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英她们回到知青点时,上山的知青们还没有回来,只有柳玉洁一个人在看门。

    进屋,肖兰拿出笔记本把刚才买火柴的花销记上了。

    按排班的顺序,今天轮到韩小英跟柳玉洁两个人做饭,这不上工不干活,晚饭也不会太丰盛。

    韩小英拿大号的搪瓷盆子泡了一盆玉米碴子,晚上吃玉米碴子粥。

    这玉米碴子粥要想煮得软烂,必须得提前两个小时泡上才行,至于用小苏打什么的就不要想了,即使供销点有卖的,她们也用不起。

    尤其是几个老知青,家里一点儿补贴不给的,只靠上工挣的工分,一年到头也分不到几块钱,手里拮据得很,每花一分钱都要算计着。

    比如柳玉洁,她的日子可能是最不好过。

    韩小英回来时她正在补鞋呢。

    这干农活特别费鞋,柳玉洁的黄胶鞋穿了好几年了,补丁摞补丁了,还舍不得扔。

    韩小英泡完玉米碴子,从箱子里拿出高一的数学书,坐在炕上翻看着。

    一旁的柳玉洁见状,就一脸好奇的问道:“小英,你怎么还看上高中课本了?”

    “我没事儿随便看看,你鞋补完了?”韩小英从书上移开视线。

    说完,韩小英打量了一眼柳玉洁,一张小瓜子脸两道柳叶眉,大杏眼,加上好看的琼鼻,人长得是十分秀丽,而且性情温良谦和,待谁都好。

    只听她回道:“补完了,这鞋将究还能穿上一夏。小英,高中课本你看得懂吗?”

    “还行,有一些我能看得懂,有一些看不懂,有不懂的我就问你跟点长。”其实她大部分都能看得懂。

    前世有自学过,虽然后来很多年没怎么摸过课本了,但是大半记得,温故一下很快就想起来了。

    “行,有不会的你就吱声,我数学还行。”柳玉洁是高中毕业,上学时成绩很不错。

    除了她,廖俊杰跟肖兰都是高中生,韩小英有不会的题目可以请教他们。

    他们很乐意教的。

    肖兰记好账已经出去了,不在屋里,她是一会儿都不闲着。

    快到傍晚的时侯,上山的知青们回来了,陶永芳还有另外两个女知青也跟着去了。

    他们采了不少山野菜,郑家河还学村里的半大小子去爬树,结果啥也没摸着,手还被鸟给啄了。

    廖俊杰运气比较好,在林子里捡了五个野鸡蛋,还采了一兜蘑菇。

    肖兰看完他的劳动成果,忍不住笑打趣道:“你这人向来运气好,每次上山从来不会空手而归。”以前他们一起进山就是,别人都空着手什么都找不到,就他总不带空手的。

    “也没有。”廖俊杰谦虚的摆摆手,脸色微红,还不承认自己运气好。

    大伙瞅着他直乐,廖知青很腼腆,被点长说的都不好意思了。

    “咱们晚上吃大碴子粥,这五个野鸡蛋蒸鸡蛋酱怎么样?”肖兰拿着野鸡蛋,征求着廖俊杰的意见。

    “行,怎么吃都成,点长你看着安排吧。”野鸡蛋就这么几个,不管是炒还是煮一人也分不到几块,倒不如蒸成鸡蛋酱。

    正好他们今天野山菜采回来的多,洗洗焯一下水,蘸鸡蛋酱吃,下饭得很,遗憾的是没有小葱,不完美。

    他们知青点人多,种多少葱也存不下,根本不够吃,而且知青点后面菜园子就那么大个地方,也不能都种葱。

    “点长,要不咱们跟大队长申请自留地吧,今年新来了六个人,怎么也得给咱们分一块自留地。”村里每家都有,就他们知青点没有。

    肖兰听后,点点头,说道:“我回头就去说,虽然现在有点晚了,但种晚熟的蔬菜还是来得及的。”

    “就是,哪怕都种上萝卜白菜也行啊。”陶永芳跟着附和道。

    柳玉洁也道:“可不是,都是萝卜白菜也比没菜吃强。”每年冬末到夏初这段时节,他们就没有菜吃,一个个抱着饭碗可怜巴巴的。

    “要不咱现在就去说吧?没准儿早说了还能早批给咱们呢。”廖俊杰提议道。

    “行。”肖兰说完,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抬腿就往外头走。

    韩小英没跟上去,她得做饭了。

    廖俊杰、陶永芳他们一块去了,这事儿不能让肖兰一个人出面,人多才好说话。

    大队长刘清福家就在二队,离知青点很近,几分钟就到了。

    他这会儿没事儿,正坐在自家大门口抽旱烟。

    在他身后是一排五间红砖大瓦的房,瞅着特别亮堂,连院墙都是石头跟土坯垒的,不像村里很多人家都是木栅栏做的,这样的院墙看着就立整。

    刘清福家也算宋家堡顶富裕的人家了。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高中毕业在村小教书,老二去年当兵转业回来的,在县里开车,还有两个闺女,大闺女出嫁了,嫁了到公社,也端着铁饭碗,老姑娘就是刘金枝十四了,平时比较娇纵一些,还有个小孙子刚满周岁,一家是和和美美的,村里有多少人羡慕不来。

    肖兰他们这傍晚时候过来,刘清福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待听明白他们的来意,很痛快的点了点头。

    “这事儿简单,挨着你们知青点北边,那不是有块荒坡地吗?我做主就分给你们了。”那块地本来是预留的宅基地,但地方实在太小,多少年了也没人乐意要。

    乡下人盖房子都稀罕前后院宽敞的,那儿块地的地势是不错,但是太窄巴了,闲置了很多年了。

    肖兰知道那块地,离她们知青点也就几百米,“大队长,那块地怕是有半亩吧?”

    村里一户最多是三分地的自留地。

    “不到半亩,要是加上边边角角的可不止半亩,你们不是人多吗,乐意开垦就开垦出来吧,只要不种粮食随便你们折腾。”刘清福平时是不苟言笑,但对这帮跟他儿女一般大小的知青还是很随和的。

    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太出格,他都不会管。

    “谢谢大队长,我们那菜园子实在太小了,种的菜不够吃。这以后有了自留地,我们冬天的冬储菜可是有着落了。”肖兰很客套的说道。

    刘清福摆摆手,“不用客气,这事儿之前我是没想起来,不然也不用你们找上门来讨要。现在时令还不算晚,抽空你们把那块地好好翻翻,撒上菜种子,到秋肯定能收获一批菜。”说到这儿,他顿了一下。

    敲了敲烟袋锅子,然后回头冲院子里喊了一句:“老大媳妇,你给肖知青他们找点菜种子,再拔两把葱来。”

    “哎!”张翠云在屋里清脆的应了一声,尽管心里不太乐意,但她也不敢说出来。

    她实在是有些怕这个当大队长的公公,她刚才从老贾家回来,就被数落了一顿,怪她不在家带孩子,没事儿净扯没用的。

    这不她把贾大芳介绍给了她堂弟张建业了,她公公觉得她一个年轻小媳妇,年岁不大保媒拉纤的不太好。

    可相看过后结果还不错,张贾两家都挺满意的,别的就要等秋后再说,不过她这谢媒礼是一准儿到手了。

    大队长媳妇叫于桂香,她是很朴实的一个农家妇女,事事以自家男人为准,她透过窗户瞅了瞅大门口的几个知青,并没有出去,而是接过小孙子抱着,让大儿媳妇去干活。

    张翠云先找了几包菜种子,又拔了一大把葱,拿草绳捆了。

    几颗葱也不值什么,村里谁家没有,也就知青点,这帮人可怜叭嚓的,连根葱都吃不上。

    于桂香早年其实相中的是肖兰,觉得这姑娘不错,聪明伶俐又能干,想让她嫁给她家老大刘红林,不过肖兰说是不想太早嫁人,没同意。

    后来才经媒人介绍相看了七队的张翠云,这事儿张翠云当然是不知道,不然她早炸庙,还能跟肖兰这么和和气气的。

    刘金枝坐到窗前看着,直到肖兰他们拿着葱跟菜种子走了,才嘀咕了一句,“一个个穷搜的。”今天的点心她是没吃上,心里颇有不甘。

    于桂香听她嘀咕,立马黑着脸在她脑袋上拍了一巴掌。

    “臭丫头,再出去给我丢人现眼去,我让你爸揍你!”别看是老闺女,平时娇纵了些,可听说她管人家谭知青要好吃的,于桂香脸面上也觉得下不来。

    张翠云回来一说,她就把闺女数落了一顿。

    刘金枝抱着头,还顶嘴:“谁让你不给我买了!”她不就是想吃个鸡蛋糕。

    “吃吃,你一天就知道吃!让你学针线你不学,让你干活你不干,还想要好吃的,啥家庭啊!”于桂香气得摸起炕上的笤帚就要揍她。

    刘金枝见势不妙,从炕上跳下去,趿拉着鞋便跑了。

    于桂香还在那儿骂骂咧咧,这臭丫头嘴才馋呢,今天过节,头晌才吃了鸡蛋跟饺子,下午就管人家要点心,看见啥馋啥,挺大丫头不要脸。

    刘金枝气哼哼的。

    张翠云送走肖兰他们正准备回来做饭呢,瞅着她往出跑,就问了一句:“金枝,你干啥去?一会儿给嫂子烧火。”

    “你自己烧,我出去玩会儿!”说完就跑出了大门。

    在大门口的刘清福,还不明所以,叮嘱了一句,“老闺女,天一会儿黑了,早点回来!”

    也不知道刘金枝听没听见,反正是没吭声。

    张翠云则不满的撇撇嘴,这老闺女大孙子,都是她家公公的宝儿,瞅瞅这都惯成啥样了,也不说说两句。

    近傍晚了还出去吓跑,饭也不帮忙做,也不知道又上哪儿溜达去了。

    这会儿太阳将要落下去了,空气里少了许多燥热,小山村里炊烟袅袅,倦鸟归巢,连河里游戏了一天的鸭子都排队回了家……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韩小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落在月亮上的小麻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27章 自留地,七十年代韩小英,笔趣阁并收藏七十年代韩小英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