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早有背主之心,明蓁自然有所防范,可在玄凌极端的信任和偏爱之下,所有的后手都没了用武之地。皇后因几次三番针对明蓁,亦招惹了玄凌的反感。他从来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性子,当年可因为管氏对明蓁不敬,就下令将管氏废去、打入冷宫,又兼之连坐其母族,如今亦可因为觉得皇后没有容人之量,而迁怒于前朝的朱家。
皇后正位中宫多年,玄凌从前一直认为她贤良淑德,虽中宫无子,却也依旧礼重有加,可这一出接一出的,即便是再觉得她贤良淑德,玄凌心中也难免疑心,怀疑皇后容不下明蓁,亦不可能放过予洐和昭华。
敬妃做事向来稳妥,且她与明蓁交好,做事自然更加上心,很快就将秋月的供状呈了上来,但却并非咬出了皇后,而是言一切皆为祥嫔指使。可虽说自古财帛动人心,但昭贤妃深受皇恩,又有子女傍身,而祥嫔只是区区嫔位,又如何能引得秋月这个贤妃的陪嫁侍女背叛贤妃,改投她一个无宠的小小的嫔呢?又兼之,祥嫔与贤妃素无恩怨,且身份悬殊,若当真能除了贤妃,于她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玄凌自是不信。
祥嫔自己也是一个劲地喊冤,不明白为何横遭此祸。忽然间想起那日与昌嫔相争之后,皇后特意留下了她,加以抚慰,又推心置腹愿将太后留给她的宫女给她,意图让她能多学着些,得到太后喜欢,走昔日沈婕妤的路子。她未入宫时就听皇后贤德,又失宠已久,眼见青云路在前方,竟一时迷了心智。如今想来,那宫女也不是什么昔日伺候太后的,应是皇后安插在她身边,好让她顶罪的钉子罢了。
秋月招供,说她是因为昔日因两位皇子学堂打架之事受了贤妃的责罚,这才怀恨在心。而那乌头,也是祥嫔的贴身侍女给她的,毒害大皇子,不过是想要拉贤妃下马。至于为何祥嫔要害贤妃,据她所说,皆是因为皇上偏宠昭贤妃太过,祥嫔早已不怎么得玄凌宠爱,见皇上待贤妃如此,自然心生妒忌,这才打算陷害贤妃。
可折腾到后半夜,一直喊冤的祥嫔却突然改了口,认下了秋月的说辞,畏罪自杀了。待到后来,玄凌才与她说起,是太后听说了此事,让身边的竹息姑姑去见了祥嫔一面。玄凌毕竟是帝王,这后宫之中,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又岂会真的不知?往日里,不过是不愿意理会罢了,但他绝非傻子。太后早已不过问后宫诸事,能使她派遣心腹插手此事,必然是与皇后有关。皇后已经失了身边至关重要的心腹,虽说她打理后宫多年,手下必定还有些人,但终究不如剪秋等人妥帖、忠心,做事情难免有所疏漏,少不得要太后替她扫尾。
生母的面子是必须要给的,玄凌知道此事不能再继续追究,便草草结案了,并未株连祥嫔的家人,反而追封了祥嫔为德仪,对外只说是病逝,对其母族更是加以抚慰。这一举动,明晃晃地就是在打皇后的脸了。
大周朝最尊贵的母子二人博弈,旁人岂敢插手?于是,对于大皇子中毒之事,后宫前朝皆三缄其口,这件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玄凌无法处置皇后,便对明蓁心怀有愧,觉得她受了委屈,日常相处之间,更是宠爱,原本就亦是宠冠六宫的,如今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玄凌觉得她生气,明蓁却不觉得有什么可生气的,她本就未打算借此事彻底扳倒皇后。只要太后还在一日,皇后就永远都是皇后,哪怕有名无实,她也依旧是皇后。只要玄凌不再信皇后真的贤良淑德,她自有办法一点一点使玄凌彻底厌弃朱宜修,让她万劫不复!
在这宫里,阴谋永远也比不上阳谋,而无论阴谋还是阳谋,都永远不及帝王偏爱。任凭她们有千百种算计和毒计,只要玄凌一直相信她,她们就永远只能被她压在下面,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玄凌对明蓁越是宠爱,前朝后宫便越是不满她。这份不满在玄凌再次不顾礼法的情况下,彻底掀起了轩然大波。
乾元十八年秋,乾元帝下旨,册封年仅十岁皇次子周予洐为宸王。
皇子封王乃是大事,皇帝需与礼部商议,选择吉日,且清河王昔年十分得隆庆帝喜爱,也只是在隆庆帝去世之后,由玄凌下旨加封为清河王。二皇子不过十岁,这实在是前所未闻之事!而于情于理,皇长子都应该是众皇子之中,最先封王的一个,如今竟被二皇子后来居上,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且宸向来是北极星所在,后用于借指帝王所居,亦是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玄凌此举,无异于是在昭告天下,皇次子周予洐,是他心中的大周未来君主。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