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绝学的爷爷、奶奶】
爷爷是我的少年依靠,也是我的保护伞,但他其实是一个很有底蕴的老头子。
爷爷王伦,字天叙,在我印象中,他有三个好朋友,四人各好一样,我爷爷好竹,号“竹轩翁”。
还有一个是我儿时的小伙伴魏朝端的爷爷,叫“菊庄翁”,另外两个,不用说就是“梅舍翁”和“兰窝翁”。
爷爷生性爱竹,居室之外遍种翠竹,我自小便见他每日在竹林中吟诵诗歌、啸风嘲月。经常“梅、兰、竹、菊”四翁相聚吟诗论道,颇有竹林七贤之古风。
我爷爷淡泊名利,早年便秉承父训,终成德才兼备之人。在他才二十岁时,浙江各地富贾大户便争相邀请他教育自己的子弟。凡是经他授业点拨的学生,其德业和学业都有明显长进,于是他闻名于乡里,德耀于浙江。
常听爷爷讲他父亲王杰英年早逝,所以爷爷少年时家中便十分贫穷,王杰留给他的仅是数箱书籍。
每当爷爷打开书箱,便会暗自垂泪,他常对自己说:“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所以,他早晚刻苦读书,在正统的学说中,他尤其喜欢《礼记》、《左传》和《史记》。当然我知道,爷爷最喜欢的实际是黄老之学,是道家的养生术。
我记得他常跟我讲,道家是中华土生土长的东西,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第二方面是东汉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但道家的核心是第三方面的山道,也就是道家养生术,包括吐纳、导引、服食,其中最重要的乃是丹道,此点对于我一生都极其重要。由于我体质差,便一直孜孜于道家养生术的修炼。
爷爷是个雅士,他擅长弹琴,每当风清月朗之时,都会焚香弹上数曲,之后吟咏诗歌,并让其弟子和之。
有一次,我记得父亲和菊庄翁聊天时,菊庄翁对我爷爷极为佩服,将他与晋代的陶渊明、宋代的林和靖等有隐逸志向的千古名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誉其高洁的品格,并称赞他“环堵萧然,雅歌豪气胸次洒落”,实在不同凡响啊!
爷爷的母亲非常严厉,但性格和善,每遇亲戚家中的孤儿,她都会给予深切的爱怜。爷爷深知其母的心意,每次都会积极地赠与衣食,但却无暇顾及自家的饥寒。
对了,家里还有一个年轻的幺爷爷,他叫王粲,在他很小时,我曾祖王杰便去世了,所以曾祖母就对王粲格外爱护,我爷爷孝悌之心极浓,在王粲很小时,便在家塾里亲自教他,等他长大了,爷爷又带着他一起游历天下,同甘共苦。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身材魁伟、细目美髯。他在与外人交际之时,永远保持微笑,蔼然可掬,但对门人弟子,包括我父亲都是传统严肃,凛然不可犯的样子。他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其实我早年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爷爷。
我的文章是从他那儿学的。爷爷做文章喜欢简素古意,讨厌浮躁华美。他虽好古诗,但不喜作词,认为是女郎所为,大丈夫所不屑也,所以我几乎不填词。他作诗其实很活,而且很快,提笔立就,不拘泥于章法,但也不会脱离于规范之外。
其实,爷爷还很善于易学奇门之术,我从他那得到了易学的根底,他尤擅“梅花易数”,记得有一回,有人哭于路中,我和爷爷刚好路过,那人讲他父亲失踪了,我爷爷很武断的说:“没事儿,你赶快回家”。
那人不信,正在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儿边跑边喊:“父亲,爷爷回家了”
那人很惊讶,向我爷爷磕头,惊为神人。
后来我问爷爷,他说你看到刚才有人牵着一群羊过去吗?从“梅花易数”的角度,人牵羊是个“佯”字型,其谐音为祥,故断为吉祥,我叹为观止。
爷爷交代到这里,我得顺便讲一下我奶奶,奶奶姓岑,他老人家慈眉善目,人中很长,典型的长寿之相,她是个老牌的佛教徒,我时常看她念的一本佛经,叫《妙法莲华经》。
她自小便让我读天台宗的经典入门书籍《童蒙止观》,这是一本佛经,里面却有道家吐纳的六字诀,我很惊讶。
我听祖母讲佛家有名的玄奘大师西行的故事,讲到玄奘大师于无遮法会上力挫天下高僧之时,我拍手称快。
听到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时,我也口占一偈,曰:
始信心非明镜台,
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
莫向蒲团作死灰。
在场的奶奶、母亲连声叫好,连我父亲知道以后,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另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台宗的开山鼻祖隋朝国师,杨广的师父智者大师,他所建立的天台宗思想对我的内在认知影响很大,菩提自性即为道,本性具足,就是这个道理。
我接下来要讲的是我神秘的母亲,世人皆知,我受我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很大,其实对我来说我母亲的影响其实更重要,只是我答应过她不对外讲,所以这只能是我心中的秘密。
记得有一次,我笑着跟我母亲讲:“娘,我们这一家可真有意思,爷爷是道家,奶奶是佛家,父亲是儒家,那您是什么家?”
母亲笑道:“我是兵家,后带我到我家后院见一空地之上挂一刀、一剑、一弓,我还在看时,只见母亲一个转身,动作舒缓,不知何时已搭弓在手,转眼瞬间箭已在弓上,忽然箭已冷冷的对着我的咽喉,空气一下凝结,我不禁退了一步,随之叫好。
我连说:“娘,快教我”。
母亲微笑着说:“我姓郑,我的曾祖父是明朝开国著名大将郑遇春”。
我吃惊地看着神光飞扬的母亲。
母亲笑道:“作为一名将才,要懂武术,更要知兵法”。
随后她便悄悄的开始教我用剑、用刀和射箭、武术之道,郑家的秘诀是五个字“缓、舒、沉、疾、定”,刚开始要缓慢,其后舒展,在沉气蓄势后认势而快速发动,但力量的发出者则在定上。
她随之手一挥,快速的画了一圈,再拍向我肩时,一下定住,但我感觉此时一股巨大的力量推来,我便失去重心飞了出去。
其后我向母亲讨教拳术,母亲笑道:“指为剑、掌为刀,拳法自在其中”。
我一下明白过来,有意思,一个新的天地让我眼亮。
爷爷是我的少年依靠,也是我的保护伞,但他其实是一个很有底蕴的老头子。
爷爷王伦,字天叙,在我印象中,他有三个好朋友,四人各好一样,我爷爷好竹,号“竹轩翁”。
还有一个是我儿时的小伙伴魏朝端的爷爷,叫“菊庄翁”,另外两个,不用说就是“梅舍翁”和“兰窝翁”。
爷爷生性爱竹,居室之外遍种翠竹,我自小便见他每日在竹林中吟诵诗歌、啸风嘲月。经常“梅、兰、竹、菊”四翁相聚吟诗论道,颇有竹林七贤之古风。
我爷爷淡泊名利,早年便秉承父训,终成德才兼备之人。在他才二十岁时,浙江各地富贾大户便争相邀请他教育自己的子弟。凡是经他授业点拨的学生,其德业和学业都有明显长进,于是他闻名于乡里,德耀于浙江。
常听爷爷讲他父亲王杰英年早逝,所以爷爷少年时家中便十分贫穷,王杰留给他的仅是数箱书籍。
每当爷爷打开书箱,便会暗自垂泪,他常对自己说:“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所以,他早晚刻苦读书,在正统的学说中,他尤其喜欢《礼记》、《左传》和《史记》。当然我知道,爷爷最喜欢的实际是黄老之学,是道家的养生术。
我记得他常跟我讲,道家是中华土生土长的东西,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第二方面是东汉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但道家的核心是第三方面的山道,也就是道家养生术,包括吐纳、导引、服食,其中最重要的乃是丹道,此点对于我一生都极其重要。由于我体质差,便一直孜孜于道家养生术的修炼。
爷爷是个雅士,他擅长弹琴,每当风清月朗之时,都会焚香弹上数曲,之后吟咏诗歌,并让其弟子和之。
有一次,我记得父亲和菊庄翁聊天时,菊庄翁对我爷爷极为佩服,将他与晋代的陶渊明、宋代的林和靖等有隐逸志向的千古名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誉其高洁的品格,并称赞他“环堵萧然,雅歌豪气胸次洒落”,实在不同凡响啊!
爷爷的母亲非常严厉,但性格和善,每遇亲戚家中的孤儿,她都会给予深切的爱怜。爷爷深知其母的心意,每次都会积极地赠与衣食,但却无暇顾及自家的饥寒。
对了,家里还有一个年轻的幺爷爷,他叫王粲,在他很小时,我曾祖王杰便去世了,所以曾祖母就对王粲格外爱护,我爷爷孝悌之心极浓,在王粲很小时,便在家塾里亲自教他,等他长大了,爷爷又带着他一起游历天下,同甘共苦。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身材魁伟、细目美髯。他在与外人交际之时,永远保持微笑,蔼然可掬,但对门人弟子,包括我父亲都是传统严肃,凛然不可犯的样子。他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其实我早年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爷爷。
我的文章是从他那儿学的。爷爷做文章喜欢简素古意,讨厌浮躁华美。他虽好古诗,但不喜作词,认为是女郎所为,大丈夫所不屑也,所以我几乎不填词。他作诗其实很活,而且很快,提笔立就,不拘泥于章法,但也不会脱离于规范之外。
其实,爷爷还很善于易学奇门之术,我从他那得到了易学的根底,他尤擅“梅花易数”,记得有一回,有人哭于路中,我和爷爷刚好路过,那人讲他父亲失踪了,我爷爷很武断的说:“没事儿,你赶快回家”。
那人不信,正在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儿边跑边喊:“父亲,爷爷回家了”
那人很惊讶,向我爷爷磕头,惊为神人。
后来我问爷爷,他说你看到刚才有人牵着一群羊过去吗?从“梅花易数”的角度,人牵羊是个“佯”字型,其谐音为祥,故断为吉祥,我叹为观止。
爷爷交代到这里,我得顺便讲一下我奶奶,奶奶姓岑,他老人家慈眉善目,人中很长,典型的长寿之相,她是个老牌的佛教徒,我时常看她念的一本佛经,叫《妙法莲华经》。
她自小便让我读天台宗的经典入门书籍《童蒙止观》,这是一本佛经,里面却有道家吐纳的六字诀,我很惊讶。
我听祖母讲佛家有名的玄奘大师西行的故事,讲到玄奘大师于无遮法会上力挫天下高僧之时,我拍手称快。
听到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时,我也口占一偈,曰:
始信心非明镜台,
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
莫向蒲团作死灰。
在场的奶奶、母亲连声叫好,连我父亲知道以后,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另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台宗的开山鼻祖隋朝国师,杨广的师父智者大师,他所建立的天台宗思想对我的内在认知影响很大,菩提自性即为道,本性具足,就是这个道理。
我接下来要讲的是我神秘的母亲,世人皆知,我受我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很大,其实对我来说我母亲的影响其实更重要,只是我答应过她不对外讲,所以这只能是我心中的秘密。
记得有一次,我笑着跟我母亲讲:“娘,我们这一家可真有意思,爷爷是道家,奶奶是佛家,父亲是儒家,那您是什么家?”
母亲笑道:“我是兵家,后带我到我家后院见一空地之上挂一刀、一剑、一弓,我还在看时,只见母亲一个转身,动作舒缓,不知何时已搭弓在手,转眼瞬间箭已在弓上,忽然箭已冷冷的对着我的咽喉,空气一下凝结,我不禁退了一步,随之叫好。
我连说:“娘,快教我”。
母亲微笑着说:“我姓郑,我的曾祖父是明朝开国著名大将郑遇春”。
我吃惊地看着神光飞扬的母亲。
母亲笑道:“作为一名将才,要懂武术,更要知兵法”。
随后她便悄悄的开始教我用剑、用刀和射箭、武术之道,郑家的秘诀是五个字“缓、舒、沉、疾、定”,刚开始要缓慢,其后舒展,在沉气蓄势后认势而快速发动,但力量的发出者则在定上。
她随之手一挥,快速的画了一圈,再拍向我肩时,一下定住,但我感觉此时一股巨大的力量推来,我便失去重心飞了出去。
其后我向母亲讨教拳术,母亲笑道:“指为剑、掌为刀,拳法自在其中”。
我一下明白过来,有意思,一个新的天地让我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