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梁飞汉就敏锐地感觉到创业机会的悄然而至。这位出身于大城市的回乡知识青年,可谓刚出校门,涉足社会,一路坎坷。刻骨铭心的曲折经历不但使他深切地了解到中国农民的疾苦,也使他得到了钻研并精通养鸡技术的时间和机会。这一切,似乎都在为一个未来“运筹帷幄于百万大鸡之中,决胜于千里市场之外的集团养鸡司令”的崛起作默默铺垫......
改革开放之初,ah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一纸生死状震动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开了死气沉沉的“大帮哄”体制。莲塘村通过抓阄儿大会,把生产队的耕地和所有生产资料分光了,5户一头牛,连扫帚、锹镐、犁杖、绳子都拆分到户,8个猪槽子不够分的,干脆分别锯成3截让农户抱回家,那种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热闹场面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改还激动人心。3天后,生产队寸草不剩,完全解体了。傍晚,生产队长王牛仔对村民说,今后用不着敲钟叫大家下地干活了,队部门口挂着的那块铁犁片我就拿回家做个纪念吧。
那个夜晚,全村许多间漏风漏雨的泥砖屋响起阵阵欢声笑语,下了岗的生产队长王牛仔却蹲在自家屋里,瞅着那块锈迹斑斑的破犁片抱头痛哭了一场。他心疼的不是队长职务,而是这个刚见起色的生产队。他当队长没几年,拼死拼活领着社员把工分分值干到1元多,这在当地算是个先进典型了,怎么一夜之间就拆光分光、彻底散伙了呢?他很痛苦,想不通。这种思想状况显然有点落伍了,跟不上形势,不过高中毕业的他还想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广播里说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现在把耕地划成“豆腐块”分给农户单干了,将来现代化的大农业怎么搞啊?
很快,王牛仔看到,分田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连年大增产,中国人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再加上发展副业外出打工,庄稼院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可是,眼瞅着城市的现代化像楼群疯长、车流奔涌一样突飞猛进,农村发展显然缓慢许多,专家说那叫“徘徊”。那么,农村现代化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农业是啥样?他还是想不明白。但他知道一个大道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肯定办不成现代化。
中国农业向何处去?这是历史遗留的一个巨大问号,13亿中国人要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答案在哪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答案就蕴藏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之中。
分田到户以来,特别是农民免交农业税以来,广袤的乡村大地似乎一片寂静,亿万农民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
在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的日子里,梁飞汉迫切想改变眼前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怎样才能脱贫呢?莲塘村一无工业基础,二无矿产资源,王牛仔当生产队长时种植的柑桔橙又连片感染了“黄龙病”而毁灭了不少......靠什么发家致富呢?梁飞汉苦苦思索着……
梁飞汉,这位在莲塘村中少有的1米78的个头和60公斤的体重,站在人群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他脸上的坚毅与朴质,执着与坚定,镌刻着他从城市走来乡间的历史。
可能是在乡间经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也可能是痴迷养鸡经历了对贫困挨饥受饿的切肤之痛,在梁飞汉的骨子里镌刻着征服贫困的坚强信念。
当分田到户的欢悦还在村民们的心中荡漾时,梁飞汉却把目光投得很远: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从此各家单干,自己挣钱……如何才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梁飞汉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承包村一个丢荒了的果林场,创办养鸡场,作为他为当地群众走共同富裕的切入点。
莲塘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莲塘村的子民素有养鸡的习惯,味鲜色美的“三黄鸡”早就闻名于整个粤西地区。人们热爱养鸡,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鸡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xx县西面与阳春交界处有一个岩洞,洞内有一只石公鸡,每天拂晓时便高声啼叫,啼声嘹亮响彻云宵,人们称这个岩洞为凌宵岩。而在xx县东面与云浮交界处也有一个岩洞叫蟠龙洞,传说是龙母娘娘的居所,洞内有龙母娘娘饲养的仙鸡,其中有一只后来变成了石鸡,站在洞门口欢迎每天到来观光的游客……
虽然说,神话世界里的东西都非常天真和神奇,甚至经过后人的加工而变得更加美化和富有神秘色彩,但它的产生毕竟是有深刻的生活依据的。关于鸡的美丽传说,正是曲折地反映了这一带的先民有历史悠久的养鸡习惯和传统。
他首先作出规划:把场里丢荒之地挖成鱼塘,计划在鱼塘水面上建鸡舍,利用鸡粪养鱼,塘边种果树,形成一个鸡、鱼、果立体式的养殖系统。
梁飞汉仔细算了算,按这个规划实施,至小要8000多元。但他能拿得出的全部现金仅有1000元。
向银行借贷,可是正碰上银根收缩、控制信贷的时候。幸亏他遇上了好形势,政策放宽了,他就有活路,他决定合股经营,动员乡亲们投资入股。
1978年春天,梁飞汉为中国农民创造了一个陌生而又最具活力的词———股份制。他联合七户八人(梁飞汉、梁仕容、王牛仔、倪金长、冯湛、梁二初、王百炎、苏金旺),梁飞汉和梁仕容是父子关系,算是一户二股,史称“七户八股”,每股1000元,共集资8000元,创办起莲塘鸡场,在梁飞汉的带领下,走上了股份合作制的养鸡之路。
办场初期,资金不足,房舍、设备简陋,当时搞商业都追求“朝种树,晚界板”的效果。即在意识上要求见效快,收益大。而梁飞汉搞的实业则投资大,收益迟,还有风险大。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少人敢冒这样的风险的。他联合的7户成员之中,就有4户意志动摇,说看不清前景而自动退出,并抽走了股金,这对梁飞汉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股东抽走了股金不久,鸡场又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肾变病,令他防不胜防。梁飞汉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技术,但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他却也束手无策。磨难,又一次无情地降临到梁飞汉这个硬汉子身上。
幻想在征途上一路顺风顺水的人,他的航船的终点只能是下游,只有敢于扬帆击浪者,才能到达上游的目标。梁飞汉就是一个敢于拼搏的人。他并没有退却,和其他两户继续坚持办下去。因为他既选择了办鸡场,就立下了决心。“人生能有几回搏!过去,命运之神曾嘲弄了我,现在,政策好了,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弥补我失去的一切。”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当时,尽管梁飞汉早已在心里做足了创业失败等诸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难以承受失败带来的孤独和伤痛。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准备,挫折就迎面扑来了,像热带风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1979年,当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沉浸在春节的欢乐和幸福时光,但对于梁飞汉来说,这个春节与他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他没有回广州同家人过春节。
梁飞汉和王牛仔夫妻俩关在简陋的鸡场里反思和总结,外面是鞭炮和烟花灿烂的燃放,是万家灯火的喜悦和笑脸,而他们却很严肃地在研究和探讨着,经过长时间的研讨和决策,为鸡场制定出33条养鸡规则:发展母鸡,走自繁自育自养自销的路子;养鸡必须封闭消毒,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在这个过程中,梁小英以自己商业的判断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分析,为梁飞汉提供和得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可操作性的做法。
梁小英的独到见解和可操作性的做法,通过梁飞汉在鸡场实施后,鸡场慢慢有了起色,种鸡经营业务初见曙光。从此迎来了新年里新的希望和憧憬。
这一次经历,让梁飞汉欣慰地感觉到王牛仔夫妻俩是自己事业上不可缺少的协助者;更让梁飞汉相信了自己的昔日好伙伴在未来的创业上将有不可估量的成就。这种判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得到了肯定和灵验。经过3年奋斗的莲塘鸡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原有设施、场地已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正是自己过去曾深爱的人先人一步,敏锐地意识到鸡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建议他必须在经营模式上实现新的变革。
那时候,在天堂镇每家每户都有养鸡的传统,由于莲塘鸡场在当地还是第一个兴办起来的规模较大的养鸡场,在这个小镇颇有名气,村民纷纷慕名前来购买鸡苗。后来,村民们渐渐觉得自己去县城买饲料、卖鸡所付出的时间和成本高,不如委托莲塘养鸡场代购饲料、代为卖鸡来得划算。
机遇往往钟情于善于思考的人。梁小英看到了村民的这种需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商机,鸡场的新转机或许就要到来。梁小英以独到的眼光又先人一步向梁飞汉提出采取“场户结合”、“代购代销”的方法,与周边的农户进行合作的建议。这个建议直接催生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制度的诞生——“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开始在莲塘鸡场试水,后来这一模式被业内称为“梁氏模式”(也是后来被称为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带领更多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公司+农户”模式不但实现了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大量低效率、小规模的农户由散兵游勇的状态变成一股合力,使农户真正参与产业化竞争,还使莲塘鸡场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1980年,扩大规模,养鸡场变养鸡公司,总产值为36万元,1981年上升为60万元,1982年再度飙升为235万元;养鸡利润也由1980年的5万元上升到1982年的37万元。变革的推行,使股东们都成为了“万元户”,这在当时来说有如“神话”。
梁小英的一个金点子,催生了一个使整个企业生机盎然的模式,这个模式正式地将莲塘鸡场带上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闪耀着一名美貌与智慧兼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农村女青年的思辨精神和经营智慧。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改革开放之初,ah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一纸生死状震动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开了死气沉沉的“大帮哄”体制。莲塘村通过抓阄儿大会,把生产队的耕地和所有生产资料分光了,5户一头牛,连扫帚、锹镐、犁杖、绳子都拆分到户,8个猪槽子不够分的,干脆分别锯成3截让农户抱回家,那种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热闹场面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改还激动人心。3天后,生产队寸草不剩,完全解体了。傍晚,生产队长王牛仔对村民说,今后用不着敲钟叫大家下地干活了,队部门口挂着的那块铁犁片我就拿回家做个纪念吧。
那个夜晚,全村许多间漏风漏雨的泥砖屋响起阵阵欢声笑语,下了岗的生产队长王牛仔却蹲在自家屋里,瞅着那块锈迹斑斑的破犁片抱头痛哭了一场。他心疼的不是队长职务,而是这个刚见起色的生产队。他当队长没几年,拼死拼活领着社员把工分分值干到1元多,这在当地算是个先进典型了,怎么一夜之间就拆光分光、彻底散伙了呢?他很痛苦,想不通。这种思想状况显然有点落伍了,跟不上形势,不过高中毕业的他还想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广播里说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现在把耕地划成“豆腐块”分给农户单干了,将来现代化的大农业怎么搞啊?
很快,王牛仔看到,分田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连年大增产,中国人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再加上发展副业外出打工,庄稼院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可是,眼瞅着城市的现代化像楼群疯长、车流奔涌一样突飞猛进,农村发展显然缓慢许多,专家说那叫“徘徊”。那么,农村现代化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农业是啥样?他还是想不明白。但他知道一个大道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肯定办不成现代化。
中国农业向何处去?这是历史遗留的一个巨大问号,13亿中国人要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答案在哪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答案就蕴藏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之中。
分田到户以来,特别是农民免交农业税以来,广袤的乡村大地似乎一片寂静,亿万农民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
在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的日子里,梁飞汉迫切想改变眼前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怎样才能脱贫呢?莲塘村一无工业基础,二无矿产资源,王牛仔当生产队长时种植的柑桔橙又连片感染了“黄龙病”而毁灭了不少......靠什么发家致富呢?梁飞汉苦苦思索着……
梁飞汉,这位在莲塘村中少有的1米78的个头和60公斤的体重,站在人群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他脸上的坚毅与朴质,执着与坚定,镌刻着他从城市走来乡间的历史。
可能是在乡间经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也可能是痴迷养鸡经历了对贫困挨饥受饿的切肤之痛,在梁飞汉的骨子里镌刻着征服贫困的坚强信念。
当分田到户的欢悦还在村民们的心中荡漾时,梁飞汉却把目光投得很远: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从此各家单干,自己挣钱……如何才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梁飞汉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承包村一个丢荒了的果林场,创办养鸡场,作为他为当地群众走共同富裕的切入点。
莲塘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莲塘村的子民素有养鸡的习惯,味鲜色美的“三黄鸡”早就闻名于整个粤西地区。人们热爱养鸡,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鸡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xx县西面与阳春交界处有一个岩洞,洞内有一只石公鸡,每天拂晓时便高声啼叫,啼声嘹亮响彻云宵,人们称这个岩洞为凌宵岩。而在xx县东面与云浮交界处也有一个岩洞叫蟠龙洞,传说是龙母娘娘的居所,洞内有龙母娘娘饲养的仙鸡,其中有一只后来变成了石鸡,站在洞门口欢迎每天到来观光的游客……
虽然说,神话世界里的东西都非常天真和神奇,甚至经过后人的加工而变得更加美化和富有神秘色彩,但它的产生毕竟是有深刻的生活依据的。关于鸡的美丽传说,正是曲折地反映了这一带的先民有历史悠久的养鸡习惯和传统。
他首先作出规划:把场里丢荒之地挖成鱼塘,计划在鱼塘水面上建鸡舍,利用鸡粪养鱼,塘边种果树,形成一个鸡、鱼、果立体式的养殖系统。
梁飞汉仔细算了算,按这个规划实施,至小要8000多元。但他能拿得出的全部现金仅有1000元。
向银行借贷,可是正碰上银根收缩、控制信贷的时候。幸亏他遇上了好形势,政策放宽了,他就有活路,他决定合股经营,动员乡亲们投资入股。
1978年春天,梁飞汉为中国农民创造了一个陌生而又最具活力的词———股份制。他联合七户八人(梁飞汉、梁仕容、王牛仔、倪金长、冯湛、梁二初、王百炎、苏金旺),梁飞汉和梁仕容是父子关系,算是一户二股,史称“七户八股”,每股1000元,共集资8000元,创办起莲塘鸡场,在梁飞汉的带领下,走上了股份合作制的养鸡之路。
办场初期,资金不足,房舍、设备简陋,当时搞商业都追求“朝种树,晚界板”的效果。即在意识上要求见效快,收益大。而梁飞汉搞的实业则投资大,收益迟,还有风险大。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少人敢冒这样的风险的。他联合的7户成员之中,就有4户意志动摇,说看不清前景而自动退出,并抽走了股金,这对梁飞汉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股东抽走了股金不久,鸡场又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肾变病,令他防不胜防。梁飞汉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技术,但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他却也束手无策。磨难,又一次无情地降临到梁飞汉这个硬汉子身上。
幻想在征途上一路顺风顺水的人,他的航船的终点只能是下游,只有敢于扬帆击浪者,才能到达上游的目标。梁飞汉就是一个敢于拼搏的人。他并没有退却,和其他两户继续坚持办下去。因为他既选择了办鸡场,就立下了决心。“人生能有几回搏!过去,命运之神曾嘲弄了我,现在,政策好了,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弥补我失去的一切。”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当时,尽管梁飞汉早已在心里做足了创业失败等诸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难以承受失败带来的孤独和伤痛。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准备,挫折就迎面扑来了,像热带风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1979年,当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沉浸在春节的欢乐和幸福时光,但对于梁飞汉来说,这个春节与他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他没有回广州同家人过春节。
梁飞汉和王牛仔夫妻俩关在简陋的鸡场里反思和总结,外面是鞭炮和烟花灿烂的燃放,是万家灯火的喜悦和笑脸,而他们却很严肃地在研究和探讨着,经过长时间的研讨和决策,为鸡场制定出33条养鸡规则:发展母鸡,走自繁自育自养自销的路子;养鸡必须封闭消毒,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在这个过程中,梁小英以自己商业的判断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分析,为梁飞汉提供和得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可操作性的做法。
梁小英的独到见解和可操作性的做法,通过梁飞汉在鸡场实施后,鸡场慢慢有了起色,种鸡经营业务初见曙光。从此迎来了新年里新的希望和憧憬。
这一次经历,让梁飞汉欣慰地感觉到王牛仔夫妻俩是自己事业上不可缺少的协助者;更让梁飞汉相信了自己的昔日好伙伴在未来的创业上将有不可估量的成就。这种判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得到了肯定和灵验。经过3年奋斗的莲塘鸡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原有设施、场地已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正是自己过去曾深爱的人先人一步,敏锐地意识到鸡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建议他必须在经营模式上实现新的变革。
那时候,在天堂镇每家每户都有养鸡的传统,由于莲塘鸡场在当地还是第一个兴办起来的规模较大的养鸡场,在这个小镇颇有名气,村民纷纷慕名前来购买鸡苗。后来,村民们渐渐觉得自己去县城买饲料、卖鸡所付出的时间和成本高,不如委托莲塘养鸡场代购饲料、代为卖鸡来得划算。
机遇往往钟情于善于思考的人。梁小英看到了村民的这种需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商机,鸡场的新转机或许就要到来。梁小英以独到的眼光又先人一步向梁飞汉提出采取“场户结合”、“代购代销”的方法,与周边的农户进行合作的建议。这个建议直接催生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制度的诞生——“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开始在莲塘鸡场试水,后来这一模式被业内称为“梁氏模式”(也是后来被称为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带领更多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公司+农户”模式不但实现了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大量低效率、小规模的农户由散兵游勇的状态变成一股合力,使农户真正参与产业化竞争,还使莲塘鸡场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1980年,扩大规模,养鸡场变养鸡公司,总产值为36万元,1981年上升为60万元,1982年再度飙升为235万元;养鸡利润也由1980年的5万元上升到1982年的37万元。变革的推行,使股东们都成为了“万元户”,这在当时来说有如“神话”。
梁小英的一个金点子,催生了一个使整个企业生机盎然的模式,这个模式正式地将莲塘鸡场带上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闪耀着一名美貌与智慧兼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农村女青年的思辨精神和经营智慧。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