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几个小时没有睡着,直到天时候,他才迷迷糊糊的闭上了眼睛,可是他刚要入睡,外面就响起了集合号。吴林糠条件反射般的从床上弹了起来,随即就赶了出去。其他宿舍里的飞行员也都出来了,在吴林糠注意到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一名基地的勤务兵就送来消息,罗云冲已经到了,并且在储备弹药的仓库里召集飞行员前去集合。
等到吴林糠赶到了弹药库的时候,一枚巨大的炸弹已经放在了中间的空地上,穿着一套没有军衔标志的军服的罗云冲就站在旁边。吴林糠先注意到罗云冲身上那套军服实际上是校官的常服,而不是符合罗云冲身份的将官常服。这让吴林糠感到有点奇怪,就算在他印象中,罗云冲是个不修边幅的人,可也不会随便到乱穿衣服吧,而且还是没有军衔的。接着,他就注意到了罗云冲旁边的那枚炸弹,相对而言,吴林糠对这种外形有点像是放倒了的啤酒桶的炸弹并不是很陌生,因为他所驾驶的轰炸机就是带着这种炸弹从瓦胡岛的机场起飞的。
这种圆筒形的炸弹实际上是由英国人最先研制出来的,而当初,英国人研制这种炸弹的目的就是要炸掉德国的鲁尔大坝。为此,英国人还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呢。
鲁尔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这就有点类似与美国五大湖地区一样,当地是德国最重要地煤炭产区,钢铁产区,而且还集中了德国好家坦克与战机的生产厂,比如为德国空军提供主力战斗机的梅塞德斯公司就有一架工厂在这里。可以说。整个鲁尔区就是德国最大的兵工厂。而当时,为鲁尔区供电以及供水的主要设施就是莫勒,普索,以及埃德尔三个大坝。只要能够炸毁这三座大坝,就能够打击德国地军事工业,从而削弱德国的整体战争实力,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
当时。英国人为了能够炸掉这三座大坝,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其先遇到的就是没有合适的弹药这个巨大的难题。比如,当时麦乃水库大坝的基地宽34米,坝顶地宽度也达到了8,要想摧毁这样的大坝。就必须用一枚1o吨重的炸弹,从12ooo米的高度上投下。并且准确命中。可问题是,当时没有一种轰炸机可以携带1o吨重的炸弹,更12ooo的高空,也绝对无法让炸弹准确命中目标。也就是说,通过常规方法,是不可能炸毁这几座大坝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德国对这三座大坝的保护力量并不是很强。
经过了反复地研究之后,英国人找到大坝的死穴。同时找出了炸毁大坝的有效办法。当时,这三座大坝都是应力坝,而不是重力坝。所谓的应力坝就是利用大坝本身的应力来支撑大坝,而不是利用大坝本身的重力达到阻拦河水的目的。也就是说,应力坝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受力体,如果坝体出现问题地话,其力学稳定基础就丧失了,大坝就将因此而坍塌。这正是鲁尔水坝的致命问题。炸弹并不需要摧毁整个大坝,甚至不需要炸穿大坝,只要能够破坏大坝的承力结构。使大坝丧失力学稳定性,就会在水的压力下自行崩溃。从而达到摧毁大坝的目的。
这样一来,摧毁大坝的办法就要容易实现了。经过了系统的分析之后,英国的工程师最后确定,只要能够在大坝的基部,准确地引爆3以上的高能炸药,就能够破坏大坝地稳定性,从而摧毁大坝。而当时英国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可以携带9吨的炸弹,也就足以运载可以摧毁大坝的炸弹了。可问题是,怎么让炸弹准确命中呢?要知道,大坝的基部在水面以下,普通的炸弹是不可能击中的。另外,轰炸机的投弹高度如果太高的话,那么命中率将降低很多,又怎么保证用尽量少的轰炸机来摧毁大坝呢?
英国的工程师没有被难道,他们想了一个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即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轰炸机在低空高飞行,然后投出炸弹。炸弹在离开轰炸机的时候就将开始高旋转,接着撞上水面,而水的表面张力能够将炸弹反弹到空中,而不会使炸弹迅沉入水底。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炸弹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弹道,同时,在经过了数次反弹之后,只要撞上了大坝,炸弹就将停下来,并且沉到水面以下,再利用液压引信在一个精确的深度引爆炸弹,就能够达到摧毁大坝的目的了。
可以说,这个办法是相当巧妙的,在此之前,还真没有人想出过这种轰炸方式。英国皇家空军在证实这种轰炸方式有可行性之后,就立即组织人员开始着手设计与制造这种独特的炸弹,同时开始解决相关的问题。
炸弹的设计工作并不复杂,制造难度也不是很大,而且第一批炸弹很快就到位了。这种炸弹直径达到了1.8米,长2.6米,内部装填了3~:能炸药,其总重量过了8,在b-29及唐帝国的“鹏”式轰炸机服役之前,也就只有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能够携带这么重的炸弹了。随即英国皇家空军组建了一支拥有2o多架轰炸机的秘密部队,在苏格兰北部地区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训练中,该部队现了更多的问题。
先是,要想让炸弹在水面上反弹几次,然后准确的命中目标,那么轰炸机的飞行度,以及飞行高度就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飞行度还好解决,当时的测仪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可是,当时飞机上装备的高度仪普遍是利用气压来测量高度的,而当飞行高度在1oo以下的时候,高度仪就不可能准确的测量出高度,而这次轰炸任务就要在这个高度表的盲区内进行。更重要的是,当时飞行员,以及一批研究人员在仔细研究后确定,最好的投弹高度是距离水面18米
,又怎么确定轰炸机距离水面就刚好是18米呢?要知ti没有后来普遍使用的雷达高度表呢,而且就算有,雷达高度表也很难测量出这么精确的距离。
测量高度的这个问题最后通过一个相当巧妙的办法得到了解决。那就是在飞机的机头下面安装两盏探照灯,两盏灯之间呈一定的交角,当两盏探照灯的灯光在水面上会聚到一起之后,飞机距离水面的高度就正好是18米。通过训练,飞行员也很快掌握了用这种办法判断高度的方法,同时也证实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
可是,当训练深入下去的时候,飞行员现了更多的问题,而当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瞄准目标。轰炸肯定在夜间进行,如果是在白天的,载着8多炸弹,并且在低空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将成为德军高射炮与防空战斗机的理想目标。而在夜间的时候,就算有明亮的月光,飞行员也最多只能够看到大坝模糊的影子,根本就不可能准确的瞄准目标,哪又怎么让炸弹准确的命中目标呢?而且,投弹距离是必须要严格控制的,不管是太远,还是太近,炸弹都不可能对大坝造成威胁。
最后,英国的情报部门在这个时候帮了大忙。当时,德国沿在河道两侧部署了大量的高射炮阵地,而且每个高射炮阵地都有一个了望塔。这些了望塔地距离大概是1oo。英国人很快就搞出了一种简易瞄准仪,实际上就是一个顶部有圆孔的等腰三角形木板。利用下面的两个对准德国高射炮阵地的了望塔,同时将三角板固定在一个角度上,只要大坝出现在了上面的圆孔里,飞行员就能够确定与大坝之间地距离。然后投下炸弹了。
最后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英国皇家空军积极的行动了起来。先是飞行员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甚至用苏格兰的一座大坝进行了模拟轰炸。最终,英国皇家空军只出动了1o多架轰炸机,用7枚“圆桶”炸弹就摧毁了鲁尔区的两座大坝,导致德国鲁尔去被洪水淹没,大部分工厂失去了电力供应。上千平民被淹死,上百万人成为了难民,而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在几个月之内下降了三成。可以说,在原子弹出现之前,这7枚炸弹所产生的破坏是最为巨大地。
英国战败之后,唐帝国远征军。以及最先到达的6战队先控制的就是英国的各个科研机构,在封存了英国的机密文件的同时。6战队与远征军地好几支特别行动部队还依据当时拿到了英国重要人员名单,迅的将没有来得及逃出英国,或者是匿藏起来地英国科学家,工程师给软禁了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唐帝国获得了英国“圆桶”炸弹的详细技术资料,并且拿到了英国皇家空军轰炸鲁尔大坝的详细作战经过。最重要的是,当时一批参与了这次轰炸行动的英国工程师被控制了起来。
德国鲁尔大坝被炸,也给了唐帝国巨大的震撼,同时让唐帝国认识到。攻击敌人的基础电力与水利工程将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当时帝国6航就有人提出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敌人。可问题是,没有合适地目标,所以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就没有展开。直到太平洋战争基本上尘埃落定,罗云冲出任了6航司令的时候,这些秘密研制计划才被重新翻了出来,而当时罗云冲最重视的几个计划中,利用英国人在实战中获得的经验,用类似的办法打击美国的水利设施的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在27年底,帝国的工程师就基本上摸透了“圆桶”炸弹理。随后在获得了几名英国工程师地协助之后,这些为6航服务的工程师开始根据帝国6航装备地。以及即将装备的重型轰炸机对英国的“圆桶”炸弹进行了改进。主要的改进就是修改炸弹的外形设计与尺寸,调整装药量,使用更好的材料来制造弹体,同时用更准确的水压引信来提高炸弹的引爆准确率。
经过了这些改进之后,新式“圆桶”炸弹不但可以由度更快的“鹏”式轰炸机投掷,而且在水面上反弹时更加稳定,其实这也是当时“圆桶”炸弹的一个主要缺陷,在英国轰炸机攻击鲁尔大坝的时候,就有好几枚炸弹从大坝顶端跳过,从而没有命中目标。另外,在采用了更好的材料之后,弹体更为坚韧,在撞上大坝之后的变形量更小,从而减少了哑弹的几率,并且使炸弹能够更平滑的下沉。新式引信的作用也非常巨大,这可以使炸弹在更为精确的深度上爆炸,产生最大的破坏效果。
现在,这种已经制造了出来的新式“圆桶”炸弹的重量减轻到了7吨,但是其装药量提高到4.5吨,使用的也是爆炸威力更大的~药,4.5吨的装药量相当于6吨黄色炸药产生的破坏力。最重要的是,后来工程师在炸弹上安装了旋转角度控制器,也就是说,可以由该控制器控制炸弹引爆的角度。再加上定向爆炸装置,就可以使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从而翻倍的增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提高破坏威力。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工程师先通过计算任务,这种炸弹也可以破坏并不是太坚固的重力坝,而不仅仅只是破坏应力坝。当然,要想彻底破坏重力坝,需要使用的炸弹数量肯定更多,而且最好能够让两枚以上的炸弹命中同一部位,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随即,罗云冲就准备组织人员对工程师的计算进行实际测试,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将这一任务分派下去,古迅雷就出了支援请求,罗云冲不得不在实战中来检验这一理论了。反正对罗云冲来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少负面影响吧!
等到吴林糠赶到了弹药库的时候,一枚巨大的炸弹已经放在了中间的空地上,穿着一套没有军衔标志的军服的罗云冲就站在旁边。吴林糠先注意到罗云冲身上那套军服实际上是校官的常服,而不是符合罗云冲身份的将官常服。这让吴林糠感到有点奇怪,就算在他印象中,罗云冲是个不修边幅的人,可也不会随便到乱穿衣服吧,而且还是没有军衔的。接着,他就注意到了罗云冲旁边的那枚炸弹,相对而言,吴林糠对这种外形有点像是放倒了的啤酒桶的炸弹并不是很陌生,因为他所驾驶的轰炸机就是带着这种炸弹从瓦胡岛的机场起飞的。
这种圆筒形的炸弹实际上是由英国人最先研制出来的,而当初,英国人研制这种炸弹的目的就是要炸掉德国的鲁尔大坝。为此,英国人还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呢。
鲁尔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这就有点类似与美国五大湖地区一样,当地是德国最重要地煤炭产区,钢铁产区,而且还集中了德国好家坦克与战机的生产厂,比如为德国空军提供主力战斗机的梅塞德斯公司就有一架工厂在这里。可以说。整个鲁尔区就是德国最大的兵工厂。而当时,为鲁尔区供电以及供水的主要设施就是莫勒,普索,以及埃德尔三个大坝。只要能够炸毁这三座大坝,就能够打击德国地军事工业,从而削弱德国的整体战争实力,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
当时。英国人为了能够炸掉这三座大坝,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其先遇到的就是没有合适的弹药这个巨大的难题。比如,当时麦乃水库大坝的基地宽34米,坝顶地宽度也达到了8,要想摧毁这样的大坝。就必须用一枚1o吨重的炸弹,从12ooo米的高度上投下。并且准确命中。可问题是,当时没有一种轰炸机可以携带1o吨重的炸弹,更12ooo的高空,也绝对无法让炸弹准确命中目标。也就是说,通过常规方法,是不可能炸毁这几座大坝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德国对这三座大坝的保护力量并不是很强。
经过了反复地研究之后,英国人找到大坝的死穴。同时找出了炸毁大坝的有效办法。当时,这三座大坝都是应力坝,而不是重力坝。所谓的应力坝就是利用大坝本身的应力来支撑大坝,而不是利用大坝本身的重力达到阻拦河水的目的。也就是说,应力坝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受力体,如果坝体出现问题地话,其力学稳定基础就丧失了,大坝就将因此而坍塌。这正是鲁尔水坝的致命问题。炸弹并不需要摧毁整个大坝,甚至不需要炸穿大坝,只要能够破坏大坝的承力结构。使大坝丧失力学稳定性,就会在水的压力下自行崩溃。从而达到摧毁大坝的目的。
这样一来,摧毁大坝的办法就要容易实现了。经过了系统的分析之后,英国的工程师最后确定,只要能够在大坝的基部,准确地引爆3以上的高能炸药,就能够破坏大坝地稳定性,从而摧毁大坝。而当时英国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可以携带9吨的炸弹,也就足以运载可以摧毁大坝的炸弹了。可问题是,怎么让炸弹准确命中呢?要知道,大坝的基部在水面以下,普通的炸弹是不可能击中的。另外,轰炸机的投弹高度如果太高的话,那么命中率将降低很多,又怎么保证用尽量少的轰炸机来摧毁大坝呢?
英国的工程师没有被难道,他们想了一个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即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轰炸机在低空高飞行,然后投出炸弹。炸弹在离开轰炸机的时候就将开始高旋转,接着撞上水面,而水的表面张力能够将炸弹反弹到空中,而不会使炸弹迅沉入水底。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炸弹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弹道,同时,在经过了数次反弹之后,只要撞上了大坝,炸弹就将停下来,并且沉到水面以下,再利用液压引信在一个精确的深度引爆炸弹,就能够达到摧毁大坝的目的了。
可以说,这个办法是相当巧妙的,在此之前,还真没有人想出过这种轰炸方式。英国皇家空军在证实这种轰炸方式有可行性之后,就立即组织人员开始着手设计与制造这种独特的炸弹,同时开始解决相关的问题。
炸弹的设计工作并不复杂,制造难度也不是很大,而且第一批炸弹很快就到位了。这种炸弹直径达到了1.8米,长2.6米,内部装填了3~:能炸药,其总重量过了8,在b-29及唐帝国的“鹏”式轰炸机服役之前,也就只有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能够携带这么重的炸弹了。随即英国皇家空军组建了一支拥有2o多架轰炸机的秘密部队,在苏格兰北部地区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训练中,该部队现了更多的问题。
先是,要想让炸弹在水面上反弹几次,然后准确的命中目标,那么轰炸机的飞行度,以及飞行高度就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飞行度还好解决,当时的测仪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可是,当时飞机上装备的高度仪普遍是利用气压来测量高度的,而当飞行高度在1oo以下的时候,高度仪就不可能准确的测量出高度,而这次轰炸任务就要在这个高度表的盲区内进行。更重要的是,当时飞行员,以及一批研究人员在仔细研究后确定,最好的投弹高度是距离水面18米
,又怎么确定轰炸机距离水面就刚好是18米呢?要知ti没有后来普遍使用的雷达高度表呢,而且就算有,雷达高度表也很难测量出这么精确的距离。
测量高度的这个问题最后通过一个相当巧妙的办法得到了解决。那就是在飞机的机头下面安装两盏探照灯,两盏灯之间呈一定的交角,当两盏探照灯的灯光在水面上会聚到一起之后,飞机距离水面的高度就正好是18米。通过训练,飞行员也很快掌握了用这种办法判断高度的方法,同时也证实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
可是,当训练深入下去的时候,飞行员现了更多的问题,而当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瞄准目标。轰炸肯定在夜间进行,如果是在白天的,载着8多炸弹,并且在低空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将成为德军高射炮与防空战斗机的理想目标。而在夜间的时候,就算有明亮的月光,飞行员也最多只能够看到大坝模糊的影子,根本就不可能准确的瞄准目标,哪又怎么让炸弹准确的命中目标呢?而且,投弹距离是必须要严格控制的,不管是太远,还是太近,炸弹都不可能对大坝造成威胁。
最后,英国的情报部门在这个时候帮了大忙。当时,德国沿在河道两侧部署了大量的高射炮阵地,而且每个高射炮阵地都有一个了望塔。这些了望塔地距离大概是1oo。英国人很快就搞出了一种简易瞄准仪,实际上就是一个顶部有圆孔的等腰三角形木板。利用下面的两个对准德国高射炮阵地的了望塔,同时将三角板固定在一个角度上,只要大坝出现在了上面的圆孔里,飞行员就能够确定与大坝之间地距离。然后投下炸弹了。
最后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英国皇家空军积极的行动了起来。先是飞行员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甚至用苏格兰的一座大坝进行了模拟轰炸。最终,英国皇家空军只出动了1o多架轰炸机,用7枚“圆桶”炸弹就摧毁了鲁尔区的两座大坝,导致德国鲁尔去被洪水淹没,大部分工厂失去了电力供应。上千平民被淹死,上百万人成为了难民,而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在几个月之内下降了三成。可以说,在原子弹出现之前,这7枚炸弹所产生的破坏是最为巨大地。
英国战败之后,唐帝国远征军。以及最先到达的6战队先控制的就是英国的各个科研机构,在封存了英国的机密文件的同时。6战队与远征军地好几支特别行动部队还依据当时拿到了英国重要人员名单,迅的将没有来得及逃出英国,或者是匿藏起来地英国科学家,工程师给软禁了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唐帝国获得了英国“圆桶”炸弹的详细技术资料,并且拿到了英国皇家空军轰炸鲁尔大坝的详细作战经过。最重要的是,当时一批参与了这次轰炸行动的英国工程师被控制了起来。
德国鲁尔大坝被炸,也给了唐帝国巨大的震撼,同时让唐帝国认识到。攻击敌人的基础电力与水利工程将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当时帝国6航就有人提出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敌人。可问题是,没有合适地目标,所以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就没有展开。直到太平洋战争基本上尘埃落定,罗云冲出任了6航司令的时候,这些秘密研制计划才被重新翻了出来,而当时罗云冲最重视的几个计划中,利用英国人在实战中获得的经验,用类似的办法打击美国的水利设施的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在27年底,帝国的工程师就基本上摸透了“圆桶”炸弹理。随后在获得了几名英国工程师地协助之后,这些为6航服务的工程师开始根据帝国6航装备地。以及即将装备的重型轰炸机对英国的“圆桶”炸弹进行了改进。主要的改进就是修改炸弹的外形设计与尺寸,调整装药量,使用更好的材料来制造弹体,同时用更准确的水压引信来提高炸弹的引爆准确率。
经过了这些改进之后,新式“圆桶”炸弹不但可以由度更快的“鹏”式轰炸机投掷,而且在水面上反弹时更加稳定,其实这也是当时“圆桶”炸弹的一个主要缺陷,在英国轰炸机攻击鲁尔大坝的时候,就有好几枚炸弹从大坝顶端跳过,从而没有命中目标。另外,在采用了更好的材料之后,弹体更为坚韧,在撞上大坝之后的变形量更小,从而减少了哑弹的几率,并且使炸弹能够更平滑的下沉。新式引信的作用也非常巨大,这可以使炸弹在更为精确的深度上爆炸,产生最大的破坏效果。
现在,这种已经制造了出来的新式“圆桶”炸弹的重量减轻到了7吨,但是其装药量提高到4.5吨,使用的也是爆炸威力更大的~药,4.5吨的装药量相当于6吨黄色炸药产生的破坏力。最重要的是,后来工程师在炸弹上安装了旋转角度控制器,也就是说,可以由该控制器控制炸弹引爆的角度。再加上定向爆炸装置,就可以使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从而翻倍的增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提高破坏威力。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工程师先通过计算任务,这种炸弹也可以破坏并不是太坚固的重力坝,而不仅仅只是破坏应力坝。当然,要想彻底破坏重力坝,需要使用的炸弹数量肯定更多,而且最好能够让两枚以上的炸弹命中同一部位,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随即,罗云冲就准备组织人员对工程师的计算进行实际测试,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将这一任务分派下去,古迅雷就出了支援请求,罗云冲不得不在实战中来检验这一理论了。反正对罗云冲来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少负面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