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商成说这幅单字中堂的来历已经模糊混淆,众人都在心中大叹遗憾。他们都听说过前任燕山卫牧凭一本《六三贴》而脱罪的事,忍不住就感慨商成的好运气。特别是叶巡他们这些京官,更是羡慕不已。自从十九年年底张朴二度拜相,立刻就大刀阔斧推行“先南后北”方略,先是三省六部调整,然后是东西两京和江南两路官员调换,紧接着兵部侍郎曹章因事罢黜、吏部侍郎潘涟降级外调、户部尚书方仲被参停职……一连串的人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中间还牵扯着十九年草原大败责任追索和萧坚复出,显见朝廷里南北之争已经是愈演愈烈。时下南进派虽然大占上风,可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又有谁能说得清楚?远了不题,就眼前的燕山卫和商瞎子,便是如今局面扑朔迷离的明证!上京的南北两派还没争出结果,燕山卫已经和突竭茨在草原上大打出手,谁又能说这只是商瞎子不知深浅的擅自举动?没有兵部和军方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没有宰相公廨的默许,没有中原源源不断输送的粮草,燕山拿什么出兵?所有这些事,都不能不让人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可越是琢磨推敲,就越觉得其中奥妙深不可测,将来的局势进展难以把握无法预料。在如此微妙的关头,有一幅稀罕的书画真迹傍身,可是比什么都稳妥……
众人又围着中堂观摩了一阵,看朱宣坐下,也就各自归座。
朱宣清咳了一声,说:“今天来拜望商公……”商成马上在座椅里一欠身,说:“不敢当。”朱宣点了下头,等商成坐了,继续说道,“……今天来拜望商公,倒是没有什么要事。朝廷遣我等来燕州,主要是为霍士其霍将军前番在端州的那番处置。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查勘,眼下诸事已毕,其中详细已经呈文三省,由朝廷来定夺。眼下我等在燕州盘桓,也是在等朝廷的公文。”
他如此说话,几个抚膝端坐的燕山文武脸上虽然没什么,眼角眉梢却都流露出喜色。
叶巡却实在是坐不住了。听了朱宣的头一句话,他便知道要糟糕。这个老夫子没做过什么实务,根本就不知道官场上说话的技巧,开口“没什么要紧事”,闭口“勘察事毕”,这不是生生让别人拿把柄么?事情都勘察完了,他们再跑来寻燕山卫的过错与不是,这就是“无事生非”;他们没事找事,那就是“擅自主张插手地方政务”!凭这一条理由,商瞎子心情好就见一面周旋几句,心情不好的话,那多余的话都不用说,区区一句“窒碍地方”,就能让他们几个京官全部灰溜溜地滚回上京……眼看商成满面笑容就要开口搭腔,这个时候他也顾不上什么官场礼仪上下分别,急忙插嘴说道:“朱大人率我等驻留燕州,也不仅为端州一案。除了等朝廷定夺之外,另外还有几桩事,须得劳请商督当面解惑。”
陆寄等人一起侧目叶巡。要不是郭表使劲拽了一把,张绍已经要跳起来狠狠地质问:上官说话,你叶巡插什么嘴?还要不要脸面了?
商成看了一眼朱宣,朱宣却端起茶盏喝水,便转过脸凝视着叶巡问:“那,叶大人有什么事要问我?”
朱宣倒没听出商成话里别有的意味,若无其事地放下茶盏;叶巡的心里却是一清二楚。他早就知道这年青提督不是易与之辈,却不知道是如此难以对付一一轻飘飘一句话,同时令他和朱宣两个人难堪;高僧谈禅打机锋也不过如此,亏这个还俗和尚临时之间能想得出来!他朝朱宣拱下手,再对商成说:“倒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只是我们心头一直不甚明了,所以不得不找商督当面询问。”他顿了顿。看商成望着他就是不答腔,只好自己继续说下去,“前月草原撤退时,商督曾在莫干下令,将粮草军械甲衣帐篷等一应军资遗留在莫干寨中,不知道是否果有此事?”
商成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是有这么件事。”
“不知商督还能不能记起当时存留在莫干的各项军资到底是多少?”
商成一时不明白叶巡盘问这事是出于什么目的,而且这些损耗他也在给朝廷的上书有明细汇报,所以也就没有多想,说道:“各种粮食大约是一千多石,干草一千三百余束,甲衣大约是九百套上下……”他记性好,掰着指头把当时遗留在莫干寨的几大项重要军资说了个大概,末了说道,“……基本上就是这些,相差不会太大。另外,各部撤退时为了加快行军,还丢弃了一些破损的刀枪盔甲和缴获;具体的数据我记不上了。不过卫府应该有这方面的详细记录,叶大人需要的话,可以去那里查当时的帐册。”说到这里,他才看见张绍郭表都在给自己拼命地递眼色,陆寄狄栩也是脸色严肃。
他楞了一下。什么意思?
叶巡又问:“商督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而把如此众多的军资留在莫干呢?”
商成怔住了。这姓叶的果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商督下令时,有没有考虑过,如此众多的军资遗留在莫干,要是都落在突竭茨人手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点走神的商成一下就被叶巡的话逗笑了:“这些东西没落在突竭茨人手里的话,还会落在谁的手里?”
陆寄他们已经急得快跺脚了。要不是叶巡的钦差身份,又是代表朝廷在询问商成,他们肯定要跳起来替商成辩解。这个商子达!如此紧要当口他还竟然还有心思说笑!他难道到现在都没听出来,这姓叶是在给他下圈套么?“谬令资敌”,这两条罪名他担得起么?
叶巡眼睛里已经隐隐有了笑意,再问道:“我记得卫府案卷中有记载,商督下令是在四月十一日未时下令撤退,十二日卯时最后一支队伍退出莫干寨,其间整整八个时辰,商督都没有下令焚烧粮草销毁军资。是这样吧?”
商成端起茶碗喝了口水,淡淡地说道看]书就你记得不错。”
叶巡耷拉下眼睑,慢慢说道:“看了案卷,我想了很久,可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整整八个时辰里,商督一直都不下令焚烧粮草销毁军资?不仅不下命令,还三令五申再三强调不许任何人烧毁军资一一其中深意,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商成呵呵一笑,乜叶巡一眼说:“叶大人是文官,不通晓军务,这事想不明白也很平常。”他仰起脸回忆着说道,“记得回到留镇之后,我就给兵部和三省呈递了陈文,详细记述了这次出兵的前后经过,其中也仔细解释了莫干撤退时下令不许焚烧粮草的缘由。一一真大人看过那份陈文吧?”
真芗当然看过商成的陈文;但这时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他有点厌烦叶巡;不是因为政见也不是因为政务,就是纯粹地讨厌这个人;所以前几天叶巡找他问起这个事情时,他还点头肯定了叶巡的想法一一就用不烧粮草来对付商成;他是一心想看着叶巡栽个大跟头。因此他马上摇头说:“我那几天在澧源大营公干,没有见到商督的陈文。”
商成深深地凝望了他一眼。他却没事人一样偏过头,和旁边的常秀小声交谈起来。
真芗的话其实谬误百出。他是左侍郎,兵部第二号实权人物,别说是到京畿左近的澧源大营公干,就是跑得再远一点,兵部也会立刻派人把商成的陈文抄送到他手里。可叶巡竟然没想透这一点,兀自不依不饶地说下去:“……那可是一千多石粮食。从中原运到燕山,又从燕山输送到莫干,要耗费多少人工畜力,就这样白白地拱手送给突竭茨人。我实在是想不通,商督为什么会这样做。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啊……”说着满面戚容摇头嗟叹,显然是感慨莫名。
看着他的可笑模样,商成忍不住噗嗤一笑,说道:“叶大人,你要用这事挑我的错,可是拿错把柄了。”他没理会叶巡满脸的错愕与不忿,停了停,说道,“四月十一日我下令撤军的当天,莫干至鹿河一线的敌我形势是这样的:在莫干西边二十里的黑水河西岸,有突竭茨的阿勒古五部以及莫干残敌的大部,总计一万六千人;在莫干寨北面,是莫干残敌一部和黑水城的援军,大约有三千人马;在莫干东面的白狼山里,有东庐谷王带领的四千大帐兵……”
张绍插言说道:“我补充一点,当时在白狼山里不止东庐谷王的四千大帐兵。根据左军十天前送来的情报,他们审问过俘虏,东庐谷王向西驰援莫干时,随同行动的还有山左四部的五千精锐部族兵。”又对商成说,“在鹿河抓到的俘虏也证明了这一点。”
商成咧着嘴咕哝了一句难听话,继续说下去:“……在白狼谷里是九千突竭茨人;从莫干向南到鹿河老营,还游荡着大约一千五百到两千的残敌。敌人总计是三万人。而我军当时在莫干能作战的士卒不到八千,既要分别扼守六十里战线上的黑水、莫干和白狼山口三个重要支撑点,还要维护交通和粮道。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敢烧粮草军资吗?”
叶巡梗着脖子质问:“为什么不敢?八个时辰,足以把粮食烧得一颗不剩!”
商成彻底没话可说了。他把叶巡瞪了半天,才苦笑着说道:“叶大人,在三万突竭茨人包围之下撤退,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让敌人警觉一一焚烧粮草便无异于发信号告诉敌人,我们正在撤退。那种情形下,我敢烧粮草吗?”
“有何不敢?”
商成本来还想和叶巡好好地讲道理,可叶巡一副鸡蛋里挑骨头的油盐不进模样确实把他惹火了。他终究没能忍住心头一蹿一蹿的火苗,沉了声音说道:“叶大人,你不懂军事,我也不想和你废话。再说,你也没权利过问燕山军务。”他扫了一眼额头上青筋爆起满脸青白的叶巡。“别激动!我说的是实话。你是户部侍郎,奉令勘察端州李慎案,要过问我在军事上的布置,就是越权。”他瞪视着叶巡:别忘了,燕州城里就有御史,我尽可以告你个“干扰地方政令”的罪名!我是不会把你怎么样,但有的是拿这个把柄收拾你的人!
叶巡鼓了眼珠子还准备反驳,忽然想到了什么,气势一下就馁了,便坐在座椅里不开腔。
既然叶巡退缩,商成也就不为已甚,缓和下口气继续说道:“当然,叶大人在户部做事,心疼民伕劳苦、心疼粮草甲衣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可您也要想想,当时在莫干有七千士卒,两千伤号,还有三千多军匠民伕,要想不惊动敌人就静悄悄地撤退,确实是千难万难。就是现在回想起当时的事,我也是后怕不已。一一叶大人您说,在那种情形之下,我敢不敢烧粮草?”
这种情形下,叶巡除了点头还能做什么?他说:“商督所言,似乎确有道理。”
见叶巡碰了个灰头土脸,陆寄他们都是心头大定。几个京官,大儒朱宣不通实务,常秀是个文人,真芗算是大半个自己人,就是叶巡性子倔强不容易对付。现在叶巡被商成收拾得服软,四个钦差登门的事就差不多了结了。陆寄站起来,笑呵呵给众人的碗盏里都续上茶汤,正想说两句把话题转到旁边,一直默不作声的朱宣突然说道:
“商督,前段时间朝廷颁布的《再劝农桑文》,你看过没有?”
商成点了点头。这份公文他三月在草原上就收到了,五月里为避嫌疑巡视燕中北时又看过一回,要点是“天子亲耕”、“民耕为重”和“尊本镇浮”三条。内容更是平常,就是告诉大家,每年春天二月农作初兴的时候,天子都会祭祀后稷,然后亲自下田扶犁,所以大家都要以天子为榜样努力耕作,千万不要浮躁不要舍本求末,忘记了农人的根基是在土地上;另外还包含一些耕作常识,比如“治田在深耕浅种,深耕则力厚,浅种则发疾”,要不就是号召施肥的“收蓄粪壤,则土膏肥美”,还有一些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比如和睦邻里孝顺长辈之类的话……
总之,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公文,他没看出什么特别值得留意的地方。途中还听说了一些朝廷要重新稽查丈量土地和新开赋税的传言和议论,他也不大在意。在他看来,大赵立国一百余年,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很平常;而国家通过政策调整与行政手段来遏制土地集中的势头、缓和因为土地集中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这也很正常;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再说,土地兼并的现象在燕山境内并不算很严重,大面积的土地集中极少一一整个燕山至今都没有朝廷嘉奖的“千顷田”大地主,这就是证明;主佃闹纠纷的事也不常见,所以他不担心这方面会出什么纰漏。至于劝农劝桑一一劝桑是不用想了,燕山没有条件发展桑蚕业;而劝农的问题在燕山实际上就是个水的问题。解决了灌溉用水,不用劝,老百姓自己就会去种粮食开荒地。所以他和陆寄早就有商量,无论卫署的财政无何紧张,这两年也务必要保证水利上的投入,特别是象燕水河上逐级围堰引水、造福沿河六七个县这样的大水工,哪怕从牙缝里抠钱,也要想办法争取早日完工……
朱宣耷拉着眼皮,也没看商成,不紧不慢继续说道:“但五月里我来燕山,沿途走过好几个县,各县的劝农似乎并不如何得力。”
商成不知道朱宣他们来燕山时走的是哪条路线,就问他:“老大人说的各县,到底是哪几个县?”同时他也在心里嘀咕,到底是哪个县会如此不给自己长脸面。
“敦安县,就是其中一例。”
商成惊讶地张大了嘴。他连忙问朱宣:“老大人没记错,确乎是敦安县?”
“确是敦安。”朱宣很不满意地横了商成一眼。他虽然年高,但还不至于老到糊涂的地步!
商成半天都没言语。他也不想说话。朱宣说哪里劝农不力他都有可能相信,惟独敦安不可能!他刚刚才从敦安回来,对那里的情形一清二楚!敦安去年是什么光景,现在又是什么光景?敦安现在的县令,就是以前的燕州州学副教谕欧阳止,当初那么风流倜傥的一个人,去敦安才一年时间,黑瘦得他完全认不出来了一一这也叫“劝农不力”?叶巡是南进派的代表人物,挑剔自己的错误还可以理解;可他完全不能理解朱宣的所作所为作!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个不怎么参与政治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儒朱宣居然会因为南北之争而罔顾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这实在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他还没说话,狄栩先开口了:“朱大人,下官这个人鲁莽,有时候说话不知深浅,大人勿怪。我只想请问朱大人,您说敦安县劝农不力,有何凭证?”他的话音刚落,陆寄也硬邦邦地说道:“朱大人,据我所知,敦安县令欧阳止自上任之后,日夜勤勉政务,今年敦安春耕田亩比常年高出两成有余一一这也叫‘劝农不力’?”
朱宣反唇相讥,问道:“《再劝农桑文》中有言,深耕须二尺二寸,敦安一县,有几处田亩能做到?土地须反复深耕碎耙,不许一处不深,不许留一块密实粗泥,敦安有几处田亩能做到?《再劝农桑文》还有言,土地须分为二,一耕一闲,少实狭收,敦安有没有做到?”
狄栩和陆寄登时不说话了。他们没去下面,具体的情况并不摸底,朱宣的问题一个都回答不上;而且他们这辈子也没真正务过农,想反驳朱宣也无从驳起。
商成接过话,说:“朱大人,我记得《再劝农桑文》里有这么一句,‘收蓄粪壤,户户山积,一则市井间可扫拾无遗,二则使土膏肥美,稻根耐旱,米粒精壮”是吧?”
朱宣点了点头。这《再劝农桑文》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是他几次出任地方劝农使的经验之谈,当然记得清清楚楚。
商成问道:“这里面说的稻子大米,讲的是江南地方吧?”
朱宣再点头。
“朱大人是大儒,当然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了,”商成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记得原话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就是我想说的话一一水土不同。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所以土地可以深耕细作。但是我们燕山不一样。首先,我们无法深耕。燕山和江南不同,和中原也不同,在耕作深度超过一定之后,下面的就是生土而不是熟土,土地肥力更差,而且不能保水一一灌溉水源一直是我们燕山农业的大问题。所以我们鼓励取客土一一就是用河滩泥、粪壤和本地土混合,以增加土壤肥效。其次,你提到细作。这个我们正在想办法改变人们的耕作习惯。但您要知道,粗放式耕种是地区性的传统,是几百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想立刻去纠正和改善,我只能说:它很难,非常难,要花很长时间,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但是我们并没有坐下来等它自己发生变化,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事……第三,你提到土地的轮换耕种。这一点我并不赞成,所以就让牧府在推行《再劝农桑文》,把这一条删减掉,或者不刻意去强调……”
朱宣冷冷地说:“一耕一休,地力才能发挥到最大。这一点,我在江南时就有过明证。”
“我相信你在江南做过试验,而且还取得成功了。”商成诚恳地说。他现在已经看清楚了,朱老先生并不是因为什么南北之争而和燕山卫署过不去,而是确确实实想着劝桑和劝农,是真心真意地为老百姓好一一虽然他的某些想法很不切实际。“但是我还是要说,这行不通。”
朱宣冷冰冰地望着他,等他说下去。
“……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前提一一”商成说,“一一有充分保障的粮食产量和充裕的粮食储备。我问您,我们的粮食足够吃吗?”他抬起断自己的话。“我不是说您家里的粮食够吃不够吃,也不是问我们在座的人谁家里的粮食够吃不够吃,我是问,我们国家……我们大赵所有人的粮食够不够吃。有没有人在挨饿?有没有人家在吃高粱杂菜叶团子?有没有人连菜团子都吃不上、吃不饱?”
朱宣不说话了。这个问题显然不用他来回答。就是在他自己家里,下人和请的帮佣们也不可能顿顿都吃白米饭,也要吃菜团子……
“就是因为粮食不能确切地保障,所以我认为,土地休耕是无法推广的。假如要强硬推广,后果只能是不堪设想。我可不是在危言耸听!硬性推行这个办法,最后必然会酿出大祸!土地休耕,轮换耕种的办法的确是好,但是它必须建立在四个前提条件之下:一是粮食有保障;二是单位面积产量有保证;三是生产技术足够先进;四是有足够的储存及运输手段,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有广阔的市场一一四者缺一不可。可这些我们现在都不具备。所以绝对不能推行休耕。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让每个人都吃饱一一显然,这一条我们都还没有做到……”
在商成说完这番话以后,正屋里很长时间都是一片寂静。
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在思考。
至于他们都在思考些什么样的问题,那就只能去问他们自己了……
众人又围着中堂观摩了一阵,看朱宣坐下,也就各自归座。
朱宣清咳了一声,说:“今天来拜望商公……”商成马上在座椅里一欠身,说:“不敢当。”朱宣点了下头,等商成坐了,继续说道,“……今天来拜望商公,倒是没有什么要事。朝廷遣我等来燕州,主要是为霍士其霍将军前番在端州的那番处置。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查勘,眼下诸事已毕,其中详细已经呈文三省,由朝廷来定夺。眼下我等在燕州盘桓,也是在等朝廷的公文。”
他如此说话,几个抚膝端坐的燕山文武脸上虽然没什么,眼角眉梢却都流露出喜色。
叶巡却实在是坐不住了。听了朱宣的头一句话,他便知道要糟糕。这个老夫子没做过什么实务,根本就不知道官场上说话的技巧,开口“没什么要紧事”,闭口“勘察事毕”,这不是生生让别人拿把柄么?事情都勘察完了,他们再跑来寻燕山卫的过错与不是,这就是“无事生非”;他们没事找事,那就是“擅自主张插手地方政务”!凭这一条理由,商瞎子心情好就见一面周旋几句,心情不好的话,那多余的话都不用说,区区一句“窒碍地方”,就能让他们几个京官全部灰溜溜地滚回上京……眼看商成满面笑容就要开口搭腔,这个时候他也顾不上什么官场礼仪上下分别,急忙插嘴说道:“朱大人率我等驻留燕州,也不仅为端州一案。除了等朝廷定夺之外,另外还有几桩事,须得劳请商督当面解惑。”
陆寄等人一起侧目叶巡。要不是郭表使劲拽了一把,张绍已经要跳起来狠狠地质问:上官说话,你叶巡插什么嘴?还要不要脸面了?
商成看了一眼朱宣,朱宣却端起茶盏喝水,便转过脸凝视着叶巡问:“那,叶大人有什么事要问我?”
朱宣倒没听出商成话里别有的意味,若无其事地放下茶盏;叶巡的心里却是一清二楚。他早就知道这年青提督不是易与之辈,却不知道是如此难以对付一一轻飘飘一句话,同时令他和朱宣两个人难堪;高僧谈禅打机锋也不过如此,亏这个还俗和尚临时之间能想得出来!他朝朱宣拱下手,再对商成说:“倒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只是我们心头一直不甚明了,所以不得不找商督当面询问。”他顿了顿。看商成望着他就是不答腔,只好自己继续说下去,“前月草原撤退时,商督曾在莫干下令,将粮草军械甲衣帐篷等一应军资遗留在莫干寨中,不知道是否果有此事?”
商成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是有这么件事。”
“不知商督还能不能记起当时存留在莫干的各项军资到底是多少?”
商成一时不明白叶巡盘问这事是出于什么目的,而且这些损耗他也在给朝廷的上书有明细汇报,所以也就没有多想,说道:“各种粮食大约是一千多石,干草一千三百余束,甲衣大约是九百套上下……”他记性好,掰着指头把当时遗留在莫干寨的几大项重要军资说了个大概,末了说道,“……基本上就是这些,相差不会太大。另外,各部撤退时为了加快行军,还丢弃了一些破损的刀枪盔甲和缴获;具体的数据我记不上了。不过卫府应该有这方面的详细记录,叶大人需要的话,可以去那里查当时的帐册。”说到这里,他才看见张绍郭表都在给自己拼命地递眼色,陆寄狄栩也是脸色严肃。
他楞了一下。什么意思?
叶巡又问:“商督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而把如此众多的军资留在莫干呢?”
商成怔住了。这姓叶的果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商督下令时,有没有考虑过,如此众多的军资遗留在莫干,要是都落在突竭茨人手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点走神的商成一下就被叶巡的话逗笑了:“这些东西没落在突竭茨人手里的话,还会落在谁的手里?”
陆寄他们已经急得快跺脚了。要不是叶巡的钦差身份,又是代表朝廷在询问商成,他们肯定要跳起来替商成辩解。这个商子达!如此紧要当口他还竟然还有心思说笑!他难道到现在都没听出来,这姓叶是在给他下圈套么?“谬令资敌”,这两条罪名他担得起么?
叶巡眼睛里已经隐隐有了笑意,再问道:“我记得卫府案卷中有记载,商督下令是在四月十一日未时下令撤退,十二日卯时最后一支队伍退出莫干寨,其间整整八个时辰,商督都没有下令焚烧粮草销毁军资。是这样吧?”
商成端起茶碗喝了口水,淡淡地说道看]书就你记得不错。”
叶巡耷拉下眼睑,慢慢说道:“看了案卷,我想了很久,可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整整八个时辰里,商督一直都不下令焚烧粮草销毁军资?不仅不下命令,还三令五申再三强调不许任何人烧毁军资一一其中深意,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商成呵呵一笑,乜叶巡一眼说:“叶大人是文官,不通晓军务,这事想不明白也很平常。”他仰起脸回忆着说道,“记得回到留镇之后,我就给兵部和三省呈递了陈文,详细记述了这次出兵的前后经过,其中也仔细解释了莫干撤退时下令不许焚烧粮草的缘由。一一真大人看过那份陈文吧?”
真芗当然看过商成的陈文;但这时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他有点厌烦叶巡;不是因为政见也不是因为政务,就是纯粹地讨厌这个人;所以前几天叶巡找他问起这个事情时,他还点头肯定了叶巡的想法一一就用不烧粮草来对付商成;他是一心想看着叶巡栽个大跟头。因此他马上摇头说:“我那几天在澧源大营公干,没有见到商督的陈文。”
商成深深地凝望了他一眼。他却没事人一样偏过头,和旁边的常秀小声交谈起来。
真芗的话其实谬误百出。他是左侍郎,兵部第二号实权人物,别说是到京畿左近的澧源大营公干,就是跑得再远一点,兵部也会立刻派人把商成的陈文抄送到他手里。可叶巡竟然没想透这一点,兀自不依不饶地说下去:“……那可是一千多石粮食。从中原运到燕山,又从燕山输送到莫干,要耗费多少人工畜力,就这样白白地拱手送给突竭茨人。我实在是想不通,商督为什么会这样做。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啊……”说着满面戚容摇头嗟叹,显然是感慨莫名。
看着他的可笑模样,商成忍不住噗嗤一笑,说道:“叶大人,你要用这事挑我的错,可是拿错把柄了。”他没理会叶巡满脸的错愕与不忿,停了停,说道,“四月十一日我下令撤军的当天,莫干至鹿河一线的敌我形势是这样的:在莫干西边二十里的黑水河西岸,有突竭茨的阿勒古五部以及莫干残敌的大部,总计一万六千人;在莫干寨北面,是莫干残敌一部和黑水城的援军,大约有三千人马;在莫干东面的白狼山里,有东庐谷王带领的四千大帐兵……”
张绍插言说道:“我补充一点,当时在白狼山里不止东庐谷王的四千大帐兵。根据左军十天前送来的情报,他们审问过俘虏,东庐谷王向西驰援莫干时,随同行动的还有山左四部的五千精锐部族兵。”又对商成说,“在鹿河抓到的俘虏也证明了这一点。”
商成咧着嘴咕哝了一句难听话,继续说下去:“……在白狼谷里是九千突竭茨人;从莫干向南到鹿河老营,还游荡着大约一千五百到两千的残敌。敌人总计是三万人。而我军当时在莫干能作战的士卒不到八千,既要分别扼守六十里战线上的黑水、莫干和白狼山口三个重要支撑点,还要维护交通和粮道。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敢烧粮草军资吗?”
叶巡梗着脖子质问:“为什么不敢?八个时辰,足以把粮食烧得一颗不剩!”
商成彻底没话可说了。他把叶巡瞪了半天,才苦笑着说道:“叶大人,在三万突竭茨人包围之下撤退,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让敌人警觉一一焚烧粮草便无异于发信号告诉敌人,我们正在撤退。那种情形下,我敢烧粮草吗?”
“有何不敢?”
商成本来还想和叶巡好好地讲道理,可叶巡一副鸡蛋里挑骨头的油盐不进模样确实把他惹火了。他终究没能忍住心头一蹿一蹿的火苗,沉了声音说道:“叶大人,你不懂军事,我也不想和你废话。再说,你也没权利过问燕山军务。”他扫了一眼额头上青筋爆起满脸青白的叶巡。“别激动!我说的是实话。你是户部侍郎,奉令勘察端州李慎案,要过问我在军事上的布置,就是越权。”他瞪视着叶巡:别忘了,燕州城里就有御史,我尽可以告你个“干扰地方政令”的罪名!我是不会把你怎么样,但有的是拿这个把柄收拾你的人!
叶巡鼓了眼珠子还准备反驳,忽然想到了什么,气势一下就馁了,便坐在座椅里不开腔。
既然叶巡退缩,商成也就不为已甚,缓和下口气继续说道:“当然,叶大人在户部做事,心疼民伕劳苦、心疼粮草甲衣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可您也要想想,当时在莫干有七千士卒,两千伤号,还有三千多军匠民伕,要想不惊动敌人就静悄悄地撤退,确实是千难万难。就是现在回想起当时的事,我也是后怕不已。一一叶大人您说,在那种情形之下,我敢不敢烧粮草?”
这种情形下,叶巡除了点头还能做什么?他说:“商督所言,似乎确有道理。”
见叶巡碰了个灰头土脸,陆寄他们都是心头大定。几个京官,大儒朱宣不通实务,常秀是个文人,真芗算是大半个自己人,就是叶巡性子倔强不容易对付。现在叶巡被商成收拾得服软,四个钦差登门的事就差不多了结了。陆寄站起来,笑呵呵给众人的碗盏里都续上茶汤,正想说两句把话题转到旁边,一直默不作声的朱宣突然说道:
“商督,前段时间朝廷颁布的《再劝农桑文》,你看过没有?”
商成点了点头。这份公文他三月在草原上就收到了,五月里为避嫌疑巡视燕中北时又看过一回,要点是“天子亲耕”、“民耕为重”和“尊本镇浮”三条。内容更是平常,就是告诉大家,每年春天二月农作初兴的时候,天子都会祭祀后稷,然后亲自下田扶犁,所以大家都要以天子为榜样努力耕作,千万不要浮躁不要舍本求末,忘记了农人的根基是在土地上;另外还包含一些耕作常识,比如“治田在深耕浅种,深耕则力厚,浅种则发疾”,要不就是号召施肥的“收蓄粪壤,则土膏肥美”,还有一些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比如和睦邻里孝顺长辈之类的话……
总之,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公文,他没看出什么特别值得留意的地方。途中还听说了一些朝廷要重新稽查丈量土地和新开赋税的传言和议论,他也不大在意。在他看来,大赵立国一百余年,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很平常;而国家通过政策调整与行政手段来遏制土地集中的势头、缓和因为土地集中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这也很正常;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再说,土地兼并的现象在燕山境内并不算很严重,大面积的土地集中极少一一整个燕山至今都没有朝廷嘉奖的“千顷田”大地主,这就是证明;主佃闹纠纷的事也不常见,所以他不担心这方面会出什么纰漏。至于劝农劝桑一一劝桑是不用想了,燕山没有条件发展桑蚕业;而劝农的问题在燕山实际上就是个水的问题。解决了灌溉用水,不用劝,老百姓自己就会去种粮食开荒地。所以他和陆寄早就有商量,无论卫署的财政无何紧张,这两年也务必要保证水利上的投入,特别是象燕水河上逐级围堰引水、造福沿河六七个县这样的大水工,哪怕从牙缝里抠钱,也要想办法争取早日完工……
朱宣耷拉着眼皮,也没看商成,不紧不慢继续说道:“但五月里我来燕山,沿途走过好几个县,各县的劝农似乎并不如何得力。”
商成不知道朱宣他们来燕山时走的是哪条路线,就问他:“老大人说的各县,到底是哪几个县?”同时他也在心里嘀咕,到底是哪个县会如此不给自己长脸面。
“敦安县,就是其中一例。”
商成惊讶地张大了嘴。他连忙问朱宣:“老大人没记错,确乎是敦安县?”
“确是敦安。”朱宣很不满意地横了商成一眼。他虽然年高,但还不至于老到糊涂的地步!
商成半天都没言语。他也不想说话。朱宣说哪里劝农不力他都有可能相信,惟独敦安不可能!他刚刚才从敦安回来,对那里的情形一清二楚!敦安去年是什么光景,现在又是什么光景?敦安现在的县令,就是以前的燕州州学副教谕欧阳止,当初那么风流倜傥的一个人,去敦安才一年时间,黑瘦得他完全认不出来了一一这也叫“劝农不力”?叶巡是南进派的代表人物,挑剔自己的错误还可以理解;可他完全不能理解朱宣的所作所为作!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个不怎么参与政治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儒朱宣居然会因为南北之争而罔顾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这实在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他还没说话,狄栩先开口了:“朱大人,下官这个人鲁莽,有时候说话不知深浅,大人勿怪。我只想请问朱大人,您说敦安县劝农不力,有何凭证?”他的话音刚落,陆寄也硬邦邦地说道:“朱大人,据我所知,敦安县令欧阳止自上任之后,日夜勤勉政务,今年敦安春耕田亩比常年高出两成有余一一这也叫‘劝农不力’?”
朱宣反唇相讥,问道:“《再劝农桑文》中有言,深耕须二尺二寸,敦安一县,有几处田亩能做到?土地须反复深耕碎耙,不许一处不深,不许留一块密实粗泥,敦安有几处田亩能做到?《再劝农桑文》还有言,土地须分为二,一耕一闲,少实狭收,敦安有没有做到?”
狄栩和陆寄登时不说话了。他们没去下面,具体的情况并不摸底,朱宣的问题一个都回答不上;而且他们这辈子也没真正务过农,想反驳朱宣也无从驳起。
商成接过话,说:“朱大人,我记得《再劝农桑文》里有这么一句,‘收蓄粪壤,户户山积,一则市井间可扫拾无遗,二则使土膏肥美,稻根耐旱,米粒精壮”是吧?”
朱宣点了点头。这《再劝农桑文》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是他几次出任地方劝农使的经验之谈,当然记得清清楚楚。
商成问道:“这里面说的稻子大米,讲的是江南地方吧?”
朱宣再点头。
“朱大人是大儒,当然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了,”商成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记得原话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就是我想说的话一一水土不同。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所以土地可以深耕细作。但是我们燕山不一样。首先,我们无法深耕。燕山和江南不同,和中原也不同,在耕作深度超过一定之后,下面的就是生土而不是熟土,土地肥力更差,而且不能保水一一灌溉水源一直是我们燕山农业的大问题。所以我们鼓励取客土一一就是用河滩泥、粪壤和本地土混合,以增加土壤肥效。其次,你提到细作。这个我们正在想办法改变人们的耕作习惯。但您要知道,粗放式耕种是地区性的传统,是几百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想立刻去纠正和改善,我只能说:它很难,非常难,要花很长时间,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但是我们并没有坐下来等它自己发生变化,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事……第三,你提到土地的轮换耕种。这一点我并不赞成,所以就让牧府在推行《再劝农桑文》,把这一条删减掉,或者不刻意去强调……”
朱宣冷冷地说:“一耕一休,地力才能发挥到最大。这一点,我在江南时就有过明证。”
“我相信你在江南做过试验,而且还取得成功了。”商成诚恳地说。他现在已经看清楚了,朱老先生并不是因为什么南北之争而和燕山卫署过不去,而是确确实实想着劝桑和劝农,是真心真意地为老百姓好一一虽然他的某些想法很不切实际。“但是我还是要说,这行不通。”
朱宣冷冰冰地望着他,等他说下去。
“……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前提一一”商成说,“一一有充分保障的粮食产量和充裕的粮食储备。我问您,我们的粮食足够吃吗?”他抬起断自己的话。“我不是说您家里的粮食够吃不够吃,也不是问我们在座的人谁家里的粮食够吃不够吃,我是问,我们国家……我们大赵所有人的粮食够不够吃。有没有人在挨饿?有没有人家在吃高粱杂菜叶团子?有没有人连菜团子都吃不上、吃不饱?”
朱宣不说话了。这个问题显然不用他来回答。就是在他自己家里,下人和请的帮佣们也不可能顿顿都吃白米饭,也要吃菜团子……
“就是因为粮食不能确切地保障,所以我认为,土地休耕是无法推广的。假如要强硬推广,后果只能是不堪设想。我可不是在危言耸听!硬性推行这个办法,最后必然会酿出大祸!土地休耕,轮换耕种的办法的确是好,但是它必须建立在四个前提条件之下:一是粮食有保障;二是单位面积产量有保证;三是生产技术足够先进;四是有足够的储存及运输手段,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有广阔的市场一一四者缺一不可。可这些我们现在都不具备。所以绝对不能推行休耕。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让每个人都吃饱一一显然,这一条我们都还没有做到……”
在商成说完这番话以后,正屋里很长时间都是一片寂静。
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在思考。
至于他们都在思考些什么样的问题,那就只能去问他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