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吴四族这个概念,可能有人就要向我扔鸡蛋,我劝大家鸡蛋慢慢扔(现在通货膨胀鸡蛋贵)听我慢慢道来。

    一般来说,是没有东吴四族、江东四族这个概念的,让很多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但大多数不太了解三国的人一般就把东吴四族、江东四族认为是吴郡四姓,所以我在这里就用东吴四族来指代东吴的各个士族(东吴的士族多了去了,我用四来泛称)。

    当然有的人可能知道,易中天教授在《逆流而上》中提到过所谓“江东四大家族”,那就是虞(代表人物:虞翻),魏(代表人物:魏腾),顾(代表人物:顾雍),陆(代表人物:陆逊)。我在网上也看到过有关此说法的解释,那就是易中天把吴郡四姓中较大的顾、陆二姓与会稽四姓中的虞、魏二姓相结合,搞出了个江东四大家族。

    且不说有没有会稽四姓这一说,单吴郡四姓与会稽四姓的版本那就有好几个,下面我们就一个个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地理概念,吴郡、会稽分别指代的是现在的哪里(还有一个丹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吴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苏南与浙北,而会稽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浙东及闽北(小部),吴郡与会稽郡以钱塘江为分界线,而吴郡是在东汉中期从会稽郡中分离出来的,两郡的置所分别是现在的苏州与绍兴。至于丹杨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皖东、浙西地区(陶谦、朱治是丹杨人)。

    三国时吴郡四姓为顾、陆、朱、张的说法应该不会人有异议了吧,但具体顾、陆、朱、张的代表人物是谁那版本就多了!一般来说大家都认同顾的代表人物是顾雍,陆的代表人物是陆逊,但朱、张的代表人物是谁说法就比较多了!

    一般来说朱主要指代这几个人物,朱据、朱桓、朱治、朱然。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朱治、朱然肯定不是吴郡四姓中的人物,因为朱治是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而朱然是朱治姐姐的儿子,本姓施,后来做的朱治的养子才改姓了朱(朱治老家也在丹阳)!至于朱据、朱桓,都是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朱据官居骠骑将军,后领丞相位,但却死在了立储的政治斗争中;朱桓官居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为人轻财重义,朱桓六十二岁病死时,部下不论男女,无不痛哭。又因为家里没有财产,孙权赐五千斛盐来处理丧事(可见其为人)。有人一直有这个想法,朱据、朱桓到底有没有亲戚关系,在这里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没看到相关记载(只能说是老乡)。所以通常所说的吴郡四姓中的朱氏,一般来说代表人物就是朱据、朱桓!

    至于吴郡四姓中的张氏,一般就是指代的张温,其父张允以轻财重士闻名于吴郡(可不是刘表手下的张允,不要混淆),后在孙权时为东曹掾(人事部高官,想想就是肥缺)。在老爸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张温少修节*,容貌奇伟(三国志11上的张温相,太对不起陈寿这容貌奇伟四个字了),所以张温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三十二时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此次出使相当成功,使本来在吴国名望就很高的张温打响了“国际”声望!但正是这种过高的声望害了他(当然他的下场与其称美蜀政的言论不无关系),随后孙权借暨艳门事件(以后会讲到)罢了张温的官,最终张温忧郁而死,死时还不足四十岁!

    有很多人认为,吴郡四姓中的张氏指代的是张昭、张纮,我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三国时吴郡张氏肯定不包括二张。张昭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张纮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二张是东吴南迁北人的代表。张昭是孙策最为器重的谋士,孙策死时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尽心尽力,而孙权对张昭也颇为尊重,于是在张昭心中,其以仲父自居,他看待孙权父子多过君臣,自然让孙权不太好受。于是在赤壁投降门事件发生后,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最终使这位东吴最有可能当丞相的老臣与相位失之交臂!

    而易中天所说的“江东四大家族”中的虞(代表人物:虞翻),魏(代表人物:魏腾),二族,皆是会稽大族,虞翻本是王朗的功曹,后王朗、虞翻投降孙策,孙策仍命虞翻为功曹,孙权时官居骑都尉,后因神仙门事件被流放交州,但仍讲学不倦,终年七十岁。魏氏也是会稽望族,孙策为拉拢人心拜魏腾为功曹,后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孙策想杀了他后幸被孙策母亲吴夫人劝阻!

    而我们前面也说过,吴郡是在东汉中期从会稽郡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到东汉末年,吴郡这个称呼最多也不过叫了一百多年,现在特意要把什么吴郡、会稽郡分得那么清楚好像也不太实际(事实上真正分清楚那是在晋时了,特别在东晋时吴地士族与衣冠南渡的王、谢等士族那是分地比较清楚的)!

    如果真要把孙吴政权的组成部分进行一个分类,我个人比较倾向下面这种说法:孙吴政权的基础应包括三部分,一是江北南渡的大族,如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诸葛家世代为官,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虽没其第诸葛亮那么有名,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诸葛恪,从诸葛子瑜之驴那个典故就可见其智,与杨修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呵呵),庐江周瑜(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临淮鲁肃(子敬的二分天下之计号称东吴的隆中对,从其给周瑜的一囷三千斛的米来看可知其家财之富,斛通石,三千斛按现在来算那可是三十六万斤啊)、汝南胡综、沛郡薛综等人;其二是江南大族,如吴郡、吴县之顾陆朱张四姓,钱唐全氏,会稽虞、贺,阳羡周氏等。三是追随孙氏南征北战之庶族将领,如吕蒙、吕范,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等人(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指的吕子明,可见他年轻时确实没机会读书,其发奋读书的毅力现在都值得人们学习!)

    而这三部分在孙吴政权的重要性,也随着孙吴政权的发展在变化着!“三分天下”确立之前,大敌当前,孙氏政权更依重的是南北大族,内部比较合协,矛盾并不突出,此时“先帝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是以庶绩雍赜,邦内清肃。”而三分天下大势确立后,外部压力有所减轻,种种矛盾便暴露出来,首先便表现在孙权对南方大族的疑忌上,北方南渡大族中的周喻、鲁肃早早离世,周喻卒于211年,年仅36岁,鲁肃卒于219年,46岁,东吴十二虎将也有十人于孙权称帝前相继死去,两大集团的实力在孙权晚年大为消弱,而南方大族却随着东吴政局的稳定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孙权的统治构成了压力,压制南方大族便成为孙权此时的首要政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对孙吴政权的组成也有了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东吴四族这个说法我想有些人也能接受了吧(不接受的不要扔鸡蛋啊,鸡蛋好歹也是鸡生的不要随便乱扔,扔了会影响环境,如果没砸到我砸到小朋友该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

章节目录

正说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时间的齿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十九章 东吴四族-正说三国人物刘备,正说三国,笔趣阁并收藏正说三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