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790年4月1日一早,汉帝国的上都外郭城像往日一样,在六点时开打所有的城门。在外早已等候多时的菜贩们纷纷拉着装满蔬菜的马车依次鱼贯而入。首先是供应御用菜品、供应达官显贵菜品的商贩车马进入,而后才是各零散客商进入。待商贩们都通过后,才轮到进出城的平民百姓。一时间城门口附近变得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汉帝国将国都设立在上都,即东汉末年时期的荆州,是经过圣祖的深思熟虑才决定的。国都选择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选不好就可能造成王朝的倾覆,历史上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当年圣祖立国之时,不将国都设立在帝国的北部和西部,是因为汉帝国北面和西面的威胁已经不存在。往日对汉帝国形成威胁的匈奴以及鲜卑等民族,不是被汉帝国同化,就是被汉帝国驱赶到遥远的西方。而且当时汉帝国正准备征讨南方地区,为了便于指挥部队南下去征服更多的疆土,将国都确定在上都也是必然的选择。

    以上都为帝国的国都,有许多好处。首先从经济上考虑,荆州的粮食充足,仅荆州出产的粮食就能保证帝国十数个州的所需。以上都为国都,汉帝国的不用担心首都缺粮的问题。

    其次从防御上考虑,当时汉水位于上都以东,长江由西向南环绕上都,东南方有宽阔的云梦大泽,北面是巍峨的兴山,这些都成为上都的天然保护屏障。

    再次是交通上的考虑,正是因为上都周围水系发达,上都是水路交通的枢纽,用船运输各种物资既节约了费用,也节约了时间。而且运送部队也较为方便,水陆齐进,能在较短的时间,就将主力部队派遣到所需要的地方。

    最后是政治文化上的考虑,东汉末年躲避战乱的文豪学者纷纷迁移到荆州,荆州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都附近已开设了大学以及书馆百余间,要进行迁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打开汉帝国的疆界地图,人们也会发现上都几乎位于整个汉帝国国土的正中心点上。所以全国各地的奏疏、塘报等文件都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送达上都,朝廷所发布的命令也能够在第一时间送到各地州府,不至于在路上消耗太多的时间,不会耽误军机要务。

    此外,汉帝国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不断修建以上都为中心、辐射到全国各地的驿道以及商道。使得上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心城市。上都每日开城都是这番景象,南来北往,东进西去的行人都会途经上都。现在每天至少有十余万流动人口途经上都,以致于上都城的出入城流量一直很大,城门口的人摩肩接踵,拥挤不堪。

    面对如潮水般涌过的行人,守城的武士们早已见惯不惊。他们站立在城门内外两侧,仔细观察进入城内的行人有无携带武器,除此之外便不会干涉行人的自由出入。他们还时不时地招呼一下行动比较迟缓的人,叫他们快速通过城门,以免造成拥堵。

    今日,上都正北的大胜门也是如此景象,进出的行人几乎塞满了城门洞。六点半时,正在通过城门洞的行人突然听见守城的武士高声呼喊:“驿马将要通过,行人速速闪开!”行人听说驿马要来,慌忙挤向两侧。走在门洞里面的车马,也纷纷快马加鞭极速通过。不一会儿功夫,中间便闪出一条大道。

    这时,人们才听见由远方传来一阵疾驰的马蹄声,片刻后,七八个驿使骑着高大的汉马飞驰而过。通过城门时,眼尖的人会看见其中一人身后背着一个红色的信桶,知道这是八百里加急的信件。心想,可能又是出西部传来的战报,是不是西部又出现战事了?

    驿使通过后,守城的武士便招呼行人可以通行,道路又一次恢复通畅。不过有的人还是对这些驿使感到好奇,纷纷交耳窃语。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个小时,整个上都的人都议论开了。而此时,驿使带来的信件也已经分送到皇帝和内阁大臣的手中。

    同乐皇帝接到这封急件的时候,正在永乐宫的暖阁里用早膳。昨日他也是凌晨两点过才睡下,今日不到七点就起身。多年来的早起晚睡,使他面色憔悴,眼圈发黑,今年以来还时常出现短暂的头晕目眩症状,有时甚至突然昏厥过去。

    太医们诊视后,知道这是积劳成疾的症状,只是用药很难奏效,于是纷纷上奏同乐,请求他要按时作息,最好去西苑静养一段时间。同乐没有理会他们的建议,只要头脑清醒,就会将自己关进御书房,除了召见内阁大臣前来议事时开一下门,其余时间一直是房门紧闭。

    同乐性情刚烈,后宫高至太后、皇后,低至太监、宫女,没有一人敢去劝他休息片刻。再有圣祖挂在后宫门口的那句:“后宫、宦官不可参政,违者当以谋反罪处之”的警句,也时刻提醒着他们不能去管,不能去说。他们只能尽量将同乐的饮食安排丰盛一些,为他补补身子。

    2月初,同乐就接到突忽战区总部传来的战报,得知突忽人发动了冬季战役,有围攻柏寒城堡的态势。到了2月底,又传来突忽人向后撤退,不与汉军交战的消息。

    同乐暗自纳闷过,也询问过内阁的意见,不过都没有摸清楚突忽人的真正意图。有人也提出过,突忽人可能是在做调虎离山的把戏,不过随后就被他人否决了。道理很简单,突忽人的几乎所有主力都在葱岭地区,剩余的部队就是想做声东击西的把戏,也没有足够的兵力。

    结果3月下旬传来的消息,让同乐大为震惊。突忽人居然集中了几十万农兵和上百万后勤人员,蜂拥进入西海州。西海州的防御部队不足以抵挡这么多的进攻部队,西海州的失守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个消息恍如当头一棒打在同乐头上,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书房内走来走去,不时地顿足叹息。“唉!韩擒啊,韩擒,太负朕意!”他在心里念叨着,把西海州失守的责任都归咎于韩擒身上。恨不得当时就想下旨切责韩擒的无能,并撤换韩擒的战区统帅职务。

    可是后来定了定神,稍稍冷静了一会儿,转念又想,此刻还不是撤换韩擒的时候,在战役的进行过程中撤换主帅,谁来指挥整个战区?这样做恐怕会导致整个战区的失败。考虑到这一层,撤换韩擒之事也就暂且放下不提。不过在同乐的心里,韩擒已经不是战区统帅的最佳人选,至于换谁去,同乐也需要一段时间来仔细斟酌。

    直到后来的沙林会战的战果传来,同乐的郁闷心情才得到一些缓解。十万人用一天时间就大破三十余万敌军,这样的辉煌战绩不可多见。于是对韩擒的怨恨,也减少了些。不过同乐仍然认为韩擒不是主帅的最佳人选,至于用谁去替换韩擒的职务,同乐仍然在琢磨。同时,同乐下旨叫内阁商讨替换主帅一事。

    但是他的提议遭到了内阁大臣们的反对。内阁不同意更换战区统帅,他们上表同乐,说明西海州失守并非韩擒指挥失误,而是因为战区兵力太少的缘故。他们一致认为,就算韩擒判断失误也非大错,其罪不至免职。

    由于内阁大臣众口一词反对换帅,同乐也无法强求撤换主帅。圣祖曾规定过,皇帝的命令必须经过内阁的审议,只有在半数以上通过的情况下,才能下达执行。同乐不满内阁的意见,为此专门将三公叫来询问,可是独孤信一直是哼哼哈哈不知所云,高颖低头沉默不语,只有太尉一人对他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太尉的语气虽然恭敬,可是态度却很坚决。

    这让同乐大为恼火。同乐心想,古时的君王哪会像自己一样,事事都要听从内阁大臣们的意见?那时候,大臣哪敢违抗君命,那是杀头之罪,甚至满门操斩。可是到了眼下,圣祖立下了规矩,皇帝的命令也需内阁审议后才能执行。同乐对此满腹的怨气,但也不敢违背祖制。他只能在心里暗暗责怪圣祖,为什么要立下这种规矩,让大臣们的权力太大了,都凌驾于君主之上了。事事受制,这还让我如何施展才能,中兴帝国。

    同乐与内阁赌上气了,既然你们不同意我的决定,那么我也有权否决你们的决定,杀杀你们的锐气。几日后,内阁递交上来一些针对突忽战区的奖惩决定,奏请同乐最后审议时,同乐一概否决。内阁不解,询问同乐帝有何不妥,同乐只说此事还欠考虑,需要再议。

    一来二去,内阁大臣们也明白了同乐的心思和手法,不过其中一部分人仍然坚持自见,不肯向同乐妥协。

    今日,同乐起床后心情特别沉重,考虑着自己与内阁之争到底何时才能了结。他也明白如此拖延下去也不是办法,可是要叫自己先让步,同乐是绝不愿意的,这次妥协了,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又如何解决?如果事事都妥协,我这个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放手不管,尽情享乐好了。

    同乐正在低头沉思,一名宫女用双手捧着一个东都制造的牡丹花瓣式的银胎红托盘,上面放着一个盛着燕窝汤的青花盖碗和一把银匙,轻轻地走进暖阁。另一名宫女从托盘上取下盖碗和银匙,放在同乐的面前,轻声说道:“陛下,这是皇后娘娘给您送来的燕窝汤,请陛下食用。”说着随手把盖子揭开。

    同乐瞟了那个宫女一眼,他刚刚才吃过早膳,现在并不想吃这种令人厌恶的东西,可是想到是皇后送来的,也就勉为其难地拿起银匙,慢慢地喝了几口燕窝汤。同乐的皇后姓陆,是卫公陆氏家族出身。自被选立为皇后,对太后恪尽孝道,自身严守宫规,对人宽厚仁慈,表现出极高的品行,深得同乐的心意。同乐虽然也有十余个嫔妃,但他有空之时,多半都到皇后居住的长乐宫安寝。

    昨夜,同乐本来不想太晚打搅皇后休息,可是心中郁闷,很想找人陪伴。于是询问掌管太监杜衡何处别宫还未休息?杜衡没有犹豫直接回答皇后还没有就寝。同乐就奇怪了,杜衡未去查看怎会知道皇后还未睡?细问之下,才知道皇后每日都是得知他睡下之后才会安睡,心中顿时感动不已,于是便移驾长乐宫。

    同乐昨夜也将自己的心中之言全部对皇后道出,皇后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言半句,等同乐倾诉完毕,才劝说同乐安歇,同乐对她的表现甚为满意。因为同乐也只是只想找个人听他述说一番,并没有让他人出谋划策的意思,倘若皇后真的对此事加以议论的话,同乐可能会痛加斥责。正因为皇后的善解人意和严守规矩,同乐才会对她格外敬重和宠爱。

    同乐喝完燕窝汤,等宫女们退出去后,问一旁的杜衡道:“今日有何急奏?”

    杜衡躬身低声回答:“启禀陛下,今早直到有两份奏折。一份是西部战区的传来的这次战役的统报。一份是督察处参议虞世基的一封密折。”

    同乐皱皱眉头,这两份奏折对他来说都是不愿意见到的。突忽战区来的统报,可以算是韩擒上奏,同乐现在提起这个人,心里就烦闷不已。而虞世基身为督察处参议,战役前没有察觉突忽人的调兵动向,也是有罪之人,现在同乐还没有抽出时间来过问他的事情,他怎么会向自己上表呢?

    同乐比较一番,对杜衡道:“你将虞世基的奏报读给朕听!”

    “是!”杜衡转身取过一份文件,打开后读了起来。虞世基的奏疏中许多句子写得慷慨激昂,充满忠君爱国的激情,文章也是写得四工八稳,取句也是抑扬顿挫,便于朗读。杜衡读了几句,便被文章所左右,读到精彩之处不由得摇头晃脑,腔调十足。

    同乐也渐渐地被打动,一面听一面不住地点头,脸上也带有一丝微笑。同时在心里说,难得!难得!看来虞世基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他不仅承认了自己的错过,还在文章中表达了他想上前线赎罪的想法,希望自己能战死沙场,以报国家社稷。对于这样的人,自己怎能为他犯了一些小错就去处罚他呢?对他应该重奖,应该重用。看来朝廷中的大臣也是有懂道理的,像这样的人才是进入内阁的最好人选。也许应该找个机会锻炼一番虞世基,使他以后有机会进入内阁。

    听完虞世基的奏疏后,同乐的心情有所好转,接着让杜衡读突忽战区传来的统报。这份统报是张锐返回乌孙,整个战役全部结束以后突忽战区所统计的一个战后总结报告。

    当同乐听到,本次战役一共斩杀突忽军七万余人,俘获一万余人,击毙突忽将官七人,生擒将官一人时,轻拍了一下几案,心中痛快之极。

    统报也报告了己方的损失,当同乐听说有两万余人战死,三万余人受伤,还有西海州的数千守军下落不明时,又是怒火上窜。死了的人要安抚,受伤的人有的要运回,这些哪样不需要花钱?

    一想到又要花钱,同乐又开始烦躁起来。国库没有余钱,自己的老底也快被掏空,现在哪儿去找钱?前些时日,听说内阁正在商议解决此事。不过战事一起,又搁下来了,也许应该叫三公前来问问此事的结果。

    同乐正在烦恼之时,暖阁外又走进一个面目俊秀的太监,低声说道:“启禀陛下,三公正在御书房外等候见驾。”同乐看看挂钟,已经是上午十点,不知不觉已经这个时候了,同乐立刻起身道:“起驾!”

    出了长乐宫,春日的阳光普照大地。长乐、未央、明光、长信等诸宫,在蓝天碧云下,显得异常宏伟壮观。皆殿宇池沼楼台林苑相属,各宫宇楼台之间阁道相连,若长桥飞虹互相通达。

    同乐坐在步辇上,由二十个太监抬着在长乐宫与长信宫之间的飞桥上通行。一群从建章宫放出的鹁鸽带着响哨,在空中划过,向着明光宫飞去。在太阳光的反射下,飞桥下的各处白玉雕栏、古铜飞鹤和鎏金铜鼎发出刺眼的光芒。同乐闭上了双眼,暖洋洋的阳光晒得他觉得浑身舒畅,不久他便沉沉地睡去。

    到达御书房时,杜衡发现同乐已经睡着,左右为难,不叫醒同乐吧,待他醒来后必是一顿责骂;叫醒同乐吧,又于心不忍。他知道同乐每日废寝忘食为国事操劳,睡眠严重不足,御医已是多次交待自己要尽量劝同乐多休息。现在同乐好不容易睡着了,自己怎能将他叫醒?

    正在杜衡为难之时,站在书房外的三公见到这个情景。太尉悄声对杜衡道:“陛下整日劳累,少府还是让陛下多休息一会儿,我等在这里等着就行了。”

    杜衡还没有回话,同乐睁开了双眼说道:“朕还没有睡着,有什么事儿进来回吧。”同乐下了步辇,不理会正在下跪的三公,快步走进了书房。三公起身后对视一番,才躬身进入书房。

章节目录

大汉骑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风似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十章 同乐帝-大汉骑军风似刀现在的状况,大汉骑军,笔趣阁并收藏大汉骑军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