织公司,提高同行业的机工的薪酬水平和实行劳务合同契约制,规定工作时间和实施加班制度,成立专门的纺织机研发机构。
杨名深这么一玩,直接吸引了大量的民间妇女走进他的纺织公司缫丝厂,迫使其他丝商也不得不提高机工待遇以求争抢到更多的人力资源。
在这个年代,还没有机械化生产,只有争抢到更多的人和制造更多的织机才能提高产量,因而一时大明出现了用工荒和织机荒,一些木匠甚至开始只制造织机以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