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打算近日回京?”刘应箕满是惊讶地看着面前的钟裕问道:“这会不会太急切了些,毕竟此间乱事可还未平息哪。”
钟裕见他这模样也有些意外,照道理来说,地方官是希望他这种奉旨钦差越早离开自己的辖地越好的,毕竟多了一个比自己地位更高的官员,总难以叫人感到舒服。何况,刘应箕所作所为又最是担心被人查出,自然就更希望他这个钦差离开了,怎么现在反倒是不想自己走的样子。
心里虽然有所疑惑,可钟裕的脸上却显得一副淡然:“难道刘抚台觉着本官还有什么没有调查明白的隐情吗?若真是如此,还望刘抚台能实言相告。”
刘应箕闻言一惊,赶紧否认道:“那倒不是,大人过虑了。只是乱军尚未彻底平定,大人身为奉旨钦差就这么回京了,下官只怕你不好向朝廷交代哪。”
“这个嘛,虽然朝廷派本官前来时是有提过此责,但本官毕竟只是一介文臣,这带兵平乱之事却属武事,越俎代庖怕是不妥。而且我也已查知此次兵变皆由军饷不足引起,那只要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今后便不会再有类似之事发生,本官也好向朝廷有一个交代了。而且,本官也相信以刘抚台和郭总兵的本事,想要尽快平息此番叛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这……”见钟裕说得如此在理,刘应箕一时还真就找不出反对的办法来了。但他心里也明白,钟裕这些话只是托词,他所以急着回京是为了将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上报朝廷而已。一想到这么一来可能导致的后果,刘巡抚的心里就一阵发紧,说不得只能照之前李珏的意思做事了。本来还打算再等等看的,现在却等不得了。
想到这儿,刘应箕便点头道:“大人所言也甚是在理。不过您就这么回去怕还是有些不妥。”
“哦?这话是怎么说的?”
“大人请想,若是回京后陛下或是其他朝臣问起您对大同兵力部署方面的看法,您该怎么作答呢?这段时日里大人一直忙于查察兵变一事,对我大同各处驻军的具体情况却所知有限,下官也是担心你回去后会被人责难哪。钦差乃是天子耳目,即便身负要命,也不光只完成任务便好,还需要对地方多作了解的。”刘应箕一副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地教导自己这个后辈道。
钟裕闻言先是一愣,但仔细想想还确实是这么回事。若是自己回去后连大同这里兵力部署的具体情况都不了解,确会被人扣上个不尽责的帽子。便道:“那不知刘抚台的意思是?”
“虽然下官可以将大同的驻军详情相告,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人何不出城去外面转转,看看我大同各卫所堡垒的具体情况呢?那样大人在朝堂上被人问起时,也能更详尽些。反正也费不了多少时日,不知大人意下如何?”刘应箕提议道,同时目光偷偷地打量着对方,看他的心意到底如何。
“这……”钟裕还真有些被他说动了,倒不是因为需要向朝中官员有个交代,而是因为他觉着这样才能在回京后更有说服力,不然只靠手头的这点证据似乎还嫌单薄了些。如果自己能从底层军士的口中也听到相似的说法,那回去后就更加理直气壮了。
不过在钟裕的内心深处却依然有所警惕,总觉着刘应箕说这些,做这些的背后有了更深的目的。这从他偷眼观瞧自己的神色里就能看出些端倪来了。但仔细想想,又想不出对方能在此事上得到什么好处,难道真只是为了讨好自己吗?
在权衡了一阵后,钟裕最终还是点头应承了下来:“既然刘抚台盛情一片,那我便再叨扰你们几日吧,希望这次能有所收获,也能给我大明的边防之事带来些帮助。”
“那是自然的。”刘应箕一见他答应了,心下便是一松,喜色已有些难以掩盖了。
见他如此模样,钟裕心里的疑窦又深了几分,但此时话已出口,也不好再无端改变主意,便暂且把这份怀疑压了下去,只和刘应箕商量起该如何在大同之外转转,了解此地的兵力部署来。
这一番说话,又用了近一个时辰,钟裕这才把刘应箕打发回去,然后叫来了早已等待多时的杨震:“杨千户,本官以为咱们还是暂且先不忙着回京吧。”
“嗯?大人这是何意?”杨震听了这话便是一呆,随后心里就转起念头来:“难道他因为自家之事而改变了主意?”这一点正是杨震所担心的,也是他急于促成钟裕赶紧回北京的重要原因。
因为杨震很清楚,在此多待一日,便多一分变数。这变数不光来自这里的官场和民间势力,更来自钟裕自己的内心。一旦他因为考虑到自家存亡安危而改变了主意,事情可就不好办了。毕竟真论起来,钟裕才是钦差正使,自己是没有主导和禀报之权的。
钟裕因为心头不安,所以并没有敢对上杨震的双眼,也就没有觉察到对方的怀疑,只是将刘应箕的那番道理说了出来,末了道:“本官细想之下也觉着刘抚台的考虑有些道理,便答允了他,过两日去城外的卫所堡垒看看,也好了解更多大同驻军的情况嘛。”
“大人……当真只是这么想的?”杨震怀疑地看了钟裕一眼,却没有把这话道出来。因为那可能导致两人之间产生嫌隙,这是杨震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他却也不希望这事成真,便劝道:“大人,这么做会不会太冒险了些?”
“杨千户这话是何意?”钟裕被他这么一说,心里陡然便是一紧,但口中还是如此问道。
“大人想过没有,若是离了大同,去到外面的卫所堡垒之中,万一有人要对我们不利该如何应付?”
“这不可能吧?他们会有如此胆量?”
“若正常来说,他们确实没有这胆子。可现在,我们掌握了刘应箕以下诸多官员的罪证,还是可以将他们满门抄斩的罪,若是他们得知了这一切,大人以为他们会不会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呢?”
“这……”钟裕顿时面现为难之色。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也是有着这个顾虑的,但不知怎的,此刻他却更愿意相信对方没这个胆子:“你所说的虽然也有些道理,却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不错,刘应箕等人一旦得知我们所掌握的罪证必然不会甘心受死,但他们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呢?你我可不会将如此要紧之事给泄露出去吧。
“还有,即便退一步来说,他们真觉察到了什么,从而想对我们不利,又何必非要把我们调出城去再下手呢?在大同城里,咱们不一样是他们砧板上的鱼肉吗,何必非多此一举?另外,对一般军士而言,我们依然是朝廷钦差,我不信他们会有这个胆子,真敢帮着那几位大人来冒险杀我们,因为我们所掌握的罪证对他们来说可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他这一番话说下来倒也有理有据,叫杨震有些难以反驳,只能苦笑一声:“大人确实长于辩才,非我所能比也。”
钟裕虽然见杨震无法反对,心里却也有些异样的感觉,自己当真像口中所说那般正直无私吗?这事就当真没有半点蹊跷,自己就真看不出来吗?
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他心里有一种声音在说,他所以会答应刘应箕,还是因为私心作祟,不希望钟家受此事牵连这才会想到了拖延回京的日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这个认识,让钟裕的心下一阵黯然,自己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公正、正义在这一刻显然没能经受住现实的考虑。在看了杨震一眼后,他便道:“若杨千户真觉着事有蹊跷的话,你可以留在大同,只本官一人出去,这样如何?”如果真有什么危险,就由我一人承担吧!这是我应受的教训。钟裕在心里如此补充道。
杨震却断然摇头:“不可,这样我就更不放心了。大人乃是钦差正使,若你出了什么差错,我这个副使能有什么用处?既然大人主意已定,下官自当陪同前往,希望这一切都是我的杞人忧天吧。”
杨震这番话,又说得钟裕一阵动容:“杨千户你这又何必呢?”
“我相信大人的判断。”杨震淡淡一笑,心里却道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吧,在官场上,只会比江湖更难混。随后,他又提议道:“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咱们离开大同必须尽量多带我们自己人,这样即便真出了什么意外也好有个照应。”
“这倒是正理。”对此,钟裕自然是支持的,其实他心里也是有所担心的,能有钦差卫队随同前往,总会安全许多。
但杨震心里依然很不放心,在数万,乃至十万大军包围之中,这几千钦差卫队真能保障他们的安全吗?
钟裕见他这模样也有些意外,照道理来说,地方官是希望他这种奉旨钦差越早离开自己的辖地越好的,毕竟多了一个比自己地位更高的官员,总难以叫人感到舒服。何况,刘应箕所作所为又最是担心被人查出,自然就更希望他这个钦差离开了,怎么现在反倒是不想自己走的样子。
心里虽然有所疑惑,可钟裕的脸上却显得一副淡然:“难道刘抚台觉着本官还有什么没有调查明白的隐情吗?若真是如此,还望刘抚台能实言相告。”
刘应箕闻言一惊,赶紧否认道:“那倒不是,大人过虑了。只是乱军尚未彻底平定,大人身为奉旨钦差就这么回京了,下官只怕你不好向朝廷交代哪。”
“这个嘛,虽然朝廷派本官前来时是有提过此责,但本官毕竟只是一介文臣,这带兵平乱之事却属武事,越俎代庖怕是不妥。而且我也已查知此次兵变皆由军饷不足引起,那只要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今后便不会再有类似之事发生,本官也好向朝廷有一个交代了。而且,本官也相信以刘抚台和郭总兵的本事,想要尽快平息此番叛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这……”见钟裕说得如此在理,刘应箕一时还真就找不出反对的办法来了。但他心里也明白,钟裕这些话只是托词,他所以急着回京是为了将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上报朝廷而已。一想到这么一来可能导致的后果,刘巡抚的心里就一阵发紧,说不得只能照之前李珏的意思做事了。本来还打算再等等看的,现在却等不得了。
想到这儿,刘应箕便点头道:“大人所言也甚是在理。不过您就这么回去怕还是有些不妥。”
“哦?这话是怎么说的?”
“大人请想,若是回京后陛下或是其他朝臣问起您对大同兵力部署方面的看法,您该怎么作答呢?这段时日里大人一直忙于查察兵变一事,对我大同各处驻军的具体情况却所知有限,下官也是担心你回去后会被人责难哪。钦差乃是天子耳目,即便身负要命,也不光只完成任务便好,还需要对地方多作了解的。”刘应箕一副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地教导自己这个后辈道。
钟裕闻言先是一愣,但仔细想想还确实是这么回事。若是自己回去后连大同这里兵力部署的具体情况都不了解,确会被人扣上个不尽责的帽子。便道:“那不知刘抚台的意思是?”
“虽然下官可以将大同的驻军详情相告,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人何不出城去外面转转,看看我大同各卫所堡垒的具体情况呢?那样大人在朝堂上被人问起时,也能更详尽些。反正也费不了多少时日,不知大人意下如何?”刘应箕提议道,同时目光偷偷地打量着对方,看他的心意到底如何。
“这……”钟裕还真有些被他说动了,倒不是因为需要向朝中官员有个交代,而是因为他觉着这样才能在回京后更有说服力,不然只靠手头的这点证据似乎还嫌单薄了些。如果自己能从底层军士的口中也听到相似的说法,那回去后就更加理直气壮了。
不过在钟裕的内心深处却依然有所警惕,总觉着刘应箕说这些,做这些的背后有了更深的目的。这从他偷眼观瞧自己的神色里就能看出些端倪来了。但仔细想想,又想不出对方能在此事上得到什么好处,难道真只是为了讨好自己吗?
在权衡了一阵后,钟裕最终还是点头应承了下来:“既然刘抚台盛情一片,那我便再叨扰你们几日吧,希望这次能有所收获,也能给我大明的边防之事带来些帮助。”
“那是自然的。”刘应箕一见他答应了,心下便是一松,喜色已有些难以掩盖了。
见他如此模样,钟裕心里的疑窦又深了几分,但此时话已出口,也不好再无端改变主意,便暂且把这份怀疑压了下去,只和刘应箕商量起该如何在大同之外转转,了解此地的兵力部署来。
这一番说话,又用了近一个时辰,钟裕这才把刘应箕打发回去,然后叫来了早已等待多时的杨震:“杨千户,本官以为咱们还是暂且先不忙着回京吧。”
“嗯?大人这是何意?”杨震听了这话便是一呆,随后心里就转起念头来:“难道他因为自家之事而改变了主意?”这一点正是杨震所担心的,也是他急于促成钟裕赶紧回北京的重要原因。
因为杨震很清楚,在此多待一日,便多一分变数。这变数不光来自这里的官场和民间势力,更来自钟裕自己的内心。一旦他因为考虑到自家存亡安危而改变了主意,事情可就不好办了。毕竟真论起来,钟裕才是钦差正使,自己是没有主导和禀报之权的。
钟裕因为心头不安,所以并没有敢对上杨震的双眼,也就没有觉察到对方的怀疑,只是将刘应箕的那番道理说了出来,末了道:“本官细想之下也觉着刘抚台的考虑有些道理,便答允了他,过两日去城外的卫所堡垒看看,也好了解更多大同驻军的情况嘛。”
“大人……当真只是这么想的?”杨震怀疑地看了钟裕一眼,却没有把这话道出来。因为那可能导致两人之间产生嫌隙,这是杨震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他却也不希望这事成真,便劝道:“大人,这么做会不会太冒险了些?”
“杨千户这话是何意?”钟裕被他这么一说,心里陡然便是一紧,但口中还是如此问道。
“大人想过没有,若是离了大同,去到外面的卫所堡垒之中,万一有人要对我们不利该如何应付?”
“这不可能吧?他们会有如此胆量?”
“若正常来说,他们确实没有这胆子。可现在,我们掌握了刘应箕以下诸多官员的罪证,还是可以将他们满门抄斩的罪,若是他们得知了这一切,大人以为他们会不会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呢?”
“这……”钟裕顿时面现为难之色。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也是有着这个顾虑的,但不知怎的,此刻他却更愿意相信对方没这个胆子:“你所说的虽然也有些道理,却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不错,刘应箕等人一旦得知我们所掌握的罪证必然不会甘心受死,但他们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呢?你我可不会将如此要紧之事给泄露出去吧。
“还有,即便退一步来说,他们真觉察到了什么,从而想对我们不利,又何必非要把我们调出城去再下手呢?在大同城里,咱们不一样是他们砧板上的鱼肉吗,何必非多此一举?另外,对一般军士而言,我们依然是朝廷钦差,我不信他们会有这个胆子,真敢帮着那几位大人来冒险杀我们,因为我们所掌握的罪证对他们来说可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他这一番话说下来倒也有理有据,叫杨震有些难以反驳,只能苦笑一声:“大人确实长于辩才,非我所能比也。”
钟裕虽然见杨震无法反对,心里却也有些异样的感觉,自己当真像口中所说那般正直无私吗?这事就当真没有半点蹊跷,自己就真看不出来吗?
事实恐怕不是这样的!他心里有一种声音在说,他所以会答应刘应箕,还是因为私心作祟,不希望钟家受此事牵连这才会想到了拖延回京的日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这个认识,让钟裕的心下一阵黯然,自己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公正、正义在这一刻显然没能经受住现实的考虑。在看了杨震一眼后,他便道:“若杨千户真觉着事有蹊跷的话,你可以留在大同,只本官一人出去,这样如何?”如果真有什么危险,就由我一人承担吧!这是我应受的教训。钟裕在心里如此补充道。
杨震却断然摇头:“不可,这样我就更不放心了。大人乃是钦差正使,若你出了什么差错,我这个副使能有什么用处?既然大人主意已定,下官自当陪同前往,希望这一切都是我的杞人忧天吧。”
杨震这番话,又说得钟裕一阵动容:“杨千户你这又何必呢?”
“我相信大人的判断。”杨震淡淡一笑,心里却道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吧,在官场上,只会比江湖更难混。随后,他又提议道:“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咱们离开大同必须尽量多带我们自己人,这样即便真出了什么意外也好有个照应。”
“这倒是正理。”对此,钟裕自然是支持的,其实他心里也是有所担心的,能有钦差卫队随同前往,总会安全许多。
但杨震心里依然很不放心,在数万,乃至十万大军包围之中,这几千钦差卫队真能保障他们的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