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姐儿这几天小腹疼的厉害,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的躺在何氏床上,背后靠着垫子,用被子但单盖着肚子。何氏怕她冻着,另准备了汤婆子,让她放被窝里暖着。

    何氏自昭姐儿十一二岁就开始给她,熬汤调养身体,养了好几年。前两年,昭姐儿就像吃顶了的铁疙瘩,别家生活差的姑娘,都早早发育了起来。就昭姐儿一直一团孩子气,个子也不见怎么长,婴儿肥也一直不退。

    这可愁坏了何氏,怀疑是不是昭姐儿十四、五岁那两年,发旱灾,受了震,于是给她找了许多食疗的方子补。

    这般补了小半年,都十六了,昭姐儿月事才来,胸脯也像吹了气,一下鼓了起来。昭姐儿像春天的柳树,长起来了,姿态纤侬。何氏才可算放了心。

    但这孩子的月事一点都不轻松,每到了那几天她肚子都疼的厉害,有时能疼的满床铺打滚。这两日,何氏就把昭姐儿拘在家里,也不让她去店铺,也不让去巡田,嘱咐她别碰凉水。

    “你日日跟着你爹忙,都没空陪陪娘。趁着这几日有空,陪着娘做些针线活吧。”何氏拿来针线篓道。

    在何氏眼里,昭姐儿的女红极差,针线都不太平整,虽说家里有张婶、喜鹊做针线,外面也有大把的成衣铺子。但以后成亲了,相公、孩子的内衫鞋袜,也是得会做的。

    恰巧她这几日,月事来了,何氏说要带她做点鞋袜,其实主要是教着她做点月事带,后面生儿育女了,也好教自己的女儿。古时女性在使用、清洁、存放月事布时极隐秘小心,甚至结婚十几年的夫君有时都不知道月事布。

    昭姐儿依照何氏要求,取来干净布做成10厘米宽的长条形状,又将中部两侧加宽。月事布两头各有一条细长的绳子,用于将月事布系在身上。正中间留一个小口袋,里面填充草木灰,有吸水、祛湿、杀菌的作用。

    何氏又嘱咐昭姐儿,月事布每次用完,就将里面的草木灰换掉,清水洗净晾干,以备下次再用。

    连做了两条月事带,昭姐儿就兴致缺缺,懒得做了,将手里的活儿,丢了一旁,让喜鹊拿了本志怪小说来读着玩儿。

    何氏看女儿躲懒,训道:“你又看这些闲书,不如再做两条。不好好做,当心我收拾你。”

    昭姐儿知道母亲疼自己,完全一副有恃无恐的泼皮无赖相,撒娇的挤到何氏身边,“唉,这不是有娘呢嘛。能者多劳,老太太好好干,昭姐儿过两天给你买糖吃。”说着,还伸手拍拍何氏胳膊,又将头枕在何氏胳膊上。

    看她这皮猴儿样,何氏也是好气又好笑。何氏无奈,只能接过昭姐儿手里的活儿,继续帮她做。

    何氏半是无奈,半是宠溺道:“谁家姑娘,像你这般大了,还不庄重。”

    何氏说罢,想想有些生气,又胳膊一用劲儿,将昭姐儿头给别开。“一边去,别拿针扎着你。”

    昭姐儿脸皮厚,吐吐舌头,笑嘻嘻的拿了书,调整好位置,躺着看书,好不惬意。

    “昭姐儿,可有喜欢的少年郎?”何氏边走线,边状似不经意的问话。

    昭姐儿今年十八了,换在别家女子,别说成亲,便是孩子都有了,这年纪算是有些耽误了。但昭姐儿这孩子主意大,前几年何氏隐晦的提过几次,都让她搪塞了过去。

    十八岁,其实在何氏和刘从义眼里,昭姐儿还是小孩儿呢。但什么年纪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是有时间的。再晚上几年,怕是有本事,有长相的好后生,都让人挑完了,没有年龄正合适的了。

    刘从义当父亲的,私下便跟何氏说了好几回,该到时间帮女儿相看适宜的男子了。这年头虽说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老两口还是想看看女儿的想法。他们现在膝下就这一个女儿,断不会让她盲婚哑嫁。若是有中意的后生,人品、才能都有,他们给掌掌眼。若是没有,全凭父母,那也必先叫女儿躲在一边观察后,中意喜欢才行。

    昭姐儿瞪圆了眼珠子,倒是没想到她娘,被她搪塞了几次,现在这般直接,单刀直入了。

    “娘,我还小呢,怎么突然提这事儿,不着急。”昭姐儿装傻充愣,她可不想这么早成亲。她大姐姐、二姐姐都成亲的早,每日不是相公便是孩子,虽说人丁兴旺,但也太闹腾了。

    “怎的早了,谁家不得想看两年?”何氏可不赞成昭姐儿的观点。

    成亲是一辈子的事,马虎不得。好儿郎不好找,父母先得四处打听,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录取。先选几个,刘从义在外走动便宜,先看少年郎人品如何,家境如何?自己再去细细打听,其父母如何,妯娌如何,家风如何?

    然后让昭姐儿躲在暗处,看看是否喜欢。若不喜欢,自然得重新相看。就是喜欢,那还得相看两年,日久见人心,看看小伙子是不是真的表里如一。

    何氏给昭姐儿这般如此道来,成亲也得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

    昭姐儿听得头都大了,“所以呢?”

    昭姐儿见她娘都说的这般直白了,怕是她爹娘两人,已有了一些打算,心中有了人选。

    何氏试探的说:“我和你爹爹,觉得咱们村肖家不错。”

    这是刘从义和何氏,商量许久的结果。

    昭姐儿咋舌,“肖家,经常来咱家帮工的那个肖家?”

    肖家在刘家村是外来户,却是人丁大户,一家九口人,光儿子就有四个,儿子多,没人敢欺负。且肖阿爹老实本分,因是外迁来的人家,只有三亩薄田,地少人多,肖阿爹便常常领着四个儿子,在同村的富户家里打些短工。

    因是近邻,且刘从义十分喜欢肖家的老实本份,故是最常雇佣他们的人。那肖家阿爹自然对刘家也是十分的感激。

    刘从义看上肖家人丁兴旺,想招个上门女婿,常跟肖家阿爹玩笑着说要结个儿女亲家。肖阿爹家儿子多,地少,心里也觉得这对儿子来说是条出路。

    但早些年肖家因家贫,担心自己儿子配不上富户人家的闺女,肖阿爹虽有心答应,也只当是玩笑话。

    后来那年旱灾,缺衣少食,说是不知在哪儿得了只鸡,开个荤。哪知是只瘟鸡,肖家遭了大难,全家染了流感,其他人扛过来了,肖阿爹身子弱,那年便去了。两家做儿女亲家的事,就更搁置起来了。

    刘从义因想着肖阿爹当年的情义,也时常周济着肖家。只是,别看肖宝栓人小,心气儿却高,断不肯白受着刘家的恩惠,故而常常过来帮衬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刘从义就更喜欢这小子了,让何氏先私下问问女儿怎么想的。

    何氏答道:“就是那肖家。”

    昭姐儿心里咯噔一声,难不成因为自己以前老糊弄她爹娘,她爹娘都学会先斩后奏了,难道都给她把婚事订了。

    “你跟爹商量好了,同他家通过气了?”

    昭姐儿有些生气,再怎么说这也是自己的终身大事,便是古语有云,父母之命,也该问问她的意见才是。

    何氏翻个白眼,这丫头想什么呢。

    “还没有,爹娘想先问问你的意见,再去探你肖婶的口风。”何氏哪儿能红头白脸的先去问肖家。

    昭姐儿这才把心放到肚子里。

    这些年,昭姐儿城里,村里两头跑,肖宝栓她也会偶尔见到,是个踏实能干的人。庄稼地里的一把能手,不仅把自家的三亩薄产整得有模有样,还常常在各家打些短工贴补家用。这些年肖家在他的手上也渐渐有了些起色。前些日子把村东老李头家的那五亩地给盘了下来,加上他爹传给他的那三亩地,在刘家村也该算是个小富户了。

    “这孩子模样长得也周正。这些年又跟着你爹学了不少地里的东西,谁家地里出了什么毛病,他都能帮得上手,是个热心肠。”何氏中意肖家的知根知底。

    昭姐儿只怕是她爹娘想的太容易了,“入赘咱家,肖婶能同意?”

    “这自不用你管,双方选择,成与不成,自然要问问再说。”何氏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家女儿长得漂亮,识文断字,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自家又薄有资产,断没有让人拒绝的道理。

    “那便凭爹娘,你们做主吧。”昭姐儿只怕她爹娘的主意要落空,这年头只有吃不上饭的人家,才上别人家当上门女婿。

    肖家虽然人多,吃食紧张,但都是壮劳力呀,再挨个两年,全家就好过了。肖宝栓又是家里最聪明的,隐隐已经有了家里有事,哥哥嫂嫂都要他拿主意的势头。谁家会让家里的顶梁柱,出门去入赘呢。

    加上肖宝栓农活做的好,大家都夸他弄过的地,就跟拜过土地爷似的,长得比全村都好。肖宝栓的名气,都传到隔壁王家村了,听说有好几户人家正在托媒拉纤,要把女儿嫁给他呢。

    入赘刘家,肖宝栓八成是不会愿意的,肖婶八成也是不愿意的,只希望她爹娘最后不要太失望才好。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执子手不相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半山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29章 第二十八章-执子之手不离不弃意思,执子手不相离,笔趣阁并收藏执子手不相离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