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刚要盛粥,即听到了五祖的声音:“神秀,你先看一看那破碗底。”
“啊!”神秀望过碗底后,顿时愕然。
原来这个大碗,碗底凿穿了一个铜钱般大的洞,这叫人如何盛得滚烫的白粥来吃?
神秀急忙把碗放回箩筐,想再换一个完好的,但左拣右拣,从箩筐的上层翻到底部,所有大碗都是同一个样子。
这时,坐着的五祖启齿了:“今天所有大碗下面都凿穿洞的,神秀,你毋须再花费心机去拣了。须知,在我佛面前,人人平等。”五祖的声音不大,但却饱蕴着庄严,容不得有半点儿的讨价还价。
神秀只好从箩筐里挑了他认为洞口稍小的大碗来,直起身子,
望着桶里滚烫的白粥,神秀略带花白的眉毛皱了起来,好似倒悬的两把小刀,似有所悟:啊,五祖历来讲经都提及一个“苦”字,难道今天就是要考考我们吃苦耐苦的程度。对,今天我一定以最大的毅力,强行忍受,吃完这三碗粥。
想到这里,神秀把牙齿一咬,用右手掌堵住碗底的洞,走向分粥的值日膳食僧:“来,分粥吧。”
膳食憎拿起勺子,舀了一勺子冒着热气滚烫的粥,倒到神秀的碗里。
烫粥直接压在手掌心,那种痛苦是难以忍受的。而神秀立定了决心,紧咬牙关,想拼命地硬顶。但是,那白粥却是那么的无情,滚烫灼人。从手掌直逼开去。常言道十指连着心,他那肉手掌怎抵挡得住撕心的烫热。
神秀终于忍不住了,右手掌一松开,那些白粥就从大碗底“哗啦”地穿洞而下溅射得满地都是,连他洁净的僧服、僧鞋也沾了不少粥水。
神秀无奈,只好放下了大碗,沮丧地第一个走开了。
其他和尚也想学神秀那样,以吃苦忍耐的精神挺过去,但是一个接一个都失败了。
地上,溅落的白粥一摊接一摊,而五祖只是坐在竹椅子,默默无声。
轮到最后一个了。又是那舂米、磨粉、种菜的慧能。
慧能略显清瘦的脸上,鼻子朝上微微一翘,棱角分明的嘴角流溢出无限的自信。他慢步走到箩筐前,左手抄起最后一个碗,右手往怀里掏出一块煎饼,从下边往上贴到碗底上,走到膳食僧面前:“来,分粥吧。”
热烫的白粥盛到碗里,碗底的洞被煎饼堵住了。
慧能低头用嘴巴吹了吹白粥冒出的热气,便慢慢地吃起白粥来……
在场的全寺和尚虽然自己都经历了失败,但都情不自禁地为慧能这奇智吃粥的举止喝彩起来。
五祖却把眼睛闭了起来,用手轻轻地捋着白色的长髯,像在想着什么,脸上泛出欣慰与欢愉的神情。
原来,慧能拿到三个煎饼后,灵犀一来,在转身时就悄悄地抽出一个,塞到怀里,然后与神清到梧桐树下嚼食起来。神秀从旁偷窥,见到慧能手中已没有煎饼,以为他已把煎饼全吃光,也来个有样学样,谁知……
神秀正在嫉恨之时,那个长着黑痣的惠明却不识好歹,走近他身边,细声地说:“大师兄,想不到那个做杂工的慧能悟性这么高,今天他是一枝独秀呀!”
神秀瞪了惠明一眼:“一枝独秀?哼,你放长眼看吧!我将是寺前的迎风竹,他不过是堆在地下的藕。”他说着用手指着厨房边。
惠明放眼望去,厨房的地下正七零八落地堆放着一堆藕,他对神秀这个比喻大惑不解:“竹和藕都是空心的,你这是指什么呀?”
神秀的鼻孔“嗯”了一声,骄矜自傲地说:“竹有韧性,迎风而不断;藕是脆物,一拗就会断裂。”
他俩的这番话,被在不远处的小和尚神清听到了,他默记于心。
到了晚上,回到僧房,神清见慧能躺在床上就要睡觉,神清才小声地把神秀的比喻告诉了他。
慧能听后,微微一笑:“神秀大师兄讲得不错,他的确是竹,我是藕。”
“怎么啦,你私下也认许这侮辱性的比喻?”
慧能此刻把话音放缓,但声音沉凝有力:
“竹本空心,皮外多枝节,藕虽多口,胸不染毫尘。”
神清琢磨慧能这句似对联的话语,心中豁然开朗,他不由得起了床,走过去,紧紧扳着慧能的肩膊,由衷地赞叹道:“你呀,才是真正东禅寺的大师兄!”
“你呀,不要乱说。”慧能用手捂住神清的嘴巴,“我虽然如今仍是俗人,但毕竟已踏人了东禅寺。须知,在佛门净土,四大皆空,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应该只求苦心潜修,莫争高低上下。”
“对!”神清敬佩地点着头。
两位专干杂差的一僧一俗,在低矮破旧的僧房里,促膝谈心.直至天明。
慧能在东禅寺,不知不觉中八个月的时光悠然而过。这天晚上,东禅寺的大钟突然响起,打破了山中的宁静。
在洪亮的钟声中,几百位禅僧从各自的僧房匆匆奔向大殿。洪钟长鸣,预示着有重大事情发生。禅僧们用眼神相互询问,但都不知所因。众僧鱼贯进入大殿,几十盏油灯吊在房梁上,将大殿照得通明。
大殿上端坐的释迦牟尼神像,栩栩如生,微微睁开双眼,捻着一支金色莲花,脸上透出一缕神秘的微笑。这缕微笑,与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天,他在灵鹫山的那缕微笑,一模一样。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天,注定是个非凡的日子——
当第一缕阳光撕裂夜幕,当第一声鸟啼划破清晨的寂静,王舍城立刻喧闹起来。因为,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要在城郊的灵鹫山上宣讲神奇的佛法。一大早,城里的民众扶老携幼,车水马龙,涌出城门……
灵鹫山绝顶,据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常年云雾缭绕,神秘莫测。
这一天,弥漫在山峰上的、宛若帷幕一样的白云,徐徐拉开,整座山峰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鹫鹰,雄视着脚下的原野。蓝天一碧如洗,深邃而又辽阔;朝阳放射着金色光芒,照射在山涧里;溪水流淌出金子一样叮当作响的欢唱;阳光播撒在树丛中,树叶上那无数的露珠,闪烁着梦幻般的光泽;平缓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烂漫,仿佛铺上了五彩缤纷的地毯……
明媚的晨光里,佛陀终于带领着他那1250位弟子出现了。他们从从容容地走过芳草地,来到灵鹫山下。比丘们次序井然地席地而坐,侍者阿难铺好座位,扶着佛陀登上了金刚法座。
佛陀闭目静坐片刻,徐徐睁开慧眼,慈蔼的目光缓缓掠过每一个人的眼睛,所有的人都体会到一种无限温暖的愉悦。
人们情不自禁说道:“南无释迦牟尼佛——”
这时,大梵天王从灵鹫山顶走了下来,单膝跪地,敬献给释迦牟尼佛一支罕见的金莲花。
佛陀接过那含苞欲放的花朵,嘴角微微泛起一缕神秘的微笑,然后将那美丽的花朵默然展示在公众面前。
看到佛陀以花示众,下面静坐着的上千比丘,数万大众,虽然都感受到一种美妙绝伦的氛围,但宛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美则美矣,妙则妙哉,只是不太明白佛陀的意思。
一片茫然中,唯有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从佛陀的拈花微笑里,顿时体会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
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就在这一瞬间,他与佛陀心心相印、心心相通了——似乎有一种最美妙、最真切、最清晰的真理如溪流,从佛陀的心田汩汩流入了他的心里……
灵光一束透寰宇,拈花微笑露禅机。
这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这个瞬间,却成了美妙的永恒。
释迦牟尼佛用拇指与食指拈着花茎,其余三个指头微微翘起——他的手,就宛若一朵含苞欲放、美丽纯洁的花蕾。
佛陀以这种高雅的姿态展示着那朵金莲花,然后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每个人都转过头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佛陀手里的莲花,脸上洋溢着梦幻一般会心的微笑——花儿一样清新、一样自然、一样馨香、一样妙不可言的微笑。
在千百万双眼睛注视下,佛陀将那朵似乎放射金色光芒的莲花,递给了迦叶尊者。
就在这一刻,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白鹤翩翩起舞,小鸟尽情欢唱;辽阔的原野上,一株株芳草流溢清香,一朵朵花蕾次第绽放……释迦牟尼佛将身上那件金缕袈裟解了下来,给迦叶尊者披上。
这件金缕袈裟,是佛陀的姨母、哺育他长大的摩诃波阇波提王妃亲手编织的,是法王的象征。
佛陀对迦叶尊者谆谆嘱咐道:“我把禅的秘密玄旨传给了你,你要好好护持,今后将它传授给阿难,并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千万别使它断绝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最美妙,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禅,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传了下来……
“啊!”神秀望过碗底后,顿时愕然。
原来这个大碗,碗底凿穿了一个铜钱般大的洞,这叫人如何盛得滚烫的白粥来吃?
神秀急忙把碗放回箩筐,想再换一个完好的,但左拣右拣,从箩筐的上层翻到底部,所有大碗都是同一个样子。
这时,坐着的五祖启齿了:“今天所有大碗下面都凿穿洞的,神秀,你毋须再花费心机去拣了。须知,在我佛面前,人人平等。”五祖的声音不大,但却饱蕴着庄严,容不得有半点儿的讨价还价。
神秀只好从箩筐里挑了他认为洞口稍小的大碗来,直起身子,
望着桶里滚烫的白粥,神秀略带花白的眉毛皱了起来,好似倒悬的两把小刀,似有所悟:啊,五祖历来讲经都提及一个“苦”字,难道今天就是要考考我们吃苦耐苦的程度。对,今天我一定以最大的毅力,强行忍受,吃完这三碗粥。
想到这里,神秀把牙齿一咬,用右手掌堵住碗底的洞,走向分粥的值日膳食僧:“来,分粥吧。”
膳食憎拿起勺子,舀了一勺子冒着热气滚烫的粥,倒到神秀的碗里。
烫粥直接压在手掌心,那种痛苦是难以忍受的。而神秀立定了决心,紧咬牙关,想拼命地硬顶。但是,那白粥却是那么的无情,滚烫灼人。从手掌直逼开去。常言道十指连着心,他那肉手掌怎抵挡得住撕心的烫热。
神秀终于忍不住了,右手掌一松开,那些白粥就从大碗底“哗啦”地穿洞而下溅射得满地都是,连他洁净的僧服、僧鞋也沾了不少粥水。
神秀无奈,只好放下了大碗,沮丧地第一个走开了。
其他和尚也想学神秀那样,以吃苦忍耐的精神挺过去,但是一个接一个都失败了。
地上,溅落的白粥一摊接一摊,而五祖只是坐在竹椅子,默默无声。
轮到最后一个了。又是那舂米、磨粉、种菜的慧能。
慧能略显清瘦的脸上,鼻子朝上微微一翘,棱角分明的嘴角流溢出无限的自信。他慢步走到箩筐前,左手抄起最后一个碗,右手往怀里掏出一块煎饼,从下边往上贴到碗底上,走到膳食僧面前:“来,分粥吧。”
热烫的白粥盛到碗里,碗底的洞被煎饼堵住了。
慧能低头用嘴巴吹了吹白粥冒出的热气,便慢慢地吃起白粥来……
在场的全寺和尚虽然自己都经历了失败,但都情不自禁地为慧能这奇智吃粥的举止喝彩起来。
五祖却把眼睛闭了起来,用手轻轻地捋着白色的长髯,像在想着什么,脸上泛出欣慰与欢愉的神情。
原来,慧能拿到三个煎饼后,灵犀一来,在转身时就悄悄地抽出一个,塞到怀里,然后与神清到梧桐树下嚼食起来。神秀从旁偷窥,见到慧能手中已没有煎饼,以为他已把煎饼全吃光,也来个有样学样,谁知……
神秀正在嫉恨之时,那个长着黑痣的惠明却不识好歹,走近他身边,细声地说:“大师兄,想不到那个做杂工的慧能悟性这么高,今天他是一枝独秀呀!”
神秀瞪了惠明一眼:“一枝独秀?哼,你放长眼看吧!我将是寺前的迎风竹,他不过是堆在地下的藕。”他说着用手指着厨房边。
惠明放眼望去,厨房的地下正七零八落地堆放着一堆藕,他对神秀这个比喻大惑不解:“竹和藕都是空心的,你这是指什么呀?”
神秀的鼻孔“嗯”了一声,骄矜自傲地说:“竹有韧性,迎风而不断;藕是脆物,一拗就会断裂。”
他俩的这番话,被在不远处的小和尚神清听到了,他默记于心。
到了晚上,回到僧房,神清见慧能躺在床上就要睡觉,神清才小声地把神秀的比喻告诉了他。
慧能听后,微微一笑:“神秀大师兄讲得不错,他的确是竹,我是藕。”
“怎么啦,你私下也认许这侮辱性的比喻?”
慧能此刻把话音放缓,但声音沉凝有力:
“竹本空心,皮外多枝节,藕虽多口,胸不染毫尘。”
神清琢磨慧能这句似对联的话语,心中豁然开朗,他不由得起了床,走过去,紧紧扳着慧能的肩膊,由衷地赞叹道:“你呀,才是真正东禅寺的大师兄!”
“你呀,不要乱说。”慧能用手捂住神清的嘴巴,“我虽然如今仍是俗人,但毕竟已踏人了东禅寺。须知,在佛门净土,四大皆空,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应该只求苦心潜修,莫争高低上下。”
“对!”神清敬佩地点着头。
两位专干杂差的一僧一俗,在低矮破旧的僧房里,促膝谈心.直至天明。
慧能在东禅寺,不知不觉中八个月的时光悠然而过。这天晚上,东禅寺的大钟突然响起,打破了山中的宁静。
在洪亮的钟声中,几百位禅僧从各自的僧房匆匆奔向大殿。洪钟长鸣,预示着有重大事情发生。禅僧们用眼神相互询问,但都不知所因。众僧鱼贯进入大殿,几十盏油灯吊在房梁上,将大殿照得通明。
大殿上端坐的释迦牟尼神像,栩栩如生,微微睁开双眼,捻着一支金色莲花,脸上透出一缕神秘的微笑。这缕微笑,与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天,他在灵鹫山的那缕微笑,一模一样。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天,注定是个非凡的日子——
当第一缕阳光撕裂夜幕,当第一声鸟啼划破清晨的寂静,王舍城立刻喧闹起来。因为,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要在城郊的灵鹫山上宣讲神奇的佛法。一大早,城里的民众扶老携幼,车水马龙,涌出城门……
灵鹫山绝顶,据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常年云雾缭绕,神秘莫测。
这一天,弥漫在山峰上的、宛若帷幕一样的白云,徐徐拉开,整座山峰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鹫鹰,雄视着脚下的原野。蓝天一碧如洗,深邃而又辽阔;朝阳放射着金色光芒,照射在山涧里;溪水流淌出金子一样叮当作响的欢唱;阳光播撒在树丛中,树叶上那无数的露珠,闪烁着梦幻般的光泽;平缓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烂漫,仿佛铺上了五彩缤纷的地毯……
明媚的晨光里,佛陀终于带领着他那1250位弟子出现了。他们从从容容地走过芳草地,来到灵鹫山下。比丘们次序井然地席地而坐,侍者阿难铺好座位,扶着佛陀登上了金刚法座。
佛陀闭目静坐片刻,徐徐睁开慧眼,慈蔼的目光缓缓掠过每一个人的眼睛,所有的人都体会到一种无限温暖的愉悦。
人们情不自禁说道:“南无释迦牟尼佛——”
这时,大梵天王从灵鹫山顶走了下来,单膝跪地,敬献给释迦牟尼佛一支罕见的金莲花。
佛陀接过那含苞欲放的花朵,嘴角微微泛起一缕神秘的微笑,然后将那美丽的花朵默然展示在公众面前。
看到佛陀以花示众,下面静坐着的上千比丘,数万大众,虽然都感受到一种美妙绝伦的氛围,但宛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美则美矣,妙则妙哉,只是不太明白佛陀的意思。
一片茫然中,唯有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从佛陀的拈花微笑里,顿时体会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
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就在这一瞬间,他与佛陀心心相印、心心相通了——似乎有一种最美妙、最真切、最清晰的真理如溪流,从佛陀的心田汩汩流入了他的心里……
灵光一束透寰宇,拈花微笑露禅机。
这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这个瞬间,却成了美妙的永恒。
释迦牟尼佛用拇指与食指拈着花茎,其余三个指头微微翘起——他的手,就宛若一朵含苞欲放、美丽纯洁的花蕾。
佛陀以这种高雅的姿态展示着那朵金莲花,然后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每个人都转过头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佛陀手里的莲花,脸上洋溢着梦幻一般会心的微笑——花儿一样清新、一样自然、一样馨香、一样妙不可言的微笑。
在千百万双眼睛注视下,佛陀将那朵似乎放射金色光芒的莲花,递给了迦叶尊者。
就在这一刻,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白鹤翩翩起舞,小鸟尽情欢唱;辽阔的原野上,一株株芳草流溢清香,一朵朵花蕾次第绽放……释迦牟尼佛将身上那件金缕袈裟解了下来,给迦叶尊者披上。
这件金缕袈裟,是佛陀的姨母、哺育他长大的摩诃波阇波提王妃亲手编织的,是法王的象征。
佛陀对迦叶尊者谆谆嘱咐道:“我把禅的秘密玄旨传给了你,你要好好护持,今后将它传授给阿难,并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千万别使它断绝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最美妙,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禅,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传了下来……