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桓嵇既遣使者到寿阴相邀濮阳政共同举兵,卫郓便很快收到了消息。
如今寿阴和砚山贼寇并分东北而进,自己便了解到如今的形势受到了两面夹击之势。桓嵇既了解卫郓,卫郓自然也对他知之甚深。此番濮阳政举兵攻打南邵以北,卫郓便了解这是桓嵇的计谋。他自知战场用兵和自己互为对手、不能立胜,这才遣使请濮阳政前来相助。意在令自己分兵的同时,加大此番砚山盗匪的胜算。
这样的计谋,无疑让卫郓面临两难之势。
自己如果分兵,便中了桓嵇的下怀。但如果不分兵,那么其中一面必然会因为受到其中一方的攻击而不能保全。卫郓进退两难,因此难决。
部将费渊道:“大元帅既不肯分兵,不若上书王爷,令他在派遣一只军马前来。届时王爷亲自掌帅,以此北拒那濮阳政岂不更好。濮阳政能为有限,必然不是王爷的对手。而我大军,亦可全心对敌桓嵇。以此为战,料胜不难。”
卫郓摇头,言道:“王爷若起兵北拒濮阳政,那濮阳政以能为而论自然不是王爷的对手。然而如此派遣,我昌邑本部必然空虚。想我昌邑与中庸国土相连,本部若空,中庸王手下司马信未必不会乘隙而入。他的能为比及桓嵇有过之而无不及,前番中庸腹背受敌之时便是此人力挽狂澜的。而我昌邑前番也害了中庸王朱泰郃,司马信因此常怀复仇之心。此番若起国中之兵而拒濮阳政,岂非将我昌邑拱手让给中庸吗?”
卫郓考虑周全,因此拒而不行。
部将昭棣道:“国中之兵为防中庸动静,此番自然不能动。然而我国现与诸国树敌,而诸国却各有盟友所依。以此而论,我国是不是也该交往一些强有力的盟友以为后盾呢?”
卫郓点头,觉得昭棣所言有理。便问道:“以你来看,何人可为我国盟友?”
昭棣道:“我国疆土,地处中心。其中南邵相连砚山、寿阴,而昌邑又和中庸彼此相连。此三国届时我国劲敌,然而尚有一国目前处在中立之下,且国力强盛远胜这三股势力。我国若能以此拉拢作为盟友,可胜三国之力。”
卫郓顿悟,这才明白昭棣的意思。
他口中要拉拢的盟国并非别家,而是以庐郜作为原有封地,如今又拓土开疆得了下卞以及东夷全土,实力仅次于夏朝并且和西境元国不分上下的靖国。靖国国主苏牧,说起来也曾和卫郓有过几面之缘。曾经卫郓等三人在吴侩王手下做事的时候,也与靖国互通有无过一段时间。
苏牧为人谨慎且和善,在诸多藩王之中素来名声不错。但以昭棣所言,如果此番昌邑能够与苏牧皆为友邻。以靖国的实力,无疑远胜砚山、寿阴与中庸三地合力之兵。
“联合苏牧与靖国,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自从我三人归属昌邑王以来,便从未和靖国有过什么密切的接触。此番我国遭遇大难,靖国苏牧又岂会轻易出手相助呢?”
昭棣道:“靖国地处东夷,尽纳昔日古国疆土。然而无论是他原本的封邑还是现在新得到的地盘,全都缺少铁矿。而铁矿的重要,自然也无需末将多言。今大元帅欲请靖王相助,便可以此作为条件做出拉拢。现我南邵之地虽然多年屡遭战乱,但铁矿资源的丰盈却是各地望尘莫及的。只要大元帅舍得从此分了几处给他,料想那苏牧必然全心前来相助。靖国既来相助,此番霍乱只怕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彻底的平息。既用不着国中之兵,又可以和强国互为友邻、彼此共荣。这样一举两得之事,大元帅何乐而不为呢?”
卫郓称善,于是一路引军来斗桓嵇,另一面也带着丰厚的礼物飞马直奔靖国而去。
使者既到靖国,便在第一时间拜上苏牧。苏牧闻讯,心中大喜。便与群臣商议,准备举兵之事。
国中近臣道:“大王此次出兵,援助南邵本为国策。然而具体统兵之人,尚需因此决断。”
苏牧道:“此番孤欲遣冉锓为上将军,统兵两万前往南邵,不知诸位臣公以为如何?”
近臣众人闻讯,无不骇然。但看苏牧脸上笑容,已知此番派兵深意所在。
群臣既无反对意见,苏牧便召冉锓入见。以此加封,另点国中军马两万五千众,克日令冉锓统军直奔南邵而来。
对于冉锓此人,倒也不得不在此时一说。
此人本为囚徒,崛起于苏牧便受夏朝圣主矶子册封之处。那时候夏朝方立,而苏牧也刚刚继承父亲的基业驻守庐郜之地。身份不过一守将,部下所拥亦不过数千之兵。
苏牧父亲苏锦,曾经是人族早期部落中的首领之一。因为追随夏朝圣主矶子兵出起源并且伴随仲夷东征西讨、拓张版图有功,故而册封庐郜守将之位。后苏锦年迈病故,便使苏牧承继守将之位。那时候的苏牧尚且年轻,因为德望不如父亲,故而造成庐郜诸臣内乱。
苏牧为守住父亲基业,亲自率军平定。然而目下当时坐拥的兵马不过千余,因此并不具备平定内乱的实力。苏牧以此担忧,便接纳当时身边近臣的意见,启用大量国中的刑徒充作部下所用之兵。而如今的冉锓,便是最早苏牧采用的刑徒军之中的一员。
为了让当时的刑徒军为自己效以死命,苏牧甚至采取了以军功而定减罪责的决策。其意的宗旨便是只要有刑徒愿意参军入伍,就可以以此减刑。便是犯下弥天大罪的死囚,亦可因为国难当头的参军入伍而免去死罪。之后的减刑具体,便以战场上的军功而论。就算最终减至无罪,封赏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只要军功不断,减至无罪的犯人就可以获得和普通人建立军功之后一样的封赏。
这样的决策,在当时庐郜的犯人中甚至引起了不小的轩然大波。
为了减刑和得到恩赏,刑徒们几乎全员入伍。这些人基本都是作奸犯科的穷凶极恶之辈,放到战场无异与虎狼无恙。年轻的苏牧看到刑徒军的战力,心中深有感慨。最大的一次成功,区区百余刑徒军,居然强冲拥有数千之中的敌军防线。非但最后防线被刑徒军全然而下,便是防线的敌军主将亦被这百余刑徒军硬生生的生擒了过来。
苏牧以此为意,对于刑徒军也从最早的充数变成了逐渐般的器重。
为了更好的鼓舞他们在战场立下赫赫功勋,苏牧甚至加大了对于刑徒军的赏赐。他以此对他们加大重用的力度,甚至从其中选拔战功卓著的骁勇之士封为部将为己所用。得到如此好的待遇,刑徒军更加不顾一切的为苏牧拼死效命。而如今我们提到的这个名叫冉锓的人,也就是当时苏牧最早提拔出来的刑徒将领之一。
他从一名士兵崛起,因为在战场的效死而得到了苏牧的看中和提拔。从最早的一名士兵,成为百夫长、千夫长,之后甚至坐到了副将的位置上。苏牧对他卓越般的作战能力极为看重,甚至一路破格提拔。冉锓也完全的不负苏牧所望,在战场屡立战功、毫不畏死。而当时存在于庐郜之地的内乱,也在刑徒军和冉锓的全力效死之下,被很快的平定了下来。
苏牧由此坐稳了自己庐郜守将的位置,而让他想象不到的是,身为一方之主的他,一场来自于国中内部的崭新变革,此时也如席卷般的风暴一样,在无息般的沉寂中悄然而至。
这正是“平息虽得一时势,难料隐患顿然生”。预知靖国昔日尘封往事如何,苏牧又当如何平息?且看下文。
如今寿阴和砚山贼寇并分东北而进,自己便了解到如今的形势受到了两面夹击之势。桓嵇既了解卫郓,卫郓自然也对他知之甚深。此番濮阳政举兵攻打南邵以北,卫郓便了解这是桓嵇的计谋。他自知战场用兵和自己互为对手、不能立胜,这才遣使请濮阳政前来相助。意在令自己分兵的同时,加大此番砚山盗匪的胜算。
这样的计谋,无疑让卫郓面临两难之势。
自己如果分兵,便中了桓嵇的下怀。但如果不分兵,那么其中一面必然会因为受到其中一方的攻击而不能保全。卫郓进退两难,因此难决。
部将费渊道:“大元帅既不肯分兵,不若上书王爷,令他在派遣一只军马前来。届时王爷亲自掌帅,以此北拒那濮阳政岂不更好。濮阳政能为有限,必然不是王爷的对手。而我大军,亦可全心对敌桓嵇。以此为战,料胜不难。”
卫郓摇头,言道:“王爷若起兵北拒濮阳政,那濮阳政以能为而论自然不是王爷的对手。然而如此派遣,我昌邑本部必然空虚。想我昌邑与中庸国土相连,本部若空,中庸王手下司马信未必不会乘隙而入。他的能为比及桓嵇有过之而无不及,前番中庸腹背受敌之时便是此人力挽狂澜的。而我昌邑前番也害了中庸王朱泰郃,司马信因此常怀复仇之心。此番若起国中之兵而拒濮阳政,岂非将我昌邑拱手让给中庸吗?”
卫郓考虑周全,因此拒而不行。
部将昭棣道:“国中之兵为防中庸动静,此番自然不能动。然而我国现与诸国树敌,而诸国却各有盟友所依。以此而论,我国是不是也该交往一些强有力的盟友以为后盾呢?”
卫郓点头,觉得昭棣所言有理。便问道:“以你来看,何人可为我国盟友?”
昭棣道:“我国疆土,地处中心。其中南邵相连砚山、寿阴,而昌邑又和中庸彼此相连。此三国届时我国劲敌,然而尚有一国目前处在中立之下,且国力强盛远胜这三股势力。我国若能以此拉拢作为盟友,可胜三国之力。”
卫郓顿悟,这才明白昭棣的意思。
他口中要拉拢的盟国并非别家,而是以庐郜作为原有封地,如今又拓土开疆得了下卞以及东夷全土,实力仅次于夏朝并且和西境元国不分上下的靖国。靖国国主苏牧,说起来也曾和卫郓有过几面之缘。曾经卫郓等三人在吴侩王手下做事的时候,也与靖国互通有无过一段时间。
苏牧为人谨慎且和善,在诸多藩王之中素来名声不错。但以昭棣所言,如果此番昌邑能够与苏牧皆为友邻。以靖国的实力,无疑远胜砚山、寿阴与中庸三地合力之兵。
“联合苏牧与靖国,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自从我三人归属昌邑王以来,便从未和靖国有过什么密切的接触。此番我国遭遇大难,靖国苏牧又岂会轻易出手相助呢?”
昭棣道:“靖国地处东夷,尽纳昔日古国疆土。然而无论是他原本的封邑还是现在新得到的地盘,全都缺少铁矿。而铁矿的重要,自然也无需末将多言。今大元帅欲请靖王相助,便可以此作为条件做出拉拢。现我南邵之地虽然多年屡遭战乱,但铁矿资源的丰盈却是各地望尘莫及的。只要大元帅舍得从此分了几处给他,料想那苏牧必然全心前来相助。靖国既来相助,此番霍乱只怕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彻底的平息。既用不着国中之兵,又可以和强国互为友邻、彼此共荣。这样一举两得之事,大元帅何乐而不为呢?”
卫郓称善,于是一路引军来斗桓嵇,另一面也带着丰厚的礼物飞马直奔靖国而去。
使者既到靖国,便在第一时间拜上苏牧。苏牧闻讯,心中大喜。便与群臣商议,准备举兵之事。
国中近臣道:“大王此次出兵,援助南邵本为国策。然而具体统兵之人,尚需因此决断。”
苏牧道:“此番孤欲遣冉锓为上将军,统兵两万前往南邵,不知诸位臣公以为如何?”
近臣众人闻讯,无不骇然。但看苏牧脸上笑容,已知此番派兵深意所在。
群臣既无反对意见,苏牧便召冉锓入见。以此加封,另点国中军马两万五千众,克日令冉锓统军直奔南邵而来。
对于冉锓此人,倒也不得不在此时一说。
此人本为囚徒,崛起于苏牧便受夏朝圣主矶子册封之处。那时候夏朝方立,而苏牧也刚刚继承父亲的基业驻守庐郜之地。身份不过一守将,部下所拥亦不过数千之兵。
苏牧父亲苏锦,曾经是人族早期部落中的首领之一。因为追随夏朝圣主矶子兵出起源并且伴随仲夷东征西讨、拓张版图有功,故而册封庐郜守将之位。后苏锦年迈病故,便使苏牧承继守将之位。那时候的苏牧尚且年轻,因为德望不如父亲,故而造成庐郜诸臣内乱。
苏牧为守住父亲基业,亲自率军平定。然而目下当时坐拥的兵马不过千余,因此并不具备平定内乱的实力。苏牧以此担忧,便接纳当时身边近臣的意见,启用大量国中的刑徒充作部下所用之兵。而如今的冉锓,便是最早苏牧采用的刑徒军之中的一员。
为了让当时的刑徒军为自己效以死命,苏牧甚至采取了以军功而定减罪责的决策。其意的宗旨便是只要有刑徒愿意参军入伍,就可以以此减刑。便是犯下弥天大罪的死囚,亦可因为国难当头的参军入伍而免去死罪。之后的减刑具体,便以战场上的军功而论。就算最终减至无罪,封赏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只要军功不断,减至无罪的犯人就可以获得和普通人建立军功之后一样的封赏。
这样的决策,在当时庐郜的犯人中甚至引起了不小的轩然大波。
为了减刑和得到恩赏,刑徒们几乎全员入伍。这些人基本都是作奸犯科的穷凶极恶之辈,放到战场无异与虎狼无恙。年轻的苏牧看到刑徒军的战力,心中深有感慨。最大的一次成功,区区百余刑徒军,居然强冲拥有数千之中的敌军防线。非但最后防线被刑徒军全然而下,便是防线的敌军主将亦被这百余刑徒军硬生生的生擒了过来。
苏牧以此为意,对于刑徒军也从最早的充数变成了逐渐般的器重。
为了更好的鼓舞他们在战场立下赫赫功勋,苏牧甚至加大了对于刑徒军的赏赐。他以此对他们加大重用的力度,甚至从其中选拔战功卓著的骁勇之士封为部将为己所用。得到如此好的待遇,刑徒军更加不顾一切的为苏牧拼死效命。而如今我们提到的这个名叫冉锓的人,也就是当时苏牧最早提拔出来的刑徒将领之一。
他从一名士兵崛起,因为在战场的效死而得到了苏牧的看中和提拔。从最早的一名士兵,成为百夫长、千夫长,之后甚至坐到了副将的位置上。苏牧对他卓越般的作战能力极为看重,甚至一路破格提拔。冉锓也完全的不负苏牧所望,在战场屡立战功、毫不畏死。而当时存在于庐郜之地的内乱,也在刑徒军和冉锓的全力效死之下,被很快的平定了下来。
苏牧由此坐稳了自己庐郜守将的位置,而让他想象不到的是,身为一方之主的他,一场来自于国中内部的崭新变革,此时也如席卷般的风暴一样,在无息般的沉寂中悄然而至。
这正是“平息虽得一时势,难料隐患顿然生”。预知靖国昔日尘封往事如何,苏牧又当如何平息?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